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生活新感受

时间:2022-10-25 07:49:02

在俄生活新感受

朋友莲娜在学习摄影,今年她给自己找的摄影选题是“圣彼得堡的中国人”,跟着拍了宿舍中国学生过年的热闹,拍了学生们在厨房里大展手艺的英姿,拍了东方韵味十足的中国饭店,还顺便拍了兴高采烈、意犹未尽的中国旅游者,轰轰烈烈反映了一把中国人在圣彼得堡的幸福生活。但前两天见到我,却说照片被老师(一位多次获得国际新闻大奖的摄影师)否了,老师认为这并没有完全反映现实,因为“据说”这里的中国人生活并不容易。莲娜挺发愁,缠着我要给她找些忧伤的中国人。

忧伤的中国人并不好找,中国人的忧伤往往都躲在屋里,藏在心里,走廊上已经是另一个样子,这种体察不是随便找个朋友故做东施效颦状就可以的。好赖劝莲娜把“忧伤的中国人”作为下个系列再拍,自己却陷入了沉思之中。

生活本身是个多面体,简单的二分法在此无法适用,每种生活形态都蕴涵着不同的侧面。比如莲娜原来拍的一些镜头,实际上就已经在告诉大家,中国学生是怎么生活着的。中国学生“热闹”地在宿舍或中国饭店过年,是因为他们除了聚餐几乎没有别的过年方式,鞭炮很贵,夜里街上对外国人不安全,几乎与俄罗斯人的主流社会没什么接触,而周围又不可能有祖国那种过年的氛围,只有从家乡菜上追忆一下思乡的感觉了。做菜,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和家乡联系的纽带,以及重要的消遣娱乐方式。难怪有这样的现象,很多留学生来这里几年,俄语没有提高多少,做菜的水平却可以考级了。

2004年,我做过一个关于对圣彼得堡市中国大陆地区自费留学生现状的调查,调查显示,“社会环境较差(社会治安、排外势力等)”、“和俄罗斯人沟通困难,很难融入”、“感情寂寞”、“娱乐单一”、“开支较大”是被调查留学生遇到的主要困难。在这样的环境之下,77%的被调查者业余的主要娱乐活动是“上网、看片、玩电脑游戏”,只有3.6%的同学在业余时间选择“和俄罗斯朋友在一起”度过。

数据背后是这里中国留学生生活的一个剪影,因为他们遇到的这些问题,是国内同龄人所无法触及的。没有母体文化的包容,也缺乏50年代那批学生报效家国的使命感,在成长的年龄割断了与主流族群的联系,在民族内敛性格的影响下,俄罗斯的大多数中国留学生确实生活在形只影单之中,这就要求着自己更多的担负起成长的责任来。当然有挺不住的,来俄罗斯4年,目睹身边有很多中途退学回国的,有放逐于感情游戏的,有沉溺于网络的……3月份,圣彼得堡市国立大学语言系的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和俄罗斯女友争吵后走失,后来在涅瓦河边发现了他的证件和包裹……

留学生是一个国家认识世界,了解他人,改变自己的先行者。而孤独就是他们的宿命,孤独需要体察,孤独需要忍耐,孤独需要克服。

还是举一个和圣彼得堡相关的例子吧。圣彼得堡的缔造者,现代俄罗斯的奠基者――彼得大帝,就曾是这样一个超级留学生,1697年25岁的彼得改名换姓前往欧洲学习,途径荷兰和英国,据说还会见了牛顿,彼得的态度非常谦虚,甚至在荷兰和朋友们一起造了一艘船。彼得的留学经历只持续了一年,就被国内的打断,但这一年的所见所闻所思,却激励着他去和陈旧的俄罗斯决断,并一手打造了崭新的俄罗斯。也有反面的教训,我们的康熙大帝,陶醉在泱泱大国的迷梦中,虽文治武功,但海禁的结果却造成了康乾盛世的后继乏力。

审视留学生,既不能将他们神圣化,更不能将他们妖魔化。国内最近有本反映新西兰中国留学生生活的小说《夏天的圣诞:留学新西兰的男生女生们》,号称大胆描述了那里中国学生“放逐于性”的生活,在网络上颇受追捧,且不说小说中他们的生活与国内都市里的饮食男女并无二致,况且也不一定是当地留学生的主流,但这本小说确实打着“留学生”的牌子大行其道,无意中为人们的刻板印象又加了点猛料。

