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文本,理性解读

时间:2022-10-25 07:02:22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教材选入的《范进中举》《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威尼斯商人》这几篇作品,只有《威尼斯商人》是2000年后入选,其他几篇近30年来教材改了多次,但都雷打不动,一直延用至今。可见它们是经典中的经典,几乎家喻户晓。其中的人物更是让人津津乐道拍手叫好。

然而只要你细细品味,恐怕还会有不同的感悟,只是一直存在迷信权威而人云亦云的现象。

下面试以这几篇文章中的人物为例,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1.说说范进。多年以来,我们教学的侧重点始终集中在范进喜极发疯的场面上,如果不这样教就不能紧扣文章的主题也是整个《儒林外史》的主题,即:讽刺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及封建礼教对读书人的毒害。换句话说:不嘲笑范进的发疯,就不足以把握住主题思想。这样看来,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先入为主,教师围绕教参来教,学生顺着教师的引导去领会,千人一口,千口一词。几十年来总是老生常谈。

记得有人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难道范进真的面目可憎、可鄙可笑吗?中举前,他受尽屈辱,饥寒交迫遭人白眼,三四十岁才有了老婆。文中胡屠户说自己女儿“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来,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由此推断他晚婚还差点打了光棍,因为范进中举时已五十几岁,十几年前他正是大龄青年,幸亏胡屠户“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正好能配上范进。假如范进终生没有中举,他要么终生受穷受气,要么饿死病死,要么被别人的唾沫淹死,但他绝不会坑蒙拐骗去偷去抢做损人利己违法乱纪的事,他没有这样的胆量和智商。中举后他成了人上人,这是他毕生追求的梦想,这个梦想由官方提倡,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有多少人有过这种梦想,数字必然惊人,可惜没办法统计。当然追求梦想没有错,如果有错那就是时代的错,何况他们也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以时代的局限性来苛求他们,那么悲剧也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吴敬梓也曾坚持过这样的梦想,只是他比范进清醒了一些,如果他早年科举顺利,恐怕我们就看不到《儒林外史》,看不到范进的执著和遭人批判。当然,吴敬梓对范进也有同情之处,因为他一生穷困潦倒,生活的艰辛和人情的冷暖与范进有同病相怜之处,否则他写不出范进中举前的困濉V劣谥芯俸蟮姆督是怎样一个官,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想法。最起码他不是胆大脸厚心狠手辣,况且他也出身于底层,老百姓的艰难他理应体恤。

因此,范进这个人很难让人笑起来,而他的老丈人胡屠户才是使作者和读者忍俊不禁的对象。

2.说说孔乙己。孔乙己和范进有共同之处:他们都执著于功名,都被科举制度折腾得又苦又惨,穷困潦倒,被人冷嘲热讽。不同之处在于:范进有母有妻室,最终54岁侥幸中了秀才又中了举人;而孔乙己孤家寡人光棍一条,之乎者也一辈子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还经常挨打,被人打折了腿,仍不忘喝酒,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消失。他的一生实在凄凉悲惨。

有人说他固守旧梦,脱离现实,逐步在堕落中走向死亡。固守旧梦脱离现实的确不错,这仅仅是内因,但社会因素不可忽略。有些人内心强大,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最终能战胜自己面对现实;而有些人生性脆弱,对他人和社会的依赖较强,如果受到关爱,他就能自信自立自强,缺乏关爱他就会对社会和他人失去信心,很容易被社会淘汰。

小说中的孔乙己,没有看到有谁会去关爱他,他却知道关爱小伙计和小朋友,而别人却做不到。这正是孔乙己被摧残被淹没的社会原因。在大家眼里,他就是弱者、失败者、受人取笑者、可有可无者,他是死是活,是病是残,跟大家没有任何关系,要说有,只是还欠掌柜的酒钱;再就是或许真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或许就没有偷,如果丁家真看他不顺眼,想置他于死地又何患无辞呢?“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掌柜见了面,不是关心怜悯,而是取笑“你又偷东西了!”“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折腿?”

由此观之,孔乙己在他们眼里就和动物差不多,这样的社会杀人于无形。

3.说说菲利普夫妇。菲利普夫妇遇见弟弟于勒却不敢相认,历来被人诟病,说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的金钱关系。这种说法早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先不说对错,只说这样的事情在哪个社会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会有。

菲利普夫妇不敢认于勒从道义上确实说不过去。但是他们的苦衷我们应该理解。

首先,从经济上来说,他们不是有钱人家,这是必须面对的实事。小说一开头就用两段介绍了他们的家境:五口之家三个孩子,父亲一人挣钱,经常很晚才回来,挣的钱刚刚够生活。母亲料理家务,拮据的生活让她倍感痛苦。一切都要精打细算,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客不敢答应,常买减价的东西和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这样的日子他们过怕了,自然不希望再多一份负担。况且于勒曾经占用并挥霍了哥哥应得的财产,给困难的家庭带来不幸。

其次,从情感上来说,他们不认于勒是没有一个心理准备。他们总认为于勒发了财,不但能赔偿占用了他们的那一份,而且还会帮他们一把。这在他们心里已成定势。而于勒的突然出现不但令他们不知所措,更让他们感觉受了很大的欺骗。他们盼星星盼月亮,结果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这让他们想不通,一时不能接受。如果于勒不写那两封信,船上相遇或许是另一种惊喜和温馨。

再次,从承受压力方面来说,这么多年紧紧巴巴的过日子,而且还能承受来自弟弟的强行挥霍,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于勒的出现让他们一肚子苦水一下子决了堤,旧恨新怨一起发作,这已是很克制的宣泄方式了。

另外,考虑到女儿的婚事。穷人家庭,女儿找对象都是问题,大女儿28岁,二女儿26岁,谁不希望找个条件稍微好的。现在二女儿的婚事刚定,怎能因为于勒的出现而坏了婚事?

