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处抓起,于细微处育人

时间:2022-10-25 09:24:45

摘 要: 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而是长期、细致的工作,这就需要班主任有耐心和毅力,从培养学生习惯、关注学生细微变化、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等小处抓起,于细微处育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师生间情感会越来越融洽,学生会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从而实现德育的目的。

关键词: 班级管理 细微 坚持 育人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意思是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没有小步的积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引申开来,就是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韧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可见,生活中平常的小事如果做好了,长此以往,则必有收获。同样,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也要从小处抓起,于细微处育人,长期坚持下去,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从细节入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孩子智力开发与艺术素质培养固然重要,但生活习惯的教养也绝不能忽视,教育必须从细节开始。”

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滴细节,慢慢地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时,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孔子说:“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说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长大后所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来自小时候形成的习惯。著名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撒行动,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巨匠贤人的共识。

养成得体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而言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个人修养问题,有时候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例如在一家跨国公司里,最后入围的应聘者被通知参加面试,他们被安排在总经理办公室里等候,10分钟过去了,有人开始在屋里走动;15分钟过去了,有人开始小声议论;20分钟后,有人开始翻动办公桌上的文件,小声议论逐渐变成了大声交谈,这时电话响了,有人就去接电话,对方要找总经理,应聘者粗暴地说了一句“不知道”就挂掉了电话,就在他放下电话的一刹那门被推开了,总经理走进来丢下一句话:“你们的表现令人遗憾,我们不需要不懂规矩的人!”

人生可喜的是成功,但难得的是好习惯。俗话说: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在泱泱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孝敬父母的曾子、忧国忧民的屈原、一诺千金的季布、坚守道义的司马迁、刻苦学习的匡衡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学生求学阶段,我们要多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与先哲对话,除了要体会到文字的优美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先哲们的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脉铸成民族的脊梁。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好习惯,首先要了解学生存在哪些不良习惯,接着让学生明确应养成怎样的习惯,然后分阶段、分层次地培养学生的习惯。我从初一时就把学生该养成哪些习惯列出一份明细表,张贴在课室内,然后让学生分周次地练习。这些习惯包括上课积极配合老师,不走神,做到专心听讲;勤于动手,会做笔记;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归纳;积极完成作业,不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当成一种负担;独立思考,不抄袭别人的答案,坚持写日记,坚持练字,坚持做操……涉及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等方面。

此外,要养成好习惯,还要有坚韧的毅力。例如有一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要求他的学生们每天甩手五十下,并坚持一年,一周后大家都在坚持,一个月后有三十个人放弃了,半年之后,只剩下九个人在坚持,一年之后,仅有一人在坚持,他就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只有他成功了。事实上,坚持本身是一种习惯,是一种高度的自律。有了这种高度的自律,才能养成好的习惯。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好习惯在坚持中养成。

曾有心理学家指出,将某种行为持续练习21天以上,这种行为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为此,我坚持让学生对表上所列出的习惯每天进行练习,且保持21天以上。如这个月坚持让学生课前演讲,养成发言、倾听的好习惯;下个月让学生坚持课前练字,再下个月让学生坚持写日记,这样,让各种好习惯都尽可能训练一遍。平时也尽量关注学生的细节,及时纠正不良习惯。现在,学生已养成了写日记、练字、及时完成作业等良好习惯。

二、关注学生细小的变化,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德国诗人海涅曾写道:“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来的。”教师所面对的不是一个或几个“世界”。因此,在做德育工作时,班主任要仔细观察,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情况,尤其要关注学生细小的变化,以便对症下药。如果工作马马虎虎,摸不清学生的底,号不准学生的脉,只凭自身权威去制约学生,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如有一次,我去女生宿舍巡查,女生小吴向我汇报说在宿舍丢了钱包,到处找都没找到,并怀疑是被人偷了。当时我马上召集全体宿舍成员开会,说明了这一情况,并教育大家要生活要检点,注意不要沾染生活中有可能诱导自己走上歪门邪道的细小毛病,如随意拿人财物,一旦形成习惯,长大了就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然后我又注意观察众人表情,发现一个女生很不自然,看来钱包很有可能是她拿了。我也不急着找她谈话,说:“这钱包有可能掉到宿舍某个角落了,大家再帮忙找找,没准能找到呢。我先去其他宿舍巡查,待会再过来。”然后我到其他宿舍转了转,再返回来。果然不出我所料,一进那间宿舍,大家都高兴地说:“老师,这个钱包找到了!”经确认,它的确是小吴的,而且一分钱也不少。我也故意说:“看来,小吴可真是粗心啊!”大家都笑了起来,包括那个神色不自然的女生。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一开始我不是从细节着手,而是简单粗暴地处理这件事,这件事会解决得这么完美吗?德育工作是细活,当学生犯错时,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细小的变化,揣摩其心理,妥善地处理,让学生既改正错误,又维护自尊,这比单纯地说教或呵斥效果要好。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用环境熏陶学生

首先,要重视创设优美、整洁的教室物质环境。教室作为学生在校的主要学习空间,应宽敞明亮。环境布置应做到绿化、美化、净化、教育化,充分体现立体化、平衡化和动态化,即地面、墙面与空间都要充分用来提供教育信息。如左右两侧墙面的名人名言,用上镜框装裱,并且每月翻新一次,前侧装上国旗图板,再配上诸如“勤奋学习,团结进取”等字样的标牌,时时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后墙的班级学习园地,每三周一期,反映班级动态,各类奖状整齐张贴,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明净的玻璃窗、干净的地面,一尘不染的日光灯、电风扇;课桌椅、卫生工具、学生书簿整齐的摆放;讲台上再摆上一盆鲜花。虽然这些都是常规要求,但是要做到却很不容易。我经常教育学生:“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每天上课前,我总会检查教室的清洁卫生,一定要学生把卫生搞好才上课。别小看这细节,如果学生经常在脏乱的环境里学习,那么心情怎么会舒适呢?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由于我长期这么做,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前总会自觉地拾起地上的垃圾,拖干净地板,课室越来越洁净。学生在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中学习,接受人文熏陶,必定会产生愉悦感,心灵也得到净化。

我还注意尽力打造书香班级。我布置好了图书角,让学生各带五到十本书来,放置到书柜上,做好入册工作,并安排好图书管理员,定期开展图书借阅工作,让学生受到书香的熏陶。另外,我也让一位擅长美术的学生家长画了一幅大大的荷花图挂在课室内,这样一来,既可让学生能欣赏到美的事物,又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荷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从而更严格地要求自己。诸如此类的细节如果老师多加关注,就会让学生的素质日益提升。

其次,在教室里营造安静的氛围。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总结的人生经验和对安静的一种体会。所以我把“入室即静,入座即学”写在黑板上,时常提醒学生,把“静”字牢记心头。我让学生明白,思考需静心,多思养静气,平心静气时,思维最为活跃,灵感最易产生,效率才会提高。目前,我班的课室安静程度越来越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好转。

总之,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而是长期的、细致的,有时甚至是反反复复的工作,这就需要班主任有耐心和毅力,从小处抓起,于细微处育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师生间情感会越来越融洽,学生会更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从而实现德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玉兰.育人于细微处.

[2]王紫薇.成功来自好习惯.

[3]刘洪波.营造班级良好生态环境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上一篇:试论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助其自助,促其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