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钱”更有质量

时间:2022-10-25 04:52:55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元旦假期发表新年致辞称,强调2013年人民银行系统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周小川指出,人民银行将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对于“微调”的概念,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是在“稳健”的基调之上,偏松、偏紧都属于微调的范围。与此同时他认为,为前瞻性地合理安排银行体系的流动性,2013年初可能适度下调准备金率1到2次,每次0.5个百分点。与之相比,更多的市场人士更倾向于理解为,2013年货币政策在“扩内需”的背景下可能会“由紧到松”。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此表示,从2012年下半年的情况看,货币供给基本处于比较适中的状态,既较好遏制了通胀,银行信贷或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长也没出现滑坡,“因此2013年将继续保持这种连续性和稳定性政策的态势。”

谁是Mr.Rright

“2013年的信贷计划和今年差不多,年初应该有一拨放贷高峰。不过现在大客户的第一要求就是降低成本,企业对发债的兴趣比对贷款的兴趣高出很多。”一位国有银行公司部人士之前对媒体如此表示。

在风险管理和支持优势企业的原则上,银行提供的钱肯定是每年都存在缺口的,但是随着社会融资渠道的丰富,企业应该找到哪种最为合适的“钱”的确开始成为一个命题。正如青岛福日集团CFO董运启所说的那样,现代企业融资方式也有先后,第一是内源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关键是企业的最佳融资结构应该是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价值最大化的时候,保证由于债务上升所带来的财务风险成本最小化。”

郭田勇对当下一些应该鼓励或限制发展哪种融资方式的说法并不认同,他认为各种融资方式之间都是一个竞争的方式,不存在好坏,只能说哪种方式最适合企业那它就是最重要、最好的。

银行:忧郁的主体

近期一些国有大行纷纷表态,2013年将更加注重优化信贷结构。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表示,要按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求,及早谋划明年信贷计划,适度增加信贷投放总量,把握好投放力度、节奏和投向,优化信贷结构。农行董事长蒋超良表示,科学配置并用足用好信贷资源,持续推动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确保信贷投放符合中央的要求,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建行行长张建国表示,加大形势研究分析力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建行自身发展目标,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

实际上,社会融资总量结构在2012年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直接融资的比例快速上升。来自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间接融资占比已经由2006年的91%下降至2012年1至10月份的84%,债券融资占直接融资的比重由60.35%%增长至89%。

这一趋势将在2013年继续延伸。预计2013年企业融资结构将进一步改善,以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比例进一步下降,直接融资比重将明显提高。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放量,预计全年社会融资总规模在16万亿元至17万亿元。专家初步预计,2013年的人民币贷款增长仍将控制在8.3万亿元。而且这些贷款的投放更加注重支持结构调整。

直接融资的比重上升,意味着通过债券和信托进行融资的方式已逐渐为企业所热衷,银行信贷已不再是企业融资的唯一渠道,而这也直接带来了金融脱媒现象的日益明显。来自中国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很大压力,而这也说明的银行存贷款利率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

郭田勇认为,只有利率市场化银行业才能成为真正的银行。“不断推进的利率市场化会给银行业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压缩其传统盈利空间,同时有可能带来破产等问题。”但是这是必须要走的一步,郭田勇建议银行要做好战略转型的准备,一方面从传统的依赖于存贷业务和利息收入转向依赖和强化中间业务;另一方面不断发展金融创新,推动混业经营,寻找更多的盈利点。

债券: 意料中井喷

用郭田勇教授的话说,既然体制内无法满足资金需求,那必然寻找体制外的。因此2012年直接融资呈现出井喷之势,尤其是债券市场在宏观调控稳增长、政策鼓励直接融资的大背景下,2012年俨然成了“债券年”。

2012年12月20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宣布,全年公司发债额度突破3000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会计师王国梁日前在“中石油2012年债券融资研讨暨总结会”上说,从结构上,公司债券融资以境内为主,形成国内外、本外币、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在2012年央行连续两次降息后,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一度降至3.6%左右,低成本吸引了大量央企、国企。据Wind数据统计,去年超短期融资券发行总额达5822亿元,同比大增178.6%。

