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年俗

时间:2022-10-25 07:43:06

看《北纬三十度中国行》,在阆中时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说春,看着当地的春官身着大红的长袍,手持光鲜的孝春棒,带有表演性质地进行说唱,欣喜之余也不免有些许担心。欣喜的,是以往用以养家糊口的说春终于在文化传承中找到了一席之地,而担心,却是因为源自于农耕文明的说春,在现代化越来越向前发展的今天乃至未来,可能不会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是渐渐变成放入民俗馆供大家瞻仰的“死物”。

说春,源自商代武丁时期的迎四方神之习俗,它是由民间春官在民居堂屋进行的一种节令说唱活动。其唱词内容有固定的,也有根据屋主职业、家庭情况等等即兴的创作。

老家位于黔北边沿、尹珍故里正安县北部的安场镇,集市活跃,商贸繁荣,历来就是黔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之一,有“小重庆”之称。到现在为止,春节时依旧还保留着说春这一习俗,从农历正月初一起至正月初十左右结束。

十多年以前,经济比较落后,春官们日常以务农、小手工业或个体经营为生,春节时才外出说春赚取微薄收入补贴家用。那时的春官们非常认真,说春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担负着祖辈传下来的传播春时的责任。因此在那时,即便贫困,他们仍然会在说春时穿上祖辈传下来的已显破旧的长袍,手持已看不出颜色的节杖,带着并不精美却依旧分了红白两色的春帖,走乡窜户,从正月初一到初十前后,在每一户人家认真完整地进行着年复一年的神圣仪式。

春节时,各家各户是不能将春官拒之门外的,春官上门,无论家里在做什么,都得把春官迎进屋:“想财神,盼财神,财神主动送上门。请财神,送财神,财神来了请开门……”开门迎进来以后,春官又接着唱道:“新年好,财神到,赐福给你全家笑。财神保佑一年顺,财神上门福气高。财神赐你好运道,财神送你金元宝……”如果主人家中老人小孩都齐全,春官会即兴唱出“主人家,好心肠,儿子儿孙绕高堂。主人家,福气好,儿子儿孙志气高,……财神到,合家欢,一家老少都平安”等语,而有一些主人家为了听更多吉祥话,故意不作任何表示,此时春官会根据主人家的各种暗示,即兴创作押韵的唱词。唱完后,主人家会奉上茶水,同时也会拿出准备好的一元两元的钞票,春官此时根据主人递过礼金的多少,分别送上红色或者白色的春帖,同时唱道:“请财神,送财神,财神进了你家门。今天请进财神爷,保你来年走鸿运……”然后出门去往下一家。

近些年来,由于生活逐渐好转,过年时能见到的春官们显得较为年轻,大多穿着便服,仅持春帖上门,也有拿红纸包了小树枝送上门,取“送柴(财)”之意,春帖也不再分红白两色,皆为白色,且唱词较以往简短很多,一般到正月初四几乎就不再上门。而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很多人已渐渐对这些古老的习俗漠然视之,家里没有老人的人家,更有视说春为乞讨的。也许,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快,说春这一代表农耕文化的“礼”也将没落,最终步入历史,只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了。

上一篇:重拾遗失的“年味” 下一篇:神秘的良渚玉文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