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课程“定量实验”的作业设计和实施

时间:2022-10-25 11:30:58

化学新课程“定量实验”的作业设计和实施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6-0034-04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研究“定量实验”的作业设计基于两点原因。其一,作业现状。根据有关调查,相当一部分教师作业设计的随意性较大,偏重“知识与技能”,缺失“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导致作业质量不高。如何合理设计作业,有效实施作业,许多教师面临困惑。其二,教材改革。上海市二期化学新课程将三个定量实验(即:测定1摩尔气体的体积、结晶水合物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酸碱滴定),集中布局、单独成章(高二第十章“学习几种定量测定方法”),并突出“四个板块”的教学要求,即:“探究活动”、“装配操作练习、“走进实验室”、“实验报告”,这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作业环节来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教师面临的挑战。本文是笔者针对“定量实验作业的设计”所作的初步的思考和探索,向同行们请教。

1作业设计的指导思想

1.1作业设计要体现化学实验的特点

定量实验中的作业内容一定要与“实验原理”、“操作要点”和“误差分析”三个要素有关,是为认识原理、掌握技能和为培养探究思维能力服务的。比如,设计“测定1摩尔气体体积”实验的作业,就不能将“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或有关的计算作为作业设计的重点,而要突出该实验的原理、操作程序和误差分析。

1.2 作业设计要体现三维目标的理念

设计的“简答题”和部分“填空题”,突出操作程序和实验技能,主要体现第一维目标;“选择题”、部分“填空题”、“判断题”,强化操作过程,引导误差分析,主要体现第二维目标;“操作题”、“探究题”,突出任务驱动,引导专题研究,主要体现第三维目标。

1.3 作业设计要体现精致典型的要求

定量实验作业中的精致性,要求作业必须关注实验操作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操作,体现学生学习中的重要误区;典型性,要求作业要体现基本的题型、常见的问式和破题的范式。比如,“酸碱中和滴定”中“锥形瓶是否需要用待测碱液洗涤”等问题,题目常以问答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对此我们要给予关注。

1.4 作业设计要体现课程建设的思想

设计合理的定量实验作业可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添砖加瓦。具体做法是:一,向学校领导汇报、申请,争取成为学校认可的校本课程建设的一部分。二,从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要求来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强调小组组合和团队实践。三,规定一定的时间、空间,课外完成。比如半个月或一个月时间,由学生自由组队,自主探究。第四,关注体验,重视考核和激励。

1.5 作业设计要体现学习基础和教学阶段

作业设计分为“基础性练习”和“提高性练习”。“基础性练习”主要供新课使用和相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使用,“提高性练习”主要在复习课中使用,也供优秀学生自主发展。“基础性练习”或“提高性练习”,又分为“巩固练习”和“诊断练习”。两者难度接近,供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用,前者发挥形成、巩固新知的作用;后者突出检测、诊断效果的功能。

2 作业设计的环节

下面以“测定1摩尔气体的体积”的定量实验为例,分析作业设计的“四个”环节:

2.1按照“二纵”和“六横”,初建作业的设计和管理框架

(1)框架结构的内涵和说明。“二纵”,即指“基础性练习”和“提高性练习”;“六横”,即指“题型”、“题号”、“内容”、“安排”、“目标”、“建议”。其中,“目标”中,“第1维”指“知识与技能”;“第2维”指“过程与方法”;“第3维”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中的“专题研究”,指根据“研究型课程”的要求进行专题学习,或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2)框架内容的操作和程序。框架内容的建构顺序一般是:①建立“二纵”、“六横”的坐标;②填充“安排”一栏中的“巩固”、“诊断”;③选编充裕的题目;④根据“基础性练习”和“提高性练习”的不同要求,分成两类;在每一类内标注基本“题型”;⑤在“基础性练习”和“提高性练习”组别内,根据“巩固”、“诊断”的要求,再各自分类。操作原则是:题量相当,并相当于一次作业量;难度接近,允许“诊断”略微高于“巩固”;⑥根据题目的具体内容,在“内容”一栏内填写“操作要点”、“实验原理”、“误差分析”或“专题研究”等;⑦在“目标”一栏内标注目标维度,如主要指向“知识与技能”的填写“第1维为主”;⑧在“建议”一栏内,填写实施建议。

