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手工活动中教师指导作用探究

时间:2022-10-25 05:02:51

幼儿园手工活动中教师指导作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11(2013)03-0099-01

摘要:幼儿园手工活动是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动手操作材料以实现艺术造型的美术教育活动,它含有幼儿模仿和创造的因素,同时又是操作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造型艺术活动。这个活动过程既需要幼儿的独立操作,也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和培养。教师应以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意图为前提,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获取成功的经验,完成手工任务。

关键词:幼儿园 手工活动 教师指导

手工教育活动是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直接用双手或操作简单的工具,对具有可塑性的各种形态(点状、线状、面状、块状)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且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美术教育活动。[1]手工活动中,幼儿手部肌肉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操作性都可以获得锻炼,同时,手工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认真观察、有意注意以及耐心细致的习惯,对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阿恩海姆曾经指出,艺术创造只有在得到适当指导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这种实用的目的。有些艺术教育工作者有一种片面性,就是完全放任无邪心灵的自发的创造性,却不愿促进系统的发展和完成作品的努力。[2]由此我们可知,手工活动中,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并不是任由幼儿盲目完成,而是有一定目标引导的。因为在幼儿手工制作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对一些材料进行加工创作,创作中,幼儿则会遇到一些障碍。这时,教师的指导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能有效完成指导,就需要在各个阶段有效“互动”。有效的师幼互动是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要求,有效的师幼互动体现了一种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3]幼儿手工活动中需要经历材料的认识、手工制作的创意与计划、实际动手操作的三个阶段。

一、幼儿对材料的认识

幼儿园手工活动的内容多种多样,分为泥工、纸工、贴画、装饰物等等,各种活动所用到的工具和材料也丰富多彩。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充分接触制作材料的机会。《纲要》中指出艺术领域的要求:“激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这就要求教师提供给幼儿亲近材料的一种体验,例如:在纸工活动中,教会幼儿使用剪刀等工具,对纸张尝试撕扯、剪裁、卷曲等,从中了解纸张的特性,并鼓励幼儿大胆塑造形状,让幼儿对手工制作产生兴趣,主动创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幼儿认识材料,激发活动的创作意图,并且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同时,在手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也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学前初期儿童的观察逐渐转变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这就开始构成了初步的有方向的、自觉的观察能力。[4]但是学前初期的幼儿,还不能进行自觉的、有组织的观察,例如:给幼儿一张画了房子的图片,让幼儿寻找房子里面的一本书,这时,幼儿往往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到其他的地方,从而忘记原来的目的。因此,在作业、游戏和手工活动中,儿童的观察力要经常地训练和培养。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在这一阶段让幼儿从许多对象中找出某一事物,并区分这些事物的各个特征和性质等。

二、手工制作的创意与计划

这一过程,是幼儿在头脑中通过想象与思考,对手工制作的作品的造型、色彩等各方面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早期幼儿脑中还不能具备“统筹全局”的情况,他们很多具有“随意性”,在制作过程中容易改变目标,以制作的结果来作为自己的作品。还有一些幼儿能够有目的地选材,在活动中不断地尝试,经过尝试失败后,通过新的材料的刺激而产生新的创意与构思。

1. 对手工任务的说明,明确制作意图

在制作活动时教师应有效地设置手工活动的任务要求,并引导幼儿明确制作目的。例如幼儿拿起制作材料任意玩耍时,教师可以启发其制作幼儿喜爱的玩具,并提问:“你想不想做你最喜欢的玩具?”“你想用什么材料做呢?”教师应沿着幼儿的思路去引导幼儿思考问题,完善他们的创作意图。并且在发现幼儿有了创作动机的时候,给幼儿提供机会把自己的创作意图表达出来,这既是意图转化为构思的一种途径,也是指导幼儿手工意图渐渐地明朗,从无目的转向有目的的一种手段。

2. 教师介入互动,引导幼儿联想

这一阶段,幼儿已经产生了手工制作活动的目的了,这时,教师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比如:请幼儿思考,如果要制作一艘飞机可以使用哪些材料(可用纸,铁皮,木头……),或者拿出一块橡皮泥,请幼儿想象它可以制作出什么形状……)。当幼儿提出可以用橡皮泥制作飞机的想法时,教师可以连续提问,刺激幼儿想象。

3. 引导幼儿多欣赏佳作

通过欣赏,幼儿可以了解艺术形象的造型、色彩、结构等完成形象,刺激幼儿的创新制作。如:向幼儿战士橡皮泥制作出来的小动物、交通工具等多种手工作品,或者木头拼接成的简易房屋等形象。

三、实际动手操作

手工活动中由于幼儿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幼儿会专注于自己的操作中,有些幼儿会因为理解及动手能力较弱,注意力转移导致活动无法顺利进行下去。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时刻关注幼儿的表现,寻找恰当的时机与之互动,既不能影响他的操作,又不能让其偏离手工活动。所以,在活动中就需要老师的介入互动,避免幼儿产生挫败感,重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比如剪纸“美丽的星星”,有的幼儿能顺利地剪出来,并作装饰,成功后脸上挂满了喜悦,但未折出的幼儿却失望沮丧。这时,教师应及时指导帮助幼儿完成剪纸,鼓励其同样获得成功,和其他幼儿一起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平时的手工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依靠自己的判断,能有效及时地对幼儿进行指导,既要避免妨碍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又要促进引导幼儿成长发展,教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注释:

[1]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鲁道夫·阿恩海姆,著.郭小平,翟灿,等译.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417.

[3]柳卫东,左瑞勇.师幼互动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背景[J].学期教育研究,2004(Z1).

[4]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89.

参考文献:

[1] 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鲁道夫·阿恩海姆,著.郭小平,翟灿,等译.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3]柳卫东,左瑞勇.师幼互动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背景[J].学期教育研究,2004(Z1).

[4]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上一篇:试析中古中西高等教育 下一篇:试论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