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种球蛋白过敏的再发川崎病患儿1例

时间:2022-10-25 08:44:04

[摘要] 川崎病是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在川崎病急性期,目前推荐治疗方案是单剂、2 g/kg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口服。而丙种球蛋白过敏患儿存在一个用药问题。本文描述1例丙种球蛋白过敏的再发川崎病患儿的成功治疗过程,对于面对类似患者的临床医生,预防性应用激素加缓慢滴注丙种球蛋白可作为一种解决临床用药难题的方法。

[关键词] 川崎病;儿童;丙种球蛋白;过敏

[中图分类号] R72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1-0130-02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性综合征,主要侵犯中、小动脉。15%~25%未治疗的川崎病患儿可发生冠状动脉瘤或扩张,继之可能发生心肌梗死、猝死或缺血性心脏病。在川崎病急性期,目前推荐治疗方案是静脉丙种球蛋白滴注加阿司匹林口服[1]。丙种球蛋白过敏的再发川崎病患者罕见,此类患者存在用药难题。本文描述1例丙种球蛋白过敏的再发川崎病患儿的治疗过程。

1 病例资料

患儿,男,13个月,因高热、红色斑丘疹2 d于2010年7月入当地医院。既往患儿存在头孢菌素、阿奇霉素、氨曲南药物过敏史。体检:体温39℃,体重12 kg。急性面容,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卡介苗接种处红斑,咽部充血,口唇充血干裂,心、肺、腹部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血常规示白细胞4.9×109/L,中性粒细胞为69.7%;血沉50 mm/h;血、尿培养阴性;EB病毒、链球菌、轮状病毒感染检查均阴性;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正常。入院后逐步出现草莓舌、双侧眼球结合膜充血、手指、脚趾水肿、肛周皮肤发红、脱皮。入院诊断为川崎病。入院第2天,予患儿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2 g/kg)、口服阿司匹林50 mg/(kg·d)。但是,在开始输注丙种球蛋白不久后患儿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哭吵,心率、呼吸增快。考虑为丙种球蛋白过敏反应,立即停用丙种球蛋白并静注3 mg地塞米松、口服氯雷他定5 mg。30 min后皮疹消退,患儿恢复平静。其后,予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2 mg/(kg·d)]3 d并口服阿司匹林50 mg/(kg·d)。应用激素第2天热退,随后草莓舌、皮疹、结膜充血、指趾水肿消退。患儿出院后继续口服低剂量的阿司匹林、潘生丁。出院后第3、6个月的心脏超声示左冠状动脉远端、右冠状动脉远端分别存在0.7 cm、0.67 cm的扩张。患儿持续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

出院11个月后,患儿因高热3 d、皮疹2 d入我院。体检: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双侧颈部可及黄豆至花生米大淋巴结,双侧眼球结膜充血,草莓舌,指端充血、水肿。血常规示白细胞25.8×109/L,中性粒细胞76.2%;血沉63 mm/h;血、咽拭子、尿培养阴性;肝功能、肾功能、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均正常。心脏超声示左冠状动脉远端、右冠状动脉远端分别存在0.71 cm、0.89 cm的动脉瘤。患儿诊断为川崎病再发。在入院第3天,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并口服阿司匹林[50 mg/(kg·d)]、潘生丁。在静注地塞米松3.5 mg后,2 g/kg丙种球蛋白缓慢静脉滴注20 h。治疗第2天热退,草莓舌、眼结膜充血、手指水肿均减轻。入院第7天,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心脏超声显示左冠状动脉远端、右冠状动脉远端分别存在0.74 cm、0.97 cm的动脉瘤,患儿出院并口服低剂量的阿司匹林、潘生丁。出院3个月后,患儿持续无不适症状,心脏超声示左冠状动脉远端、右冠状动脉远端分别存在0.63 cm、0.98 cm的动脉瘤。

2 讨论

患儿存在头孢菌素、阿奇霉素、氨曲南、丙种球蛋白过敏是本病例最显著特点。研究显示,川崎病患者家族过敏史、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发病率高于正常人[2,3]。Furukawa研究显示,川崎病患者血清IgE水平高于正常人,并且川崎病患者CD23(IgE低亲和力受体)阳性B淋巴细胞绝对数及CD23阳性B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比值均高于正常人[4]。Kabesch发现,IL-4基因参与上调IgE的合成[5]。Burns则发现,IL-4C(-589)T与川崎病的发病有高度相关性[6]。以上资料提示川崎病患者易发生过敏性疾病,探讨二者间关系可能加深对川崎病病因的认识。但目前研究还未发现川崎病与过敏性疾病间确切联系,需要开展相关研究以进一步阐明二者间关系。

尽管川崎病病因未明,但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降低冠状动脉损害已成共识,并为推荐治疗药物;作为川崎病的一种辅助治疗药物,阿司匹林与丙种球蛋白一起应用;大剂量激素不推荐应用于川崎病的初始治疗[1,7]。本病例中,患儿为川崎病再发、伴有巨大冠状动脉瘤,并有丙种球蛋白过敏史。由于以上特点,临床用药的选择是一个难题。考虑到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有效性,我们最终选择了丙种球蛋白。为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我们应用了两种预防措施:①提前给予小剂量激素;②由于快速输注丙种球蛋白能够增高患者血液黏滞度及启动过敏反应[8],所以将丙种球蛋白缓慢输注、持续20 h,如输注过程中患儿出现不适症状可立即停止用药。患儿成功地完成了治疗,无任何不良反应。丙种球蛋白是从供体血浆中提取的生物制剂,不同品牌药物存在药物成分的差异。本病例中,不同丙种球蛋白药物成分的差异、患儿的特异体质、同时的用药、丙种球蛋白的输注速度等均可能导致丙种球蛋白过敏反应的发生。尽管难于确定丙种球蛋白过敏的确切原因,预防性应用激素加缓慢滴注丙种球蛋白解决了我们的临床用药难题。因此,对于面对类似患者的临床医生,本法可作为解决其临床治疗难题的一种方法。

总之,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以了解川崎病与过敏性疾病间联系。对于丙种球蛋白过敏患者,预防性应用激素加缓慢滴注丙种球蛋白可作为一种解决临床治疗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Harnden A,Takahashi M,Burgner D. Kawasaki disease[J]. BMJ,2009,338:1514.

上一篇:华林街社区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人群周围血管病... 下一篇: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在胆道手术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