总之,想想菲利普一家的难处,他们不敢在船上与于勒相认,的确有他们的难言之隐。于勒令人同情,他哥嫂一家更不容易。

4.说说夏洛克。教材节选的是《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法庭审案。这是这出戏最精彩的部分,人们会被鲍西亚的机智能干所折服,对夏洛克的鸡飞蛋打拍手称赞,然而大家只看到了一个层面,另外一面且看下面的解读。

首先,夏洛克为什么要这样做?

夏洛克是犹太人,犹太人善于经商。不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夏洛克放高利贷在当时合法。可是安东尼奥和他唱对台戏,给人借钱不收利息,这是破坏行规,而且还侮辱过夏洛克。加上犹太人一直都受基督徒的迫害,他受到的伤害太深,整个犹太民族都伤害深重。夏洛克说:“我不能举什么理由,也不愿举什么理由,除了因为我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所以才会向他进行这一场对于我自己并没有好处的诉讼。”

其次,安东尼奥他们真的光鲜完美吗?

先听夏洛克说:“你们买了许多奴隶,把他们当作驴狗骡马一样看待,叫他们做种种卑贱的工作。”“我有一个女儿,我宁愿她嫁给强盗的子孙,不愿她嫁给一个基督徒。”夏洛克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在他眼里基督徒真不如强盗。就让基督徒自己说吧,“我有一个妻子,我可以发誓我是爱她的;可是我希望她马上归天,好去求告上帝改变这恶狗一样的犹太人的心。”口口声声说爱妻子,却要把她做为筹码牺牲掉,换回朋友的生命。“希望她马上归天,”为何不希望自己归天,葛莱西安诺竟然能说出这样的话!自私狠毒之极。巴萨尼奥也一样。这样的人真有爱情和友谊吗?口是心非,不一定可靠。

这样的人值得爱吗?看来真得重新考虑一番。他俩连结婚戒指都能作为答谢物送给别人。他们的妻子真有眼光。就是这个葛莱西安诺,他自始至终出口成脏,专挑最恶毒的话攻击别人。

公爵貌似庄严慈悲,实则一开始就站在安东尼奥一边,说夏洛克是“心如铁石”“不懂得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他和其他几人让犹太人同情安东尼奥,慈悲怜悯一些,可是他们同情过犹太人吗?他们都不慈悲,犹太人越慈悲他们越觉得犹太人好欺负。最后假慈悲,说饶恕了夏洛克的死罪,分明是占了便宜还卖乖。相当于要了夏洛克的命,让他一无所有,还逼他改信基督。

鲍西娅假冒律师运用手中权力偏袒安东尼奥。她知道夏洛克不会松口,故意设陷阱和圈套,然后置之死地而后快。开始时让犹太人让步,他真让步时却又寸步不让。可以说最狠莫过鲍西娅。

第三,法律的公正公平何在?

文中一再强调:“按照威尼斯的法律,控诉可以成立。”“约上所订定的惩罚,对于法律条文的含义并无抵触。”可是就这样一场十拿九稳、稳操胜券的赢官司,却出乎意料一败涂地。原因何在?

1.法律是基督徒的法律。谁都知道,契约符合法律,具有法律效力。契约上以割肉作担保,就相当于以生命做抵押,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法律不但不保护你,而且必须执行。可是鲍西娅假扮律师首先就破坏了法律的公正无私和纯洁。又在替自己人审案子更加荒唐。不执行契约反而倒打一耙,以本身就倾向于基督徒的所谓法律压住了犹太人这个异邦人、异教徒,让他不知所措,有理成了无理。这个法律是基督徒的法律,犹太人蒙在鼓里,天真幼稚地相信法律,注定成为受害者,被法律愚弄。

2.犹太人势单力孤又毫无知觉。基督徒人多势众且玩弄花招,欺骗并伤害了犹太人。这既是法律问题,又是宗教和力量的问题。不可能有公平和公正。

这样看来《威尼斯商人》的主题“歌颂仁爱、友谊、爱情”恐怕要大打折扣。人们只看到了安东尼奥一伙光鲜的一面,却忽视他们的伪善、狡诈、恶毒;只注意了夏洛克冷酷、偏执,却不知他背后的辛酸和他们民族的屈辱。有人说夏洛克是守财奴、吝啬鬼。请看:夏洛克如果爱财,他就宁要钱不要肉;如果爱财,他会把财看得比命更重要,当一无所有,他还要命干啥?他完全可以照约办事,要了安东尼奥的肉,自己再去抵命。可他没有这样做。

由以上人物的分析可知,对文本的解读,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有争议的人物,应深入文本,站在不同角度,尽量理性地去解读,不可随波逐流、随声附和。

(郑健 宁夏吴忠 盐池县第一中学 751500)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联盟服务与用户需求的调查分析 下一篇:基金调仓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