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里的歌声

时间:2022-10-25 02:42:08

黄土地里的歌声

摘要:提起黄土地,就会想起那西北黄土高坡,就会想起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所创造出来的不朽的民间艺术。它以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艺术风格已成为中国北方民间艺术的主要代表。艺术是对生活的提炼,它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陕北民歌也不例外,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对生活、爱情及风土人情的艺术再现。勤劳纯朴的陕北人用自己高亢的歌声,向人们表达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满婚姻的追求以及对悲惨命运的抗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将不同地域的生活、爱情及民俗民风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见,陕北民歌的内容与陕北人生活的各方面息息相关。

关键词:情感基础;情歌;地域文化

陕北民歌旋律优美、感情纯朴、自然流畅、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情意盎然极富表现力。它是陕北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即兴而作、即兴演唱的,同时也是陕北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高昂悠长的歌曲情调,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本文仅从陕北民歌的情感基础、陕北情歌、陕北民歌中的地域文化三个方面来阐述陕北民歌具有的黄土风韵,以期管中窥豹,抛砖引玉。

一、陕北民歌的情感基础

陕北民歌充分描述了陕北群众漫长的苦难生活,并以此为情感基础,经过民间艺人口传唱于整个陕北地区。它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陕北处于我国干旱地带,用千沟万壑来形容那里的地貌特征再合适不过了。形容那里的地有胶泥夹石刨之说,形容那里的山有出门就爬坡之说。可谓地貌特殊,种植环境恶劣。然而,当地居民主要以农耕为生,农作物一年一熟,生活长久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耕田》中“人人都说庄稼汉好,半年辛苦半年闷呀!”,唱出了“受苦人”用半年艰辛的汗水浇灌着黄土地,但是一年到头换回的却是“咽下唾沫,噙草根”的“闷”。一个“闷”字,道出了陕北农民多重的苦闷。“半年辛苦”后的微薄收成让他们“闷”,面对“冷酷”的大自然他们无能为力的“闷”,看到祖国的其他地方经济飞速发展,而自己却还在贫困线上挣扎,这让他们更“闷”。

陕北人自古靠天吃饭,所以“倒年成”成了那里老百姓最不愿意遇到的光景,他们在洪涝旱灾面前是那么的单薄和无助。尽管如此,却决不“服从”于上天,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祭祀神灵,来求得风调雨顺。电影《黄土地》中“大众求雨”的那段情节正是这首歌曲的真实显照。那悠扬而又悲凉的《走西口》《赶生灵》在广阔繁荣黄土地上空回旋,更把听众带入了苦难的年代。这只是陕北人苦难生活的一个方面。

“贫穷就要挨打”,陕北大众是贫穷的,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富人,姑且称他们为地主。他们高价出租土地,高价发放高利贷,往往打着“济世救民”的招牌却搜刮着老百姓的瘦骨,使得“受苦人”更加困苦。《寡妇上坟》中“青天红天老天爷,杀人的老天莫生气”,这是寡妇对“杀人老天”的怨恨,“老天爷”在此特指欺压老百姓的地主老财。在“老天爷”的前面加上了“青天”“红天”作为修饰,可见当时老百姓不止受地主一方的欺负。这种多方面的欺压,让朴实的陕北人民内心感到恐惧,所以又说“杀人的老天莫生气”。这种怒而不发,哀而不怨的现象在当时的陕北地区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说陕北民歌是一部反映陕北人生活的苦难史。

二、陕北情歌

陕北民歌的精华部分当数描写陕北男女动人爱情场面的情歌。此类民歌在陕北民歌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大都表现陕北人执著而又淳朴的爱情观。在陕北民歌中有情真意惬的“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睡着还想你”,当然也有背信弃义的“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之类。

陕北人一贯向往幸福美满的生活,一贯追求婚姻自由,痛恨封建的婚姻制度。所以陕北情歌大都是以男欢女爱为题材。当男女爱情关系双方内心赞许时,男子凭借陕北人的豪放,吼出如“你看下我来,我看下你,咱两个结成干兄妹”“太阳出来不高高,咱二人钻进圪崂崂”“你要拉我的手,我要亲你的口,拉手手亲口口,咱们两个圪崂崂里走”等,裸地将内心的情感抒发一通。

陕北民歌也有反映封建包办婚姻对青年人毒害的歌曲。在父母包办制度这根魔棍的驱使下,一对对“有情人”未能走上幸福的婚姻生活,他们对这种现象恨之入骨。但是在当时,这种风气弥漫整个陕北地区。面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唆使,恋人们一次次的屈服。这种恋人分离的痛苦,深深地压在青年人的心底,当这种压抑的情绪无从发泄时,一首首动听的信天游就由此产生。《十》中“对面阶沟里拔黄蒿,我男人到叫狼吃了。先吃上身子,后吃上脑,倒把我老奶奶害除了。天黑吃了半夜里埋,明天做一双结婚鞋。”这种诅咒,让人听后毛骨悚然,但毕竟只是一口怨气。女主人被父母强行嫁给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于是白天夜里都盼望着自己的丈夫“叫狼吃了”,就连死都是“先吃上身子,后吃上脑”死得惨不忍睹。虽然诅咒别人是不道德、不光彩的,但是这在另外一个层面也反映出了旧的封建包办婚姻对青年人的毒害。

