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健美操课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时间:2022-10-25 08:56:16

谈大学健美操课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1-000-02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调查法,并通过在教学中贯穿心理教学的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健美操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作用,从而可以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而提供帮助。

关键词 健美操 大学生 心理素质

健美操是以人体为对象,以健美为目标,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艺术创造为手段,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体育锻炼项目。健美操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将丰富多彩的动作传授给学生,使之通过练习养成正确的身体姿态;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和耐久性;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提高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培养节奏感及现代美的气质。健美操具有独特的“健、力、美”特征和休闲娱乐性。它以明快、活泼、节奏强劲的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本文旨在探讨健美操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一、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心境

恰当的体育锻炼,尤其是高校中的健美操教学,有助于改善女大学生的消极情绪状态,调整并塑造大学生愉悦的心境。

(一)释放压力,愉悦心情

健美操的节奏趋于明快强劲,风格趋于热烈奔放,音乐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十足的动感,有着鲜明的现代韵律感。它运用了大量的形体语言进行自我表现,大学生在学业上或是生活上遭遇挫折、焦虑、忧郁急躁等不良情绪及时宣泄出来,得以积极展现自我,从而实现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健美操可调动周身相关肌肉群进行活动,而向大脑中枢传递易于兴奋的指令,并在大脑皮层中形成大量的兴奋灶。使人情绪高涨,进而带来心理上的愉悦之感。这种由生理而引起的心理上的满足和,在体育心理学上称为运动愉,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如此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身体练习,大学生感到的是痛快淋漓的自由伸展和活动后的振奋、愉快,整个身心情不自禁地融人欢快的运动之中,一切的烦恼和忧郁均被抛在脑后,进而使他们在繁忙的学习之后获得积极的休息,疲惫的心神得到充分的放松,同时他们也获得美的享受。

(二)塑造自我,增强自信

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健美操具有一定强度的力量训练和肌肉锻炼,会使个体的整体自我意识的积极程度显著提高。有些大学生因为身体形态发育的不协调,如过胖、过瘦等,而产生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据调查,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满意,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导致个体的自尊心降低(自尊是指自我意识的积极程度),并产生自卑感和抑郁、焦虑症状。高校健美操教学既注重形体练习,又注重力量训练,对于改善大学生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把舞蹈和体操中的简单动作科学地组编在一起,通过经常性的形体练习,大学生在完成高质量动作的同时,体内多余的脂肪加速消耗,锻炼者的形体和举止风度得到改善,这使他们能够愉悦自我,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提高,慢慢的对自身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提高了自信心。学习健美操,动作可以做的不是很规范,但是只要是大胆的跳起来,也就是一种自信心提高的表现。

(三)治疗心理疾病

健美操运动在治疗心理疾病方面也有显著的作用。据统计,在大学生中存在心理疾病的人数约占总数的20%左右,各种心理疾病正严重危害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已被公认,根据凯恩(Kyan)1983年的调查,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80%的人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尤其是健美操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患者易接受、见效快、无副作用、反弹小和便于自我调节等优点,特别是对于抑郁症、焦虑症等具有特殊的心理治疗效应。

二、塑造坚强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育和学习中形成的。人生的道路上,成功与失败总是相伴而行,只有始终保持乐观,以顽强的意志去面对逆境和挫折,才能走向最后的成功。坚强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等基本品质,是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各种实践活动的重要条件。对于从未接触过舞蹈、体操的人来说,一些初学健美操者会遇到许多困难,如动作不协调、柔韧素质差、动作无法到位、体力跟不上等,健美操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练习者克服困难,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意志力逐渐增强。

健美操教学一般从基本动作的训练抓起,重点是软度训练和力度训练;在接下来的动作组合教学过程中,则强调熟练地、连贯地完成整套动作,每个动作都要十分到位,整套动作则要一气呵成。由于健美操对动作的节奏感和协调性的要求较高,某些动作本身也具有相当的难度和强度,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起来就比较慢,很难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在健美操教学中,大学生既要努力克服客观困难(动作难度或意外的障碍),又要勇敢面对主观困难(畏惧心理、自卑感和疲劳等),因此练习健美操成为磨练意志、锻炼意志力的有效渠道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鼓励学生,教师应该经常用鼓励口令,(如坚持一下、再来一遍和跳得很好等),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语言暗示;同时,教师要使学生学会进行积极肯定的自我暗示并接受这些暗示,使学生养成自我命令、自我鼓励的好习惯。这样,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情境时,便能够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和毅力战胜困难,最终在良好、平稳的心理状态下不断进步。

