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灵奥组委组织结构“场馆化”研究

时间:2022-10-25 04:30:42

都灵奥组委组织结构“场馆化”研究

摘要:“场馆化”是奥运会组委会根据总体工作计划的安排和实际筹办工作的需要,将奥运会筹办工作重心从以各职能部门运行管理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各竞赛场馆运行管理为中心的组织运行演变过程。都灵奥组委的组织结构也因“场馆化”的要求而变革,变革后的组织结构更好的满足了各部门以场馆工作为主线开展部门工作的需要。北京奥组委应吸取都灵奥组委组织结构“场馆化”的经验,探索“场馆化”的运行模式,为胜利举办奥运会打下组织基础。

关键词:都灵奥组委;组织结构;场馆化

中图分类号:G811.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016-03

1“场馆化”:奥运会组织结构的新模式

1.1“场馆化”的主要内容场馆,作为奥运会赛时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技术官员,媒体人员,赞助商代表以及观众活动的最重要的场所和区域,按其性质可分为竞赛场馆、训练场馆和非竞赛场馆。“场馆化”组织结构是指在组委会领导下,按照场馆设立机构,由专门的场馆经理担任场馆的最高负责人,综合管理场馆内的全部事务,其他职能部门隶属于场馆,负责自己领域内的工作的组织结构。

“场馆化”是奥运会组委会根据总体工作计划的安排和实际筹办工作的需要,将奥运会筹办工作重心从以各职能部门运行管理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各竞赛场馆运行管理为中心的组织运行演变过程。“场馆化”是最近几届奥运会赛事组织工作的通行做法,被实践证明是十分有效的。在悉尼奥运会赛事组织工作中得以完善。

1.2“场馆化”对奥组委组织结构的要求1) “场馆化”要求奥运会组委会能够统筹规划、协调各方、整合资源,为体育竞赛提供安全、有序、高效的综合保障,为奥运会各主要客户群体提供热情、祥和、文明的优良服务。这是“场馆化”对奥组委组织结构的整体功能性要求。

2) 奥运会组委会必须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上,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以保证各类信息的及时上传下达,建立精干的运行指挥机构以保证快速有效地做出决策,建立明确的场馆经理负责制以保证尽可能在场馆层面上解决问题。这是“场馆化”对奥组委组织结构的机制性要求。

3) 奥运会组委会必须实现赛前的以部门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向赛时的以场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部门职能的重新划分与整合、人员的优化调配与分工必须顺利转变。这是“场馆化”对奥组委组织结构的动态性要求。

2都灵奥组委组织机构“场馆化”的过程

2.1调整前的都灵奥组委组织结构调整前的都灵奥组委结构由三个层次构成,分别是:决策层(图1中灰色框)、协调官层(图1中黑色框)和部长层(图1中白色框)。决策层由组委会执行委员会、首席执行官、副执行官和首席运营官组成。决策层负责制定组委会战略决策并领导组委会各部门日常工作。协调官层负责组委会决策层和部长层间协调工作,职能相近、配合较多的部门划归同一个协调官进行协调。协调官没有管理权,仅负责信息传递,以确保决策层与部长层间信息的畅通。协调官可由部长兼任,也可由首席执行官直接兼任。部长层即部门运行层,实际开展组委会各项工作。此外,主运行中心和运行纲要两项工作作为独立项目纳入了组委会组织结构(图1)。

2.2调整后的都灵奥组委组织结构调整后组织结构变为决策层(图2中灰色框)、协调官层(图2中黑色框)、部长层(图2中斑点框)、职能口(图2中白色框)四个层级,各层职责不变但层内结构进行了调整,现由下至上进行说明。部长层:除部门外,将原先部门下一些与赛时运行关系密切的职能口并入了部长层。协调官层:根据赛时需要,调整了协调官层与部门间的工作关系。决策层:1) 在执委会和首席执行官间增加了两个层次,总裁办公室层和执行总裁层,主要负责首席执行官和执委会间的协调工作。总裁办公室向执委会汇报工作;执行总裁向总裁办公室汇报工作,并直接领导意大利国家奥委会协调办公室和政府协调办公室工作;首席执行官向执行总裁汇报工作。2) 取消了副执行官职位,首席运营官直接向首席执行官汇报工作;3) 根据赛时需求,重新定义了赛事运行直接相关部门和支持性部门。

