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拍胸舞”民俗民间舞蹈引入舞蹈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时间:2022-10-25 09:50:09

浅论“拍胸舞”民俗民间舞蹈引入舞蹈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摘要:本文对“拍胸舞”作为集体表演的民俗民间舞蹈艺术的历史渊源、舞蹈表演形式、结构规律、风格把握以及如何将“拍胸舞”引进课堂教学的可行性进行论述;通过探索“拍胸舞”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宣传扩大“拍胸舞”的影响;通过对“拍胸舞”舞蹈动作的整理与规范,将掌握的资料反馈到民间,推动“拍胸舞”的挖掘、整理和积累素材;通过对“拍胸舞”的独特艺术魅力与文化属性,使具有福建地域典型风格的舞蹈形式,按照舞蹈表演与教学的要求引入舞蹈课堂教学。

关键词:“拍胸舞”;文化价值;动作特征;课堂教学可行性

民俗民间舞蹈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在群众中间直接进行传承,在一定环境下进行传承,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而发展。由于这些文化信息受民族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制约,民俗民间舞蹈虽容易被人们理解,但难于被本民族以外的人们所认识。从历史渊源以及舞蹈的表现形式等方面来看,民间艺人不但深刻地掌握了本地区民俗民间舞蹈,同时把本地区的民俗民间舞蹈中的各种动态形象、动作律动等传授给后人,使得传授者具有继承者与传承者的双重身份,也正因为他们这种双重的身份,在民俗民间舞蹈的发展过程中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拍胸舞”作为福建地域典型的民间舞蹈,随着国家对民俗文化的重视,泉州市舞蹈工作者对于“拍胸舞”不同流传地域以及不同艺人所表演的风格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调查、学习、挖掘、整理,积累了丰富的“拍胸舞”素材及相关知识,并运用到舞蹈艺术的创作中。舞蹈自古以来都是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民俗民间舞蹈保存在群众之中,在群众之间的直接传承是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条件。舞蹈表演者虽然是在本地区自然环境与文化的陶冶下掌握表演形式,但只有在表演者与参加者互动、互为影响中才能达到直接传承民俗文化的目的。民俗民间舞蹈在群众中直接传授和传播,有相对稳定的形式和固定动作,它随着表演者的即兴发挥,使表演的内容更有新意。通过学习使他们像民间艺人一样感受民俗文化的本质,准确掌握民俗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对“拍胸舞”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舞蹈动态等方面都有广泛的了解,尤其是对于舞蹈动作的结构规律、风格的把握,以及独特的文化属性;将服饰、组织形式、表演程序等搬上舞台,创编舞蹈节目,扩大了“拍胸舞”在专业舞蹈领域中的影响。

一、“拍胸舞”的历史文化价值

民俗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其中凝聚着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的真善美。舞蹈是有意识的,是要被一个既定群体的舞蹈行为所认可的。“拍胸舞”历史悠久,广泛流行于福建南部沿海泉州、漳州、厦门各县区以及台湾,尤其在泉州地区,有政府举办的各种重要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及各单位、部门的集会庆典,乡村里巷的民间迎神赛会,随处可见“拍胸舞”舞蹈的身影。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身份的舞者,往往形成各自不同特色的舞蹈风格。参加群众性表演活动的表演者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与气氛中,才会依据民俗表演的要求倾情投入,精彩表演,与欢呼助兴的观众交织成轰动的景象,场面欢腾,表演者的舞蹈形象被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使人跃跃欲试,回味无穷。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泉州舞蹈艺术家蔡湘江曾在《福建舞蹈通讯》中分两次发表了《故资源概念剖析》一文的一至四部分,从组织形式、动作的规律特点、表演形式、流派及特征四个方面对“拍胸舞”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尽管这两篇文章篇幅不长,但却是较早的对“拍胸舞”进行详细介绍的文字资料,对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另外,从蔡湘江这些文章中我们也了解到,“拍胸舞”的外在表演形态中既保留有远古闽越原始祭祀舞蹈遗风,也反映了远古闽越族舞蹈的原始状态;民俗民间舞蹈的表演场所是那些民俗活动,只有掌握民族的文化积淀,才能掌握这种民族的文化心态。远古闽越族人有崇拜蛇的图腾的习俗,有古书记载:古闽越人相见问候:“相见无它?”以祝福平安,“闽”字“T”中有“它”便是“蛇”字,古代造字代表部落氏族区域的特征。古时人们在祭祀、节庆时,将崇拜物顶在头上,无音乐伴奏,以身体拍击,打出声响的节奏,协调群体动作。“拍胸舞”表演者头上都戴有草箍,是将一条红布条与稻草混合编织成一长条,围成一个草圈,并于草圈接头前留出一段10―20厘米长的向上翘起的如同蛇头一样的顶端,且又必须使所编入的红布条恰好就在蛇头顶端露出,有如蛇之吐信,使其蛇的形状更趋逼真,表现出对神灵的崇敬,对生活诸多情愫的倾诉,对自然、对生命的祈求。民俗民间舞蹈的表演内容、气氛和表现的环境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表现,往往与民间民俗互相渗透,结为一体。一些特殊形态、动态形象,以人体动态保存文化与表现文化,寄寓着本民族人民的意愿。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人们开始逐渐关注我国的不同民间艺术形式。“拍胸舞”是我们福建最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间舞蹈之一,这有着悠久历史传统,充满着生命活力,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民族瑰宝,成为了第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拍胸舞”的动作特征