猛料面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描述显然有些孱弱,但惟其真实,所以才会恒久。还是返回圣彼得堡的留学生活吧,说够了留学生的艰辛和孤独,也需要说点值得称道的地方。以我而言,留学生活的乐趣在于一个“新”字,获得新知识,认识新朋友,感受新体验,达到新境界。

比如说新知识。专业知识的增长毋庸畏言,旁门左道方面也是收获甚多。以前对西方文明的发源知之不多,在冬宫一幅幅反映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传世巨作面前往往不知所措,求知欲逼迫着自己去从书中寻找答案,一本本书读过,虽然仍很肤浅,但却往往感到些融会贯通的前兆了。还有艺术史,一个冬宫,一个俄罗斯博物馆,达芬奇、拉斐尔、提香、卡拉瓦乔、勃留洛夫、列宾、列维坦、马列维奇……这都是在西方绘画和俄罗斯绘画史上振耳发聩的名字,有多少人能够有这样的机会站立在他们的作品面前!尤其是当你具备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对画家生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画就似在做一个解读,就似在和画家做穿越时空的沟通,这种沟通让人震撼,令人回味……

比如新朋友。人是感情动物,也是群居动物。在俄罗斯建立朋友的圈子虽不容易,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4年下来,身边竟也有几个本地的朋友,可以和你聊天,可以陪你散步,可以帮助你解决遇到的困难,给你提供新的机遇,和这些朋友的交往一方面丰富了留学生活,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俄罗斯人和这个民族的性格。前文提到的莲娜是求知欲旺盛的俄罗斯人的代表,28岁,圣彼得堡市国立大学管理学副博士,一个俄罗斯新贵的妻子,一个已经怀孕6个月的准妈妈,就这样,在跟我们学习中文的同时,还在学习摄影,还在代课,每天的生物钟紧张有序;巴林娜,一个年轻的汉学家,一直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我们;尤利桠,一个韩裔哈萨克斯坦籍,现在也在圣彼得堡学习的留学生,善良、有教养,虽然有时没有目标,但一直勤勉,她的身上传递着种族间文化迁移的信息维达利是一个年轻的剧务、司机,未来装修公司的老板,他的身上闪现着当代俄罗斯年轻人用双手开拓未来的活力;还有那佳,在她位于普希金城那间安静的小屋里,点上一支香,看着她熟练的茶道表演,品位普洱的芳香,真有一种不知今夕何夕、此地何地的感觉。

这所有的新鲜为4年的域外生活涂抹上别样的色彩,因为漫长黑暗的隆冬所以就更感觉阳光的宝贵,因为孤寂所以更珍视人之间的情谊,因为打工的不易就更觉这份经历的宝贵,境界可能就在这些对立统一中升华了,正如我在博客里写的:这4年来,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拖着辛苦的身体在漆黑的街道上等公共汽车的时候,当遭遇不理解、不公正的时候,扪心自问,心中是有点酸甜苦辣的味道。但当5月来临,阳光来临,绿色来临的时候,就像今天,回家的路上有些饿,路边买了一个20卢布最便宜的饼,信步绕进一条近路,那里有片园林,草木回春,有行人和狗在幽闲地散步,有孩童在嬉戏,举目望去,空气净洁,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像极了新疆的蓝天,运河两边,古老的欧式建筑在阳光中焕发着活力,随口一口饼,淡淡的奶香就在唇齿间散逸开来,这种感觉,确实很令人消受。

所以,我珍视我在圣彼得堡的留学生活。当我老的那一天,我会庆幸自己在25岁的时候(呵呵,和彼得大帝留学时同龄)为我的人生重新开辟了一个空间,能够看些书,想些事,懒散中慢慢地上进,弃绝公务间的人事纠葛,最重要的是,在淡泊的物质生活中让思想能够自由地飘荡、驰骋。

而这,应该是所有留学生活中最重要的。

上一篇:波兰印象 第8期 下一篇:《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