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CPI、PPI的分化现象研究中国政策走向

时间:2022-10-25 02:31:11

由CPI、PPI的分化现象研究中国政策走向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摘 要]CPI和PPI均是反映一国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我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出现一正一负的状态。面对“二率背离”出现的“剪刀差”现象,不应再仅仅抓住CPI不放,应同时兼顾近年来PPI持续紧缩的状况,采取必要的措施,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紧密结合,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配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增长,同时警惕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导致的通货膨胀现象。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由CPI、PPI的分化现象导致的我国政策的走向。

[关键词]CPI;PPI;政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87

[中图分类号]F424;F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2

一般而言,人们认为价格波动通常从由PPI所衡量的上游价格指数,向CPI所衡量的下游价格指数传导,然而我国的价格传导关系在近10年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例如PPIq跌幅度远远大于CPI涨跌幅度,CPI和PPI的背离越来越大,PPI的波动不能及时向CPI传导。鉴于此,本文从CPI和PPI的含义入手,一方面分析了近几年我国CPI和PPI的波动特征,同时解释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并对如何适应未来经济改革提出了政策上的建议。

1 CPI指数和PPI指数

1.1 消费者价格指数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又称生活费用指数,反映一定时期内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一组固定物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消费者价格指数是建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购买的食品、衣服、住宿、燃料、交通、医疗、学费及其他商品的价格基础上的,反映的是一定时期的生活成本。

1.2 生产者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又称批发价格指数。它是衡量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用到的产品的价格变动的相对数。生产者价格指数是建立在产成品和原材料的价格基础上的,反映的是一定时期的生产成本。

1.3 CPI与PPI的关系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1.3.1 CPI和PPI的关系

PPI作为CPI的先行指标,对CPI产生传导作用,当前的PPI走势会决定以后CPI的大致走向,但从2008年5月份开始,我国的CPI走势和PPI走势出现了相反的变动,甚至自2012年3月,PPI与CPI便开始出现了一正一负的变动,且这一变动持续了近50个月。

1.3.2 CPI和PPI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CPI与PPI两者一般呈同向趋势,只有当经济走势发生变化时才会先后发生变化。变化蕴含的一般经济含义是:CPI和PPI上涨,意味着通货膨胀上升,经济增速加快;CPI和PPI下跌,意味着经济放缓,下跌幅度过大,导致通货紧缩,经济陷入衰退;CPI上涨,PPI下跌,意味着企业利润增大,经济将进入一个扩张期;CPI下跌和PPI上涨,意味着企业利润减少,经济有衰退的危险。

2 CPI、PPI变化趋势分析

2.1 分析变化趋势

CPI和PPI在2011年10月份左右出现了交叉后,PPI出现明显的下滑,形成走势分化的局面。且在PPI走势低迷的情况下,CPI也逐渐形成了下行的趋势,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形成了“剪刀差”的现象。

2.2 从变化趋势分析我国目前经济形势

CPI和PPI均可以作为衡量一国经济状况的指标,一般而言,CPI更为广泛使用一些。然而在PPI长期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只研究CPI指数的变化显然不合理。尽管CPI仍维持在2%左右,但依据众多其他指标及跨国经验,基本表明我国经济状况已进入轻微通货紧缩阶段。

3 针对CPI和PPI分化的政策及建议

3.1 财政政策

3.1.1 财政政策的建议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就业水平,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变动调节社会总需求,进而影响某些经济总量的政策。在我国出现经济轻微通货紧缩,国内出口受到抑制、国内消费不足、投资需求带动不了的情况下,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3.1.2 财政政策的优势与不足

凯恩斯曾指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过剩的产能和不足的需求,然而供给不会自发的创造需求,只有需求才能继续生成需求。财政政策工具有较强的填充需求缺口的能力,这是货币政策望尘莫及的。财政政策不仅能有效带动消费和投资,且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可直接成倍增加就业和产出,而后者则是以利率为中介向市场传递信息,间接影响经济增长。

然而,财政政策并不能取得理想中的好效果,原因在于它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越差;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越好。

3.2 货币政策

3.2.1 货币政策的建议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在我国目前轻微通货紧缩的经济形势下,应采取适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从而达到刺激投资,刺激总需求的效果。

3.2.2 货币政策的优势与不足

货币主义论者认为,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会导致“滞胀”问题,而货币政策不仅可以通过利率渠道引导经济,还能直接作用于信贷量等变量,进而刺激需求。且与财量相比,货币供应量与消费水平的相关性更高。

货币政策存在的不足是当央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会被货币流通的速度所抵消,且货币政策的时滞性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3.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由文中两种政策的局限性可知,单方面使用一种政策来调节经济并不足够,为了使政策更好的达到预期效果,最好的方法是将两种政策结合起来使用。从根本上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使供给与需求在变动中保持一个最优的结构,进而使社会经济维持在一个长期稳定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使用时,可能会损害各自的独立性。且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需要预防扩张性财政政策与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

4 结 语

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将构成我国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期发展的真正基础,尤其是在目前经济已经进入增长速度“换挡”、市场化改革“阵痛”加剧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等多重背景下,摒弃原有的思维模式,彻底告别非常规刺激政策的时代,对经济增速的减缓持包容与克制的态度,且政府应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我国经济增长,缩小CPI指数与PPI指数之间的差异。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康.PPI、CPI传导机制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4(5).

[2]向悦月,周昭雄.我国PPI与CPI走势“背离”的成因及协整检验[J].中国林业经济,2016(4).

[3]邹静娴.中国CPI、PPI的分化