感情必须建立在相互的基础上。“你看上我来,我不一定看上你”的苦闷在情感的世界里在所难免,在这一点上,陕北男女各不相同。看路遥《人生》中“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它的出现点破了一切的安宁,同时也成功的塑造出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毛眼眼”形象的描写出了女主人的美貌,“鸭子”在上河,而“鹅”却在下河,“毛眼眼”正在“望”着情哥哥,感情真挚,女子选择了“望”。再来看看男子,《大红果子剥皮皮》中“这位大姐你笑嘻嘻,我莫非在哪里见过你,如果大姐你不嫌弃,我看咱干脆一对对。”非常直接的表白给意中人,里面充满“霸气”,如一把利剑直刺对方内心,有一种一见钟情的感觉。

三、陕北民歌中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下来的生活习惯、习俗。地域文化既反映着人们精神生活,又表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地域文化往往伴随着相应的民歌,而一种民歌也往往反映着一定的地域文化。陕北民歌不仅是陕北人精神生活的外化,同时也是陕北人对美好物质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它必定与陕北地域文化相互关联。

提及陕北文化,当然得说说陕北酒文化。陕北人爱喝酒,喝酒已经成为陕北人休闲娱乐、招待亲朋必须的活动。当然在酒桌上就少不了酒曲相伴。有《要酒歌》“太阳出来一点红,照见主人大酒缸,大烧烧酒不给喝,小烧喝得怪头疼”,《看酒歌》“前室点灯后室明,照见主人大酒瓶,三道两道尽你斟呀,道道上来都要清。”当然也有《对酒歌》《让酒歌》《奉承歌》《退酒歌》等。在酒桌上叫的最响亮,最具有表现力的当数划拳,那悠扬而节奏感很强的“一心敬,哥俩好,三星高照,四喜来财,五魁手,六六大顺……”不正是一首美妙动听的陕北民歌吗?

陕北民歌中也有对婚俗的描写。影视剧《黄土地》中的一段“一撒谷子二撒粮,新媳妇下花轿;俩口子一辈子,合合美美过日子。养小子要号子,穿蓝衫戴顶子;养女子要巧子,十六牡丹要轿子”。这是一首典型的婚俗民歌,表达亲人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同时也表现出了陕北人善良、淳朴的一面。

如果说陕北民歌中有表现丧事的话,那大概就是阴阳先生在丧事上所念叨的了。但由于语速之快、方言之浓,再加上“概不外传”,更增加了些神秘色彩,所以无法获悉其内容。

陕北窑洞是陕北群众最普遍的宅所,陕北在修窑洞时要举行一项重要的仪式――合龙口。陕北民歌中就有“一洒金二洒银,三洒摇钱树,四洒聚宝盆,五洒五谷丰登,六洒六六大顺……。”的描述。暖窑也是陕北人居住的一项大事,当迁入新窑时,主人会贴对联,放鞭炮,大宴宾客。村邻、亲朋携镜框、字画、酒肉或喜钱前来贺新居。为的就是一个“暖”字。酒曲中唱到“一朵莲花就地开,主人请我暖窑来。扯开嗓子唱起来,倒把严寒吓跑了”。上述两项民俗事项一直延续到现在。

扭秧歌也是陕北人的一项特殊嗜好。每当新春佳节来临,男女老少披红挂彩,在雄壮的锣鼓声中尽情挥舞手足,表现“五谷丰登”后的喜悦和“来年好收成”的期盼。秧歌曲唱到“落了锣鼓住了音,亲戚六人听分明,老天爷赐给丰收年,合合美美过春节”。

总之,陕北民歌是黄土文化的活化石,是陕北人在苦难的生活中创造并广泛流传的一种民俗样式。它是一部陕北人的苦难史,描绘出了无数苦难的画面;它是一部陕北人的爱情史,勾画出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它是一部陕北民俗文化史,记载着形形的风土人情。陕北民歌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反映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洋溢着浓郁的黄土地风韵。

参考文献:

[1]王克文.陕北民歌艺术初探[M].北京:中国民歌艺术出版社,

1986.

[2]吕政轩.陕北民歌艺术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4.

[3]白秉权.《民族歌唱方法研究》[C],陕西人民出版社出

版;1996年

[4]吕静.《陕北文化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4年10月;

[5]尚家骧.《关于声乐民族化及创立民族声乐学派》[J]《人

民音乐》,1983第7期

[6]刘蓉.《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研究综述》[J]《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第6期

[7]汪东峰,李延梅.《陕北民歌与陕北民俗》[J]《广西社会科

学》2005年第9期

上一篇:浅论“拍胸舞”民俗民间舞蹈引入舞蹈课堂教学... 下一篇:加强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