“拍胸舞”具有浓郁的福建地域色彩,他们的表演没有经过艺术加工,只是经过时代的传衍,这些舞蹈的动作语言淳朴、形式多样,有一定的格式套路,但又不是照本宣科式的表演,不是为表演而表演的舞蹈艺术。最关键的是舞蹈表演与群众参与性的民间原生型舞蹈。

“《拍胸舞》为男性舞蹈,舞者头戴草圈,赤足,裸上身。动作以蹲裆步为主,双手依次拍击胸、胁、腿、掌,配合怡然自得的颠头,并随着舞蹈环境和情绪的不同变化,动作节奏、幅度相应产生不同变化。”①音乐大多配以南音“三千两金”的音乐,其源头则是泉州梨园戏保留的宋元古南戏剧目《郑元和》中的主人公郑元和,在进京赶考时,流落街头与众乞丐为伍,演唱自诉身世的“三千两金”的过程中,边踏边跳“拍胸舞”的情景。舞蹈生活气息浓郁,自娱性强,舞者人数不限,舞蹈则多夸张、风趣、乐观、大幅度,甚至可跳起、可卧地,步法多颠步、动作强弱、节奏快慢复杂多变,形成别具韵味的舞风。“高昂、激越时可双脚反复顿地,双手使劲将胸、胁、全身拍得通红;舒缓和畅时则抚胸翻掌、扭腰摆臀,动作圆柔而诙谐活泼,妙趣横生。”②“拍胸舞”强调以身体拍击出声响节奏,体现舞蹈本身的动作特色,也用来协调群体动作,渲染舞蹈气氛,保留远古闽越族舞蹈粗犷、古朴的民族遗风。“拍胸舞”的基本动作为双手首先于胸前合击一掌,接着从右手开始,双手依次拍打左、右胸部,随后双臂内侧依次夹打右、左肋部,双手再依次向外拍打右、左腿部,共得“七响”,时值合七拍。同时配合双脚于蹲裆步位置有节奏地跳动,身体随之左右晃动。如此循环往复,动作始终不变,只在队形上稍作进退、出入、穿插、交叉变化,没有固定的舞蹈队形,只是通过多数人的整体效果呈现某种气势或某种图形感,去审视舞蹈队形变化的精彩表演。运用独特的表现手法,抒发着人们的思想感情。舞蹈只要掌握住他的发力点,无论怎么跳都是它的舞蹈本来风格。“打七响”是“拍胸舞”的基本舞步,又突出“拍胸舞”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色,这种历千年不变,让人们得以领略远古闽越人图腾祭祀舞蹈古朴、庄重、整齐划一、如醉如痴的动人情景和舞蹈中的古文化遗存。

三、“拍胸舞”引入舞蹈的课堂教学

多少年以来,一批代表性艺人经过不断总结、创新,已把“拍胸舞”的动作从最初的拍击胸、胁、腿、掌的“打七响”,发展为拍击肩、臂、胸、胁、肘、腿、足等部位。并将调查与搜集的资料整理成文,通过出版发行的方式,将“拍胸舞”向社会各界推广;同时他们还积极与现代传媒合作,通过影像方式记录“拍胸舞”;利用电影、电视、电脑等传播途径向外界宣传“拍胸舞”,通过对动作及场图进行整理与发展,将素材运用到舞蹈节目的创编中,得到了舞蹈界同行们的广泛认同,扩大了“拍胸舞”在专业舞蹈领域中的影响。以“拍胸舞”为素材的创作舞蹈,参加全国性文艺会演演出、民间舞蹈节交流、音乐舞蹈比赛等赛事,取得可喜成绩,使得人们了解福建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不同舞蹈形式,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艺术魅力,是闽南文化的典型符号。