三、丰富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经常从事健美操运动可有益于丰富人的想象力以及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组合,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健美操由于自身的特点,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不同的单个动作的组合可形成不同的成套动作,这正是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并且大学健美操课所包含的内容风格广泛,有传统的有氧健身操搏击操拉丁操街舞健身操踏板操哑铃操健身球操等等,因此动作组合以及音乐风格的多样化,对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四、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健美操在对力量的培养过程中也同时塑造了个人的刚韧和魄力,塑造了练习者的健美形体,使练习者都能以更健康的形象更饱满的激情拥抱生活。追求形体美是人们选择健美操的直接动机。形体美主要指人体外形的匀称、和谐、健美。健美操是在生理学、解剖学、人体造型学、体育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创编的,其动作和程序具有明确的对整体和局部目标的针对性。实践证明,它是塑造形体的有效手段之一。形体美不是单纯外观的轮廓线条美,还必须赋予它动态美。经过健美操训练的人,无论站立还是行走的姿态都是舒展、大方、富有生气的。当然,最深层的最核心的是人有教养和气质以及配合健康的体态所表现出来的仪表风度。因此,内在美与外形美的完美结合是大学生所最求的高层次的人体美。健美操满足了大学生对于美的追求,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大学生对于美的认识,同时逐渐培养了大学生的正确审美观。

五、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社会效益

人际关系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通过交往形成的彼此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丰富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塑造自我、完善个性、获取心理健康的保证;同时,人际关系失调也是大学生心理适应的难题,可能出现认知的、情感的、性格的和交往技能与方法上的各种心理障碍,如害羞、自卑、嫉妒、自我中心等。健美操可分为健身性健美操表演性健美操和竞技性健美操,而无论是哪一种,其多人集体参与或表演比赛的情况占多数,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满往需要的场所和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团结友爱的多向交流中克服孤独感,产生与他人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学会互相帮助、以诚待人,扩大社会接触,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避免因人际关系不良而引起的心理不适。而且,在健美操教学中,语言不再是唯一的交流手段,一个手势、一套动作、一个表情,都可以用来表现自我和传递信息,即使是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或不善辞令的学生,也可以通过非语言交往而学会与他人沟通。同时,健美操教学要求健美操团队或者接受教学的学生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必须配合默契、服从集体规范。在这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中,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形成集体归属感、认同感和自我的价值感、责任感,从而为确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健美操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群体性,促进其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身心良好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众自我意识的增强,人们所从事的活动逐渐不断增多,需要彼此沟通理解帮助支持,更需要人们有这样的能力去与其他人交往。尤其是在大学校园的学生们,绝大多数将要步入社会,进入下一个新的环境去生存发展,更需要具备与人交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与社会其他社区一样,大学校园里同样存在着健康与颓废共处,高雅与低俗并存。健美操运动以其具有健康活泼高雅的娱乐功能,以充满时代气息的面貌进入大学校园,给校园灌入了一股新鲜空气,给大学生们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它在提高大学生体质的同时,与学校的教育相辅相成,不断的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建议

由于大学体育课每周只有一次课,健美操课在明显改善大学生各方面素质上就不太突出了。如果学校能够利用其它业余时间为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并与正常的体育课进行有机的结合,更多地传授健美操运动的知识,使之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这样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总之,大学健美操课的教学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以发挥出它的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 曹锡磺等.健美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

[2] 王洪.健美操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

[3] 石慧.健美操训练与人文教育的内在联系.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2(4):104-105.

上一篇:青少年步枪运动员比赛时的急躁情绪的调控方法... 下一篇:浅谈体育健康课效果的课堂环境与心理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