截至2012年11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整体发行量约7万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超过15%,交易量超过240万亿元。除了银行间市场债券发行规模大增外,交易所公司债发行规模亦出现大增。数据显示,2012年公司债发行总额达2594.33亿元,同比大增100.9%。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13年债市扩容的现象将会持续。

在债券市场急速扩容的情况下,中国债券市场一直还保持着“零违约”的纪录。虽然这对于持有人除去风险是好事,但也不乏担心风险的集中爆发。

值得一提的是,债券的品种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2011年底开闸的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成为2012年银行青睐发行的品种,2012年银行共发行金融债1680亿元,用于支持小微企业贷款。

影子银行的尴尬

“影子银行”的概念诞生于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在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野村国际(香港)曾在2010年对中国内地的“影子银行”做过调研,后来IMF也曾警示过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

在中国,“影子银行”主要集中于三种形式的融资。第一类是银行表外业务,如理财产品;第二类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小贷公司等;第三类是民间金融。对于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多家机构预测普遍在20万亿元上下。

虽然对“影子银行”至今还没有特别一致的定义,但郭田勇认为一直存在,只是现在多了这样一个名词,不用谈“影子银行”色变。

郭田勇表示,“影子银行”对直接融资比重的提升有很大作用,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对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影子银行”长期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郭田勇也表示对于系统性风险还是要防范。

IPO:更多期待在香港资本市场

清科研究中心近日的数据显示,在海外13个市场和境内3个市场上,2012年全球共有425家企业上市,合计总融资823.43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共有201家上市,总融资额为263.27亿美元,占全球上市数量的47.3%和总融资额的32%。

2012年仅有47家中国企业在海外5个市场上市,其中香港主板是2012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主力市场,共有38家企业上市,合计融资95.58亿美元。这表明中国企业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等海外主要资本市场数量仅为9家,这其中还不乏唯品会等的流血上市。这也意味着“中概股”危机并未过去,美国的资本市场并没有太多值得期待的地方。

而在境内资本市场,2012年全年仅有154家企业在境内三个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额为164.84亿美元,较2011年同期下滑62.3%,上市数量减少127家。

而据安永于2012年12月28日的《安永年末全球IPO最新报告》,2012年创业板成IPO发行主角,创业板成立以来上市数量与融资额双双位列A股第一。

根据目前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800家公司在证监会申请上市的名单之中,融资总额约为5000亿元。由此可见,国内排队过会的企业数目及融资规模远大于国内市场当前的规模,这也就意味着企业通过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的通道基本已经关闭。

由此安永大中华区高增长市场主管合伙人何兆烽判定,2013年将会有更多中小企业赴香港上市,而且赴港上市的门槛有可能会进一步降低。与此同时何兆烽预测,IPO活动有望于2013年下半年增加,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等待上市的好时机。

内生性力量

亨通集团CFO生育新表示,当下他正着力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我们现在主抓资金的集约经营,公司已经有两个资金中心,现在正积极申报财务公司。”与此同时,亨通集团的债务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中,“现在短期债务占比80%以上,我们通过上市公司再融资可以加大一部分长期债务的比例,加上做了一些中期票据,未来的目标是短期债务和中长期债务的比例能达到5:5。”

作为全球发电和轨道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先企业,阿尔斯通的资金管理一直比较先进。虽然银行一贯支持传统基础设施的行业,融资上没有遇到大的困难,但是徐连生也坚持表示在企业需要资金的时候,首先考虑内部资金调配,其次才会去考虑外部融资。徐连生强调,阿尔斯通的资金利用效率主要依靠“高效、便捷、优势化”的资金管理理念。“高效是指资金有效率,便捷是指资金管理中调配资金的手续可供操作,操作简单便捷。优势化则是资金集团化使旗下公司的资金使用成本比银行的现有利率要低。”

即使是在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行业,作为新兴城镇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绿维创景CFO苏杰也认为,政府投资主导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几乎走到了尽头,在未来城镇化建设中,相信民间资本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当下苏杰将人力资本放到了工作首位,“如何加快人力成本周转是提高公司获利水平的关键所在。财务部门协助公司管理层开展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就是运用时间资源驱动作业成本管理模式,辅以绩效考核等各种手段来不断促进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获得较高的人力资本回报率。”