在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群,他们对民俗民间舞蹈有各自的看法和需求。认为“拍胸舞”,别称“乞丐舞”较低俗,民俗民间舞蹈难登大雅之堂。年轻人喜爱刺激的西方摇滚,在街头跳街舞;老年人则喜欢一些传统的游街、踩街活动。民俗民间舞蹈虽然受到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许多活动形式也渲染了商业文化色彩。但民俗民间舞蹈是远古劳动群众直接创作的,是原生型,是作为历史文化在群众中的传承,而且至今仍在流传,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它不会因为不适应社会发展和群众的审美心理变化而消失。民间舞蹈是民俗和民间艺术的综合体,我们要培养学生对民俗民间舞蹈的兴趣和热爱,让他们从舞蹈动作上寻找最根本的动态规律与特点,按传统形式跳舞。研究民俗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价值,强调民俗民间文化的传承,使之更体现现代精神,使民俗民间舞蹈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

1.从传承中形成教材

民俗民间舞蹈的表演者都是非职业的民间艺人,“拍胸舞”表演具有即兴性与自娱性,它与民俗活动互相渗透为一体。民俗活动的氛围为舞蹈表演者提供表现环境,表演者都不会在意自己动作的规范与否、到位与否,更多追求内心满足,通过宣泄自己的情绪,感受自我存在的生命活力,以获得精神与肉体的美感与畅快淋漓的。将这些原始“拍胸舞”的舞蹈素材,提炼、归纳、整理,根据舞蹈教学中训练性、表演性的需要,提升为基本动律、基本形态,整理形成教材,进行教学。对“拍胸舞”进行整理与学习过程要注意“拍胸舞”动作及动作完成时肢体的舒展与民间艺人自娱随意的表演形式区别,既要保持流传于民间“拍胸舞”的原有舞蹈风格韵律,又要合乎教学规范与艺术审美要求。舞蹈教师还要对“拍胸舞”舞蹈文化背景、文化因素,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做全面、细致的研究,以及体会“拍胸舞”在闽南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作用,将亲身的体会与心得运用到“拍胸舞”的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中。

2.从动态形象中体会

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原则下,按照专业化舞蹈表演与教学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训练,从动态形象传承上进行教学。由于教材来源是原有形态的民俗民间舞蹈,对“拍胸舞”的形态动作进行专业化处理,将其风格作为主导性审美取向,最大程度地将“拍胸舞”所独具的艺术魅力予以突显出来。选取典型性,训练性强的舞蹈动作要求学生掌握,讲解“拍胸舞”的形式特征与文化内涵,从动作上寻找到最根本的动态规律与特点,强调民间文化传承,加深对民俗舞蹈的理解,产生新感悟,形成“拍胸舞”动态形象、形式技艺的传承,让学生直接体验自娱性的乐趣,提高学生对“拍胸舞”舞蹈所具有的质朴风格的审美情趣。通过课堂教学、形体训练、融合贯通的示范,把原始舞蹈素材升华为创作带有“拍胸舞”形式律动的舞蹈节目。

四、结语

“拍胸舞”作为福建民俗民间舞蹈的独特舞种,通过挖掘整理、积累丰富动作素材,经过专业化处理凸显其沉稳阳刚、洒脱粗犷的主导性审美取向,从传统舞蹈的韵律和民俗活动入手,整理提炼出大量可运用于舞蹈表现,同时为人们可接受的舞蹈动作。民俗民间舞蹈动作素材在民间非常简单,将其拓展为丰富教材内涵,应强调文化的传承性,使得“拍胸舞”作为一种民俗民间舞蹈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从而极大地丰富“拍胸舞”的表现力,创造出崭新而具有时代风貌的“拍胸舞”舞蹈语汇,运用到舞蹈创作及教学课堂,并将其引入舞蹈教育教学领域。

注释:

①《泉州民间舞蹈》第97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②《泉州民间舞蹈》第97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文献:

[1]罗雄岩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2]蔡湘江著.《泉州民间舞蹈》,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李北达著.《民间舞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4]于平著.《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

出版社1999年版

[5]《中国民族民间舞论坛•论文集》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

族民间舞系、中国民族民间舞研究中心编。中国文联出版

社2006年版

[6]《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各期

上一篇:简述中国民族器乐音乐发展过程中对新民乐现象... 下一篇:黄土地里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