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把太阳关掉

时间:2022-10-25 10:44:37

那就把太阳关掉

孩子的话总是能令父母忍俊不禁,常常令人惊叹他们神奇的联想,和诗人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家长是否想过,孩子这种奇妙的天性是从哪里来的呢?

例子A 把阳关掉李晨:我外甥小时候很喜欢睡觉,有一天一直睡到太阳照到他的脸。只听外甥大叫:“把灯关掉!把灯关掉!”告诉外甥那是太阳后,他又翻个身不耐烦地叫:“哦,那就把太阳关掉!”

例子B 还疼不疼?

妈妈带着妞妞去医院拔掉了蛀牙,回来的路上遇到妈妈的朋友。朋友听说妞妞拔了牙,就关心地问:“牙还疼不疼呀?”妞妞认真地回答:“牙留在医院里了,我不知道它疼不疼。”

例子C 腿为什么不走路?达达看着客厅里的餐桌问妈妈:“妈妈,这是桌子的腿口巴?”

妈妈:“是。”

达达不解地自言自语:“奇怪了,有腿它怎么不走路?”

例子D 颈鹿的脖子

老师问:“长颈鹿长长的脖子有什么用?”

宝宝:“可以看见它的好朋友。”

齐齐:“脖子长戴金项链好看。”

洋洋:“这样能偷看农民种莱。”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诗歌在世人的眼里是浪漫、美好和想象力的象征,而孩子恰恰拥有这一切。不过,孩子们的诗人身份是有期限的,过了某个时段就自动失效了,仿佛是诗神缪斯因为喜爱幼儿而特意伴随他们度过一段美好的光阴。

如果家长仔细研究宝宝的“诗意”就会发现,原来这是因为宝宝还不能清楚地辨别哪些东西是有生命的,哪些东西是无生命的。3~6岁的孩子会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还会把自己的特征归到物体的身上,因此任何物体都被宝宝看成是潜在有意识的,他们更是常常把玩具当成小伙伴,喃喃自语地和它们对话、做游戏。

“孩子的浪漫来自于真实的认知”

皮亚杰称这种现象为孩子的“万物有灵论”,也叫“泛灵论”。“泛灵论”源于孩子把事物归纳于他自己的活动之中,无法区别“心理的”与“物理的”事物,对事物之间的物理因果关系和逻辑因果关系一无所知,呈现出孩子内在的主观世界与物质的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

3~6岁孩子的“浪漫”和诗人笔下的句子是有区别的,诗人的诗句来自于想象而不是他对现实的认知,孩子这样的句子却是来自于他们真实的认知。只是因为他们的认知发展还不能区分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因而才有了这样的理解。

最初,每一样事物在孩子眼里都是有知觉、有意识的,都像他们自己那样活动。比如:太阳是能“开”也能“关”的,拔下的牙会知道它“疼不疼”的。而在4~6岁左右,孩子把对人类有用的任何事物都看作有生命的,太阳是有生命的,“因为它带来光”;山没有生命,“因为它不会做任何事”。约在6~8岁,孩子认为只有活动的东西有生命,如桌子、花都没有生命,因为它们不能活动,而自行车、云是有生命的。等到8岁左右,孩子才把有生命的东西限于能自己活动的东西,如太阳、河流与风。最后,幼儿才能意识生命仅仅在动物和人类中存在,自然界中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区别有根本的不同。

“父母眼里的独角戏,是孩子的游戏总动员”

虽然,几乎所有的成年人在听到孩童“万物有灵论”的语句后都会报以开心一笑。而笑过之后,有些爸爸妈妈会产生某种担忧,担心孩子的认知能力是不是出现了偏差,并试图向孩子灌输“科学”的解释。他们不知道,“万物有灵论”正是孩子的认知特,教育孩子时反而应该顺应孩子,善加利用这一特。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会有那么多优美的童话故事,因为那是滋润孩子心灵的最好礼物。爸爸妈妈们还记得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带给我们的美妙之旅么?

也有家长心怀疑虑:孩子为什么总和手里的小玩具或者周围的物件小声说话?是在家没小伙伴太孤单了吗?我应该多抽时间陪他玩么?

现在我们知道,爸爸妈妈眼中没生命的物件,在孩子眼中可是活生生的伙伴。当我们看到孩子和玩具说话的时候,他其实并不孤单,因为孩子和他的伙伴玩得正投入呢。家长也应该了解,孩子从1岁半开始就热衷于角色扮演游戏了。也就是说在孩子心目中,这些玩具不仅有生命,还是可以随时转换身份的游戏角色呢。所以父母眼里的独角戏,可是孩子的游戏总动员哦。

上一篇:情人节,让感情升温 下一篇:亲子时间化整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