房地产何去何从

2012年是楼市调控持续深入的一年。房地产市场开始走向分化,龙头企业依靠自身资金优势“以价换量”,销售业绩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中小房企在资金压力下“断臂求生”,转让股权;还有一些房企“另谋出路”,寻求转型,走向多元化经营。房地产行业“圈地运动”的集体暴利时代逐渐走向终结。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房地产仍是支撑经济的重要行业,相比之前那个草莽的神话市场,现在的市场显然更加理性、健康。鉴于此穆迪近期也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信用评级前景上调至稳定,自2011年以来该评级一直为负面。

近日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在其微博上引述万科总裁郁亮的看法称,“2013年房地产市场最大风险在于部分城市复苏过快,政府想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手段是无穷的;房地产市场最好不要有什么春天、夏天。如果出现春天,离死寂也就不远了。”这似乎预示着地产老大万科对2013年的楼市持“谨慎悲观”的预期。

事实上,作为和金融最息息相关的行业,房地产金融在2012年得到了迸发。自2011年就开始过冬的房地产业,在寻求资金方面已经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即使是背靠海尔集团、在2011年之前一直没有贷款的海尔地产也努力搭建了多元化的融资平台,在“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相平衡,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相平衡”的策略之下,与各大银行、信托、基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合作。

复地集团高级副总裁周纯在出席第二届亚洲地产融资模式创新峰会时表示,“房地产归根结底是金融行为,房地产专业化与金融创新要相辅相成。”周纯强调,第一关拿地的成本一定要控制好,现在复地集团能把拿地项目控制在13%左右。

信托脱缰狂奔

房地产信托开始做春节前的最后冲刺,据统计近两月来信托发行数量呈现抬头趋势,单周发行规模曾一度突破百亿元,2012年最后一周(12月23日~30日),共有13只房地产信托成立,足可看出房企通过信托融资的需求依然强烈。

短短几年,信托资产规模已从2007年的3500亿元暴增至现在的7万亿元,这背后房地产的资金需求成为主体推动力量。据用益信托工作室统计,2012年仅11月便成立房地产信托54只,共募集资金169.49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年房地产信托产品发行数量达648只,募集资金总额为1531亿元。

不过随着2012年楼市低开高走,货币政策出现放松,很多房地产企业便以销售回款提前偿还了信托。信托界人士也表示,“大房企、国企不缺钱了,信托不好谈。”因此2012年信托募集资金总额较2011年出现了下降。

但信托业的“野蛮增长”也令信托产品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一并迸发,2012年信托融资骗贷、抵押资产大幅缩水、信托投资计划不能按时兑付等风险在去年一并迸发,而这也将意味着信托业将在2013年被进一步规范整治。

不过,国土资源部近日称将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在保持从严从紧基调和监督政策执行的同时,针对不同类型城市,实行分类指导。一方面“分类指导”有可能透露出官方在调控思维上已经拒绝“一刀切”;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对于房地产的调控方向不会改变,未来信托仍旧是补充房地产企业资金需求的一条主要通道。

房地产基金突进

在房地产调控下、地产企业“输血管道”受阻的情况之下的另一受益者便是房地产基金。根据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11年人民币房地产私募基金总规模已达千亿元,而2012年地产基金规模大都实现翻倍,保守估计也已突破2000亿元。

与银行信贷相比,房地产私募基金有着便利、灵活、节约时间的突出优势。现在住宅、商业地产、城市综合体都成为房地产私募基金投资的对象,而基金管理人的参与者也日益多元化,外资、房地产行业、金融机构背景、内资独立品牌等在巨大的诱惑之下积极参与进来各显身手。据悉目前房地产私募基金一般收益率仍保持在15%左右,这一收益超过了房地产信托的收益。

鼎信长城基金董事长章华对本刊表示,房地产行业的兼并与洗牌也加速了私募地产基金的分化。目前地产基金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独立的PE专业机构募集资金,这类基金较少;另一种是房地产企业参与组建的地产基金,这种基金占绝大多数。章华认为,未来趋势是私募股权基金会发展,而且伴随信托作用的下降,地产基金将和信托结合,提升信托的投资属性。

上一篇:营业税改增值税前后物流企业税收负担比较研究 下一篇:浅谈工资指数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