宜兴紫砂壶赏析

时间:2022-10-25 11:32:53

摘 要:一件精品本身就必须给人以凝重朴致大方、轮廓周正,织巧适宜线条清晰,比例恰当,黄金分割到位的杰作。壶体每一个部位,从点、线、面到三维空间视觉,形象上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富于生活,千变万化、精思妙想。

关键词:紫砂壶;历史;制作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46-01

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陶瓷史》,“江苏宜兴窑和紫砂器”一节云:“紫砂器”创始于宋代,至明代中期开始盛行。孙家潭刻壶拓片手艺的世代传袭,也保存了工艺流派的传承性,新一代工艺师的崛起,需要自己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需要与时俱进,顺应大势,熟悉宜兴紫砂的朋友历数当代老一辈紫砂名家,如朱可心大师(1904―1986),1932年他的作品就在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得大奖,他创造的云龙壶、鱼化龙壶也已成为紫砂壶的典型款式。单从潘春芳、许成权、汪寅仙、李碧芳、范洪泉这些学生今日的名头上,就足以显示出老先生不凡的地位。凡顾景舟、蒋蓉、裴石民、朱可心、吴云根、王寅春、任淦庭、谭泉海七大家,能得到家族后人承继光大者,并不很多。

鉴别一把紫砂壶的好坏应从它的泥料、做工、款等几个方面来入手。目前市场上见到的紫砂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任何收藏价值的劣质壶,一类是具有收藏价值的紫砂壶。劣质壶的原料往往是沙锅泥、花瓶等低档泥料,它的颜色油亮,呆板,打碎后可以明显看出里外层的颜色不同。真正的紫砂壶所选用的泥料是由紫砂岩风化、粉碎、调配而成的,具有色不艳,质不腻等特点,用不同档次的紫砂泥作成的壶,它的市场价格有很大的差别。这类壶的价格往往在几元到几十元之间,基本没有收藏价值。

紫砂陶艺是中国工艺美术宝库中,造型最丰富、制式最广博、艺术品味最高的工艺精品,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盛誉。工艺美术品的鉴赏和收藏本身是“智者常乐”、“爱者如宝”之事。大度的爱大度挺拔;清秀的爱清秀细雅,古朴的爱古拙生辉;巧趣的更爱趣味耐寻。如何正确评估造型之美,也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口难调的艺术理趣,紫砂造型设计是造型形式美包容量很大的技术课题,至今还没有专人对这丰富的课题作详细的专业研究。著名紫砂艺术大师顾景州在他《壶艺说》一文中指出“一件佳美作品的内涵,必需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形象、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实用功能。”我们只能从抽象的造型理念中,简略地评价一下“对紫砂造型设计的平谷”。

作为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的紫砂壶,在做工方面是非常讲究的。壶身各部分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清晰流畅。壶口和壶盖之间结合紧密自然,如果按在壶盖上面的通气孔,倒水时不会有水流出来。壶嘴和壶口的高度一般应在同一水平线上,在倒水时,水流呈水柱形,不会是发散的。还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亮色上看。真正的紫砂壶体重、色紫,因为长期为人手抚摩,上面呈现出汕润的光亮。新壶如果用阳文,字体因为摹仿或显呆板,或笔划长短粗细不一。而新制的紫砂壶一般说来质地都比较疏松,颜色偏黄,有光亮的少,无光亮的多。即使有光亮,也是用州白蜡打磨上去的。再从文字上看,旧壶的款都是用阳文,字体极为工整。如果是用旧壶加刻新款,则所刻文字为阴文。一件精品本身就必须给人以凝重朴致大方、轮廓周正,织巧适宜线条清晰,比例恰当,黄金分割到位的杰作。壶体每一个部位,从点、线、面到三维空间视觉,形象上要源于生活,高於生活,富於生活,千变万化、精思妙想。对城作“形、神、气、韵”的理念都有交待。

这就是紫砂陶艺作品,特别是壶艺造型设计的基本评价。每一个功用点曲线流畅,轮廓直线抑扬顿挫,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让作品有一种内涵度很深的气质和风格。历史上从供春之日起,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陈鸣远、项圣思、陈曼生、杨彭年、邵大亨、黄玉麟、程寿珍、俞国良、朱可心、王宝春、顾景州等壶艺名流,是制技精湛、艺术完美的艺术大师,在不同的紫砂陶艺史上,各自独领。由于是否为名家所制作对于紫砂壶的收藏价值影响很大,因此壶身上的款识也成为判定紫砂壶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紫砂壶的印章一般打在壶底、壶盖、壶把等位置。

好的紫砂壶制作者在打章时非常讲究打章的布局、一般大小比较合理深浅适度,不会出现模糊不清或者打的过深,在壶内壁可以触摸到印痕等现象。具备以上特点的才称得上是一把具有收藏价值的紫砂壶。一件上好的紫砂精品,必然出自一个富有文化修养,具有艺术内涵,取源与生活,有一定艺术灵性,基本功扎实,而又有灵巧之手的陶艺家之手。

参考文献:

[1]范俊龙.紫砂物语.东方出版社,2008年出版.

[2]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陶瓷工艺学.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5.

[3]于川.紫砂壶把玩与鉴赏.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7年出版.

[4]中国陶瓷史.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浅析日语中隐藏的有趣的文化现象 下一篇:隐逸文化与中国山水画的发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