2.2聚焦“内容”和“要求”,建立初选题组,做好精选准备

做好题目的初选工作,建立初选题组,非常关键,也是建构作业方案的基础性工作,具体有三个操作策略:

(1)首先,聚焦“内容”和“要求”维度进行操作。“内容”分为“实验原理”、“操作要点”、“误差分析”、“专题研究”等。“要求”分为“基础性练习”和“提高性练习”。“基础性练习”主要供新课使用和相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使用,“提高性练习”主要在复习课中使用,也供优秀学生自主发展。聚焦这两个维度进行题目初选,使选题工作的全过程贯穿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便于及时把握题目的难度差异,促进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2)其次,针对“充裕”和“平衡”原则进行调整。“充裕”,即选取的题目数量要充足一些,要有一定的备选余地;“平衡”,即:“内容”、“要求”、“安排”三个栏目中的相应对象之间,在题目的数量上尽可能取得一定的平衡,同时要以“基础性练习”或“提高性练习”作为两次作业量(约1小时)作为衡量的参照进行题目数量的控制。之后,调整“巩固”和“诊断”题组的数量和要求(1次作业量,约半小时)。

2.3 对照设计框架,核准初选质量,增漏补缺,完成作业初案

完成题目的初选工作已经成功了一半,下面的工作就是对照作业的设计框架,完成作业初案。具体做好三项工作:

(1)核准初选题目的质量和分类。首先,对每个题目的科学性进行研究判断,题目必须科学无误;其次,对每个题目分类是否恰当作判断,重点对其所属“内容”和“要求”的分类进行判断,对“安排”一栏(即“巩固”、“诊断”)的分类只要求难度接近就可以了。

(2)对每个题目做好“目标”的粗略判断和标注。“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许多题目的“目标”取向不单一,二维或三维混合在一起,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其作截然的单维度切分,可以某一维为主进行粗略判断就可以了。

(3)增补缺漏,修正数量。通过以上两项工作,题目原有分类的格局肯定变化了,所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根据初始格局的变化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主要是两项工作:一是增补缺漏的题目。可以重新选题,也可以在原题上作修改,使之符合要求;二是修正各个栏目的题目数量,题目数量要做到充裕而不多余。

2.4 针对“要求”、“安排”,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建议”,完成定案

这里的“建议”,主要是指使用的“时间”、“轮次”、“功能”和“方式”。“时间”是指课内使用或课外使用。“轮次”分为三轮,第一轮是新课,第二轮是复习课,第三轮是总复习课或拓展提高课。“功能”是指典型例题、巩固训练、检测诊断或课后作业。“方式”是指以教师讲析为主,还是以学生讨论为主,或是师生共同参与探讨。针对“要求”(“基础性练习”或“提高性练习” )和“安排”(“巩固”或“诊断” )提出实施“建议”,可参照三条原则:一,目的性原则,即:根据三维目标的重点指向来实施作业。二,阶段性原则,即根据教学的阶段和学生的发展来实施作业。三,分层性原则,即: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来实施作业。提出实施“建议”之后,再认真检查一遍,完成作业设计的最后方案。

3 作业设计的案例

案例1“基础性练习”之“巩固练习”

一、简答题

左图为测定常温下1mol氢气的体积的实验装置,下面是其中的实验操作(已知C的量程为110-130毫升)。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做好气密性检查。

(2)用砂皮擦去镁带表面的氧化物,然后称取0.1-0.11克镁带(精确到0.001克)。

(3)装配好测定装置。

(4)将镁带用纸舟投入到气体发生器的底部,用橡皮塞塞紧。

(5)记录实验室的温度和压强

(6)当镁带完全反应后,读出液体量瓶中液体的体积,读数估计至0.25mL。

(7)用针筒吸取10ml2mol/L的硫酸,注入气体发生器,然后迅速拔出针筒。

(8)进行计算,求出平均值。

(9)重复上述操作进行第二次实验。

1.请用编号表示正确的操作步骤。

2.如何进行试验装置的气密性检验?