在调整后的组织结构中,首席执行官领导的赛事运行支持性部门包括:首席执行官直接领导的人事部、志愿者部、奥运会计划及IOC联络部、票务职能口;首席执行官通过协调官领导的市场及赞助商部、形象景观及大型活动部、政府关系部、新闻运行部、环境部、技术部、工程部、财务部、采购部、住宿及媒体村部、交通部、媒体关系职能口、公共关系职能口。首席运营官领导的赛事运行直接相关部门包括:首席运营官直接领导的安保委员会及主运行中心运行部、国联部;同时,国联部下设的礼宾、奥林匹克大家庭服务、机场及总部饭店三个职能口也并入了高层组织结构,并通过国联部接受首席运营官领导;首席运营官通过协调官领导的安保部、运行支持部、医疗卫生部、奥运村和食品与清洁部、场馆管理部、物流职能口、制证职能口、体育服务职能口、体育竞赛职能口、NOC服务职能口;同时,场馆管理部下设的非竞赛场馆、场馆联络、场馆集成三个职能口也并入了高层组织结构,并通过场馆管理部和协调官接受首席运营官领导。

2.3都灵奥组委组织结构“场馆化”的过程

2.3.1过程概述:组织结构的“三步走”第一步:赛前一年半时,都灵奥组委进行了组织结构“场馆化”的“第一步”。在“第一步”中,都灵奥组委完成了奥运会示范场馆组织结构图,包括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和奥运村三个示范场馆组织结构图,细化至“场馆中含哪些职能口”的层级。随后,都灵奥组委通过测试赛对这些示范场馆组织结构图进行了测试。

第二步:至赛前一年时,都灵奥组委进入了组织结构“场馆化”的“第二步”。在“第二步”中,都灵奥组委根据示范场馆组织结构图完成了单个场馆的场馆组织结构图(细化至职能口层级),并依据各场馆组织结构图要求各场馆的各职能口联络人到位。根据具体工作,各职能口联络人可全职或兼职进行联络工作,但必须担负起本场馆主任与本职能口间的联络、协调工作。

第三步:至赛前三个月,都灵奥组委基本完成了组织结构“场馆化”的“第三步”。在“第三步”中,都灵奥组委完成了单个场馆所有岗位的组织结构图(此项工作始于“场馆化”的“第一步”阶段):同时完成了组委会工作人员的场馆化,即将组委会工作人员分派至各场馆,其中含已到岗的工作人员和根据人员计划尚未到岗的工作人员;还完成了各场馆团队中合同商工作人员/赞助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资源的整合。

2.3.2体制变化:以部门为主至以场馆为主的机构转变都灵奥组委以部门为主至以场馆为主的机构转变是依据部门和场馆两条主线展开的。组委会组建后,首先以部门为主线开展工作,即以部门为单位建立组委会组织结构。临近场馆化阶段,并行于以部门为主线的工作,组委会开始了以场馆为主线的工作,即平行建立了以场馆为单位的组委会组织结构。部门主线工作的先后顺序是:部门运行纲要,部门运行计划,部门运行政策及程序等。场馆主线工作的先后顺序是:场馆运行纲要、场馆前期计划、场馆运行计划、场馆工作重点及风险预案、场馆赛时运行计划。

2.3.3人员“场馆化”及主要工作在场馆运行计划编制完成后,工作人员场馆化于2005年二季度前后开始,约200名组委会付薪工怍人员,占当时付薪工作人员总数的25%,全职或兼职的转入场馆团队工作。至赛时期间,约有85%的付薪工作人员(总数1 800名左右)进入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及相关奥运设施工作。人员“场馆化”的过车主要包含以下工作:1)定义单个场馆组织结构图及单个场馆中所有岗位和人员需求;2)定义并不时更新跨场馆岗位,以节省人力资源;3)定义付薪工作人员和合同商工作人员可能交叉的职责,避免资源的重复和浪费;4)通过准确的分析和定义,合理的将合同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融入场馆工作团队;5)初步进行工作人员班次需求分析并进行加班总体情况分析。

3都灵奥组委组织机构“场馆化”的经验

3.1决策层内部分工明确都灵奥组委决策层内部分工明确,其执委会发挥着制定航向的作用,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行官共同担负着掌舵人的责任。这种决策层内部分工清晰,将筹办工作划分为运行部分和支持部分两个体系配合工作的方式,有利于“场馆化”过程中各部门职责的明确、部门间的配合和部门资源的整合。

