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时间:2022-10-25 03:39:49

产学研合作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摘 要] 本文讲述了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介绍了河南新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产学研合作运行的情况,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模式;运行机制;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76.4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与科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新技术出现和更替速度的加快,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动力和源泉。单纯依靠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努力地寻找新的创新资源以及加快技术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而通过大学、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成为必然的选择,由此产学研合作就应运而生了。

1 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通常是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目的是促进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加快科技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产学研合作起到了推进作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腾飞归功于他们的教育模式――大力支持师生创业和建立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最终形成了科技尖端、精英云集的“硅谷”,创造了经济界的奇迹,使产学研合作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最强有劲的动力[1]。

我国产学研合作起步较晚,真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产学研合作是始于1992年国家经贸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实施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是技术合作,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以加强技术合作,进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2 产学研合作模式

由于产学研合作三方的需求、基础条件及优势不同,因此,产学研合作呈现出合作形态多元化、合作方式多样化、政府作用趋强化等特征,相应地在实际中也产生了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

目前学术界对产学研合作的模式研究得很多。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方面。根据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可以分为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攻关、内部一体化、共建科研基地、组建研发实体、人才联合培养与人才交流、产业技术联盟等;根据产学研合作的形态可以划分为点对点、点对链和合作网络模式;根据产学研合作中政府的作用可以划分为市场自发、政府引导和政府主导模式[2-4]。

3 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指一个系统是如何有效运转的。任何一种体系的有效运行都离不开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产学研合作也如此。产学研运行机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涉及许多方面的因素,不仅包含产学研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涉及外部的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

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一般包括三部分―前期准备、运行过程、结束评估。其中,前期准备中主要考虑合作伙伴的选择;运行过程中,主要考虑组织机制、融资机制、分工协调机制、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等问题;在结束评估中主要考虑定期评估或项目结束后合作评价机制的问题[5-7]。

本文主要针对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组织机制、融资机制、分工协调机制、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沟通机制等几个方面。

3.1 组织机制

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机制就是指对该系统的组织、推广、研究及管理,规定了该系统的组织指挥系统,明确了内部成员之间的分工和协调关系,并规定各成员的职权和职责。产学研合作的建立,要有完善的产学研合作发展的管理制度和健全的组织机构,这是产学研合作顺利运行和发展的保证。另外,在机构健全的基础上,还需制定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促进各成员协调发挥作用,保障产学研合作正常运行。

3.2 融资机制

产学研合作面向的技术和资金双重密集的产业,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还具有很高的研发风险。企业大多数的研发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和政府专项贷款,而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融资渠道并不十分畅通。这就需要政府提供更多便利的条件,使得产学研合作能从多渠道、多源头来获得资金,增加研发投入经费,分散企业的研发风险。

3.3 分工协调机制

由于产学研内部成员各自的优势不同,因此合作中的侧重点也就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较为齐全的科研条件,并且能及时掌握科技前沿信息,产研学合作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缩短技术创新和研发时间,为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奠定基础。企业具有较为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反应力,能及时捕捉市场变化的需求信息,从而提高研发的针对性,实现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明确的分工和协调机制不仅能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效率,而且明确划分了合作双方的责、权、利范围,使产学研合作可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

3.4 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

产学研合作源自于合作方共同的利益、各自的优势和需求,其核心是企业将高校和科研院研究的成果进行推广和转化。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高,风险也高,因此,合作双方采取股份制、技术入股等利益分配方式,来降低企业的科研投入风险;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研发初期,需使得企业尽早承担研发的费用和明确研发的风险,并在内部制定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以保证双方各自的利益。因此,产学研双方需依据“风险承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风险与利益共担的制度,降低风险。只有这样产学研合作的运行组织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合作双方才能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8]。

3.5 沟通机制

从产学研合作的构想产生、研究与开发、设计制造到市场开发与销售,每个环节必须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相互沟通交流的机制,无论哪一个环节的运行出现障碍,都会导致产学研合作体系运行困难甚至合作终止,因此沟通机制对于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极为重要。

产学研合作通过产业界与学术界、科研界的合作,促使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和运行机制的建构尤为重要。

4 产学研在公司的运用

河南新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工作,已经初步开展了产学研合作,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东华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与郑州大学陶瓷研究所签订人才合作协议,对公司专项科技方面进行研究合作;与河南大学签订共建研发中心合作协议,确立了人才合作、项目合作的框架和机制;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同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太阳光伏光热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与开封大学共建先进材料院士工作站,并从北京理工大学引进工程院才鸿年院士及其团队来公司开展研究工作。

产学研合作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需要我们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基础,以产学研各方利益为出发点,紧密联系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逐步完善和创新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舜,黄上国.关于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的文献综述[J].中国商界,2010,(200):265-266.

[2]李焱焱,叶冰,杜鹃.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及其选择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98-99.

[3]王文岩,孙福全,申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特征及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5):37-40.

[4]刘福春,曾宪军.产学研合作的类别浅析[J].经济师,2005(7):65-66.

[5]季佳玉.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6.吴爱萍,郑旭.基于产学研联盟组织运行机制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4):184-185.

[7]王雪原,王宏起.政府引导下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及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1-4.

[8]雷永.产学研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作者简介:高敏杰(1987-),女,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生产工艺改进。

上一篇:针对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讨... 下一篇:河南应大力发展生物柴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