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看中西传统婚姻观的异同

时间:2022-10-25 05:15:38

从《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看中西传统婚姻观的异同

摘 要:《红楼梦》向世人展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理想追求和在残酷的现实世界中历经磨难、最终毁灭的人生悲剧。《傲慢与偏见》描绘了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历经阻挠、最终踏上幸福之旅的爱情喜剧。本文从婚姻观的角度出发,对这两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外名著进行比较,探究传统中西婚姻观的异同。

关键词:红楼梦;傲慢与偏见;婚姻观

一、简述

曹雪芹、高鹗的《红楼梦》在中国妇孺皆知,它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出现于十八世纪初期,全书120回,73万字。就在曹雪芹死后约五十年,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汀创作了一部同样脍炙人口的作品《傲慢与偏见》,全书共61章,29万字。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爱情是文学永久的主题,而要论爱情的升华和深化,便属婚姻了。作为人类共同爱情、婚姻文化的一部分,东方与西方的婚姻观似乎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这两部不朽的文学作品正是传统中西婚姻观的典型艺术体现。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图从传统婚姻观的角度着手,对这两部同样家喻户晓的中西小说中的人物的爱情和婚姻命运进行分析对比,以期探讨中西传统婚姻观的相同点及相异点。

二、中西传统婚姻观的相同点

1.经济地位是婚姻的基础

古今中外,门当户对始终是人们择偶的一个重要标准。人们在婚姻中过分注重门第、财产,而将个性、感情和涵养等个人因素置于无足轻重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地位,这也是造成不少婚姻悲剧的根源。在阶级社会里,作为婚姻主体的每个个人都具有阶级属性,从而也给婚姻打上了深厚的烙印。《红楼梦》中描写了林黛玉、薛宝钗、以及“四春”等许多的婚姻。其实这些婚姻,并没有一个爱字在里面,只有二个字,功利。古语有言,“女怕嫁错郎”。的确如此,在夫权至上的社会,女子是没有任何人权可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故事从一开始就被烙上了身世的烙印,最终也只能以悲剧结尾。

而在《傲慢与偏见》中,人们均裸地体现出了对金钱的追求。小说一开始便直奔主题:“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里的财产便是婚姻的基础。小说的主人公之一班纳特太太也就理所当然地把每一个有财产的单身汉都视为自己女儿的合法财产。因此,当她得知达西先生每年有高达一万磅的收入时,就立即把他认做自己某个女儿的应得财产。就连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伊丽莎白也未能免俗,在第一次断然拒绝达西的求婚之后,她去参观彭伯里豪华、美丽、气派的贵族花园时,不禁也怦然心动:“做一位达西夫人确实也不错呢。”上面列举的这些事实至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个普遍观点:在婚姻中,爱情不是唯一的,面包同样重要。

2.男女地位严重不平等

传统的旧中国是一个典型的父权体制社会,在家庭中,父亲和丈夫有着绝对的权威。而妇女一直生活在以男性为主体的宗法制度之下,成为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工具。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封建社会贬低妇女、歧视妇女的偏见和陋习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在小说中,贾府选妾时,不仅长辈可以任意为晚辈选妾、定妾、买妾,妻子也可以为丈夫讨妾,甚至晚辈也可以为长辈寻妾。而在贾府中老少男主子几乎都存在一夫多妻的情况。丫鬟们不仅没有人身权利,而且经常必须为所谓的“过失”承担责任,她们被打、被罚、被卖,生不如死,有的丫鬟甚至年纪轻轻便香消玉殒。她们都是封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也是当时社会大部分女性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而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用另一种手法演绎出了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女性。要想改变卑微的社会地位、贫穷的生活状态,就只能嫁一个有钱的丈夫。18、19世纪英国妇女的地位卑微,对于年轻的女孩子,尤其是出身贫穷的女孩子来说,婚姻就是她们的救命稻草,是她们获得重生与追求幸福的唯一出路。因为对于生活在那个男权社会中的广大女性来说,没有财产就意味着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她们无力养活自己,所以只能通过婚姻这个渠道来为自己谋取生存的最后条件。这同时也正体现了作者对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子在社会中没有丝毫地位这种普遍状况的无奈与悲哀。

三、中西传统婚姻观的相异点

1.择偶的自由度不同

《诗经》里说,娶妻必告父母,“匪媒不得”。因此,父母、家庭在子女的婚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是由于这种陋习的延续,使得从古至今上演了形形的爱情悲剧。相爱的青年男女们不能在一起,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一个不相识甚至从未谋面的人结合,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为什么会发生爱情悲剧呢?归根结底就在于封建的婚姻制度必须由父母、长辈作主。

而在西方社会,人们择偶则相对自由很多。年轻男女谈恋爱往往不需要别人介绍,倡导自由恋爱。在奥斯汀看来,婚姻幸福与否不在外貌的美丑、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而在于婚姻双方是否感情融洽、志趣相投。幸福的婚姻应该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是理性的、深层次的相互理解,而不是物质、肤浅的相互需要。

2.择偶的标准不同

在封建社会中,“贞”是男性选择女性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也是社会公认的女性价值核心和人品典范。而在女子的才识方面,也是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标准。在《红楼梦》中,宝玉作为王夫人的命根子,是她全部的精神寄托,因此,她未来的儿媳妇也必须完全符合封建正统的要求。在黛玉和宝钗这两位候选人中,她最终选择了宝钗,这是因为宝钗比黛玉更懂得封建礼法、更深谙人情世,更讨得长辈们的欢喜。宝钗虽然才华横溢,但却深深懂得含而不露,顾大局,识大体,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劝宝玉读书上进,这与贾政、王夫人在宝玉入仕上想法颇为一致,因此深得贾府上上下下的喜爱。而黛玉虽有才华却既不懂沉甸也不知大礼,在大观园中常常与其他人唇枪舌战;就连刘姥姥也被她戏称为“母蝗虫”。虽然宝钗最终得到了宝玉,但却是只剩下一个空躯壳的宝玉,而就连这个空躯壳她都没能守住,只能凄凉的度过自己的后半生,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她比黛玉更为凄凉。

而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大胆地向读者展示了这样一个真理: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爱慕与彼此尊重的基础上的。即:双方个人魅力的相互吸引。拿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举例来说,伊丽莎白体态轻盈、个性活泼、做事调皮、喜欢打趣且聪慧机敏,而且她身上还具有小小的叛逆个性,比如她可以前行几英里去看望她的姐姐;而在处理婚姻大事上,她冷静且又理智,为此,她甚至断然拒绝了达西的第一次求婚。这一点充分说明,是伊丽莎白的智慧与魅力深深地吸引了达西,而这也正是达西可以在第一次求婚受挫后,能继续鼓起勇气第二次追求伊丽莎白的原因。

四、结语

综上所述,《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这两部小说都向读者展示了中西当时特定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婚姻观,同时两部小说的作者又对当时世俗的婚姻观进行了批判与讽刺。两部小说所折射出的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人格平等”的观念也是这两部小说反映爱情与婚姻的共同主题与最终理想。正因如此,这两部中外文学巨著才能经久不衰,而他们所倡导的独特的婚姻观,直至今日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作者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简・奥斯.傲慢与偏见.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2]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 余嘉.接受视域下中西文学的婚姻观比较.昌吉师专学报.2001,(3).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阶段划分研究 下一篇:军火买卖也恶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