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语文教学充满着浓浓的情感味

时间:2022-10-25 11:10:36

让初中语文教学充满着浓浓的情感味

摘要:情感交流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师生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使语文教学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味 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94-01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师生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感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那么如何达到这种理想的教学境地呢?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爱”,不仅是教育的一切,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例如,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由于学生都能珍惜这样的机会,所以,每次演讲都颇为成功。

“目以传情,情以感人”。目光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传递成功希望的情感信息,教师要恰当把握无声的语言――目光的运用,捕捉时机,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而给以激励。例如,在语文课堂讨论中,有些胆小的同学不爱发言,这时,笔者就及时地用目光激励他们,即使他们在回答中出现了错误,也首先肯定他们的勇气;同时,作文批改中,尽量做到多鼓励、少批评。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以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就自然没有了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学困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

2 语文老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形象魅力直接影响学生健康的灵魂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教师的仪表与风度、知识与才华、品格与修养往往会成为能否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

仪容整齐、端庄大方这些表层因素乃是先决条件。同时,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知识追求中的竞争日益加剧,学生对老师的智慧日益崇拜,学生更偏于“交流型”、“亲切型”的教师。如我在教学歌剧《白毛女》时,自己亲自扮演其中一个角色,和学生一起表演课本剧;在进行话剧《市长》教学时,又用模仿的浓郁的四川方言表演的台词;在进行小说《孔乙己》的教学时,特意绘制了一幅《孔乙己落魄图》……这些,都无形中增强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魅力。

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增强自己的形象魅力,才能以不可抵御的力量吸引学生、影响学生。再者,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情景交融,让学生产生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活动是培育生命的一种艺术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涵养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电影、绘画、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手段,创设一和谐、有利于身心开放的“心理场”,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动人,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进入“妙悟”的自由状态,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例如自己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声、光、影等手段,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使学生对词句中的英雄豪情领悟得更深、更透,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动态世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完美了学生的人格构建,完成了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达到了教学的理想境界。

4 让故事中的情融入学生的心

初中语文故事的思想情感,感染着学生的情感,甚至会使学生在浓浓的情感中深深的遐想,在思考人生,例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学生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使学生仿佛看到了白发苍苍的游子身在他乡,仰望天上的明月高挂在枝头,心中思念着离别依旧的故乡,此时,此时学生遐想似乎看到:游子心潮澎湃,眼里含着泪水,恨自己不能回到故乡,学生的心情无比沉闷,激发了学生对母亲的爱,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从而培养新型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明珠.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情感教育研究[J].语文学刊,2013(07).

[2]巫红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师道:教研,2011(7).

[3]程少堂.“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2001

(12).

上一篇:浅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意识 下一篇:初中语文随笔训练所遵循的原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