3.2建立协调官层奥运会涉及领域众多、所需资源广阔,因而需要数量众多的部门以开展不同职能领域工作。将职能相近、配合较多的部门划归同一个协调官进行协调的做法有利于:1) 提高决策层与部门运行层间信息沟通的效率。相比于和每一个部门进行信息沟通,决策层可以和为数不多的协调官进行沟通以保持信息的畅通。2) 有助于部门间的沟通、配合及资源的整合,通过协调官职责的划分,整个组委会都对部门间的协作关系有了清晰的概念,有利于部门内部和部门间工作的开展。

3.3及时调整组织机构都灵奥组委组织变革发生的时间正值场馆化工作开展的前期。变革后的组织结构更好的满足了各部门以场馆工作为主线开展部门工作的需要。组建初期,组委会以部门工作为主线开展工作。随着奥运会的临近,组委会逐渐向以场馆工作为主线进行过渡。工作侧重点的不同,使组委会重新对赛事运行直接相关部门和支持性部门进行了定义,同时将某些与赛时运行关系密切的部门内部职能口提入了组织结构中,以更好的满足场馆化工作的需要。

3.4明确权力划分都灵奥组委组织结构调整前,其首席运营官负责赛事运行直接相关工作,并向副执行官汇报工作。由于都灵奥组委当时的副执行官和首席运营官是同一个人,即对首席运营官负责的赛事运行直接相关工作,不需向其他人汇报,形成了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运营官权利的平行。都灵奥组委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运营官在许多问题上出现过分歧,有些意见始终无法达成一致。通过组委会高层组织结构的调整,组委会也更换了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并取消了副执行官职位,建立了明确的权利制衡体系。

4对北京奥组委组织机构“场馆化”的启示

4.1探索组织机构“场馆化”的运行模式北京奥运会确定的场馆运行基本模式应该确立“统一指挥、规范操作、专业团队、整体推进”的运行模式。其具体要求是:统一指挥:在市政府、国家体育总局和奥组委统一领导下,明确奥组委、总局、政府、区县、场馆业主各自工作职责, 形成统一高效的指挥系统。规范运作:按照国际奥委会要求和筹办工作需要分阶段展开工作,通过编制运行计划实现科学化和项目化管理。按照一致性、规范化要求落实工作。专业团队:分步组建负责筹办和赛时工作的场馆团队,赛时场馆负责人早期参与筹办工作。实行场馆主任负责制,统一编制计划,分工落实运行保障。整体推进:与场馆团队同步成立属地政府场馆保障工作组,同步编制和落实场馆运行与保障计划,内外衔接,整体协调推进工作。

4.2确立组织机构“场馆化”的基本原则与其它体育运动会组织方式相比,北京奥运会场馆运行模式在确立时应凸显以下原则:一是突出场馆地域整合思想,场馆管理团队负责场馆运行综合保障,与所在区县密切结合,保证竞赛组织者专心安排比赛;二是强化管理重心下移理念,赛时场馆内出现的具体问题由场馆团队负责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报奥组委主运行中心决策,以提高奥运会整体运行效率;三是坚持场馆统配资源原则,场馆内所需赛事保障资源由场馆管理团队统筹配置,在不违背市场开发保护规则的前提下调配各方资源;四是注重筹办过程监控管理,通过周到严密的计划编制和组织落实,确保各项目、各场馆服务标准统一,运行工作规范。

4.3优化组织结构“场馆化”的任务安排应积极采取措施,切实推进场馆运行及保障工作:一是组建场馆小团队。按照总体进度安排,逐一筹组场馆运行小团队,选派固定成员,确定兼管代表,组建竞赛场馆小团队、非竞赛场馆筹备工作组、保障工作筹备组和奥组委部门业务指导组,指导京外赛区按照统一标准和要求,落实场馆运行及保障筹备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二是组建场馆保障工作筹备组,负责编制场馆保障计划并组织落实。三是建立职责明确、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有效发挥体制优势,落实属地管理职责,并明确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职责,强化协调、沟通,实现无缝隙管理和衔接。四是开展运行计划编制工作。在加强小团队的全员场馆运行业务知识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启动场馆运行及保障赛时计划筹备工作。

参考文献:

[1]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编.2006年都灵冬奥会实习报告集, 2006.

[2] What does TOROC do? [EB/OL].www.省略/, 2006.

[3]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4] 任海等.奥林匹克运动运动读本[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5]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M].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信息部,20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拳击文化内涵探析 下一篇:对第12届欧洲杯足球赛有效进攻战术和进攻中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