3.装置图中A、B、C的仪器名称分别叫什么?

4.为何装置中储放的液体常采用红色的品红溶液?

5.当测定1摩尔氢气体积的实验时,为什么要记录测定环境的温度?

6.为何稀硫酸要稍过量?

7.为什么说液体量瓶的读数不是氢气的体积?如何得到氢气的体积?

8.为何要进行两次平行操作,取其平均值?

9.该装置能否用来测定1摩尔氯化氢气体的体积?被测定的气体有什么要求?

10.为什么镁带的称取量由一定的范围?

[实施建议]本题是一个习题群。第一种情况,新课使用(第一轮),在课堂教师演示实验之后,当堂讨论,巩固强化操作要点;第二种情况,复习课使用(第二轮),可作为典型的教学例题当堂讲析,讲透讲实。1-10个小题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教学进程选择使用。

案例2:“提高性练习”之“巩固练习”

一、判断题

根据实验原理对表格内的操作进行误差分析。Vm=(V气体×M金属)/m金属

[实施建议]“判断题”供复习课(第二轮)使用。可在复习课上直接组织讨论;也可作为学生新课后的作业,再在课堂上讨论。使用的目标,引导学生利用Vm=(V气体×M金属)/m金属的计算式进行误差判断,从而在脑海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操作时,教师可选择以下几个进行举例分析,然后请学生自主讨论、回答。

二、简答题(略)

三、操作题

请同学们自由组合,3-5人一个小组,在两周内,完成“测定常温下1mol氢气的体积”实验,并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小组编号_______________

成员名单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

室内温度______________,大气压__________________

[实施建议]

(1)和其他两个实验一起,根据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要求组织探究活动。

(2)自由建组,推选组长;相互合作,共同完成。

(3)鼓励创新探索,每个小组完成实验报告,并对误差进行全面分析。

(4)每人完成至少100字的活动体会。

(5)小组长对本组活动进行小结,并对组内成员进行评价。

(6)选派小组代表在课上进行活动交流。

(7)开展默契小组和优秀成果评选活动,进行研究型课程学分认定。

(8)实验报告格式如上,可根据情况适当增补项目。

4作业实施的体会

4.1要处理好预设性与随机性的关系

作业实施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教学的进展,特别要考虑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学习的效果。为此,建议教师既要充分做好作业的预设方案;又要做好随时根据教学情况进行调整或增补的心理准备。

4.2 要处理好作业难度与作业数量的关系

作业的难度体现的是思维的容量,作业的数量体现的是训练的时间和强化的程度。作业的设计应把握适当的难度和数量的度,既给予学生学习的信心,又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作用。

4.3 要处理好知识训练和能力培养的关系

定量实验作业,要适当增加针对“过程与方法”维度的作业比率,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在这里,尤其提醒要重视作业实施的方式。比如,纯粹以小组形式完成一个实验,和在研究型课程思想指导下的问题探究,其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4.4 要处理好三个实验的作业独立性和作业相关性的关系

除了“操作题”之外,其他题型的作业独立性都比较强,均可以根据教学进展单独实施;而“操作题”,三个定量实验,完全可以放在一起,以研究型课程的形态一起实施,统一时段、统一要求进行集中管理和考核。

4.5 要处理好面向全体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关系

对学习基础、能力薄弱的学生可增加一些“基础性练习”和“巩固练习”,而对学有余力、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可适当增加一些“提高性练习”,引导学生自主诊断和发展。同时,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实践活动,开展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科学精神。

上一篇:化学课堂有效讨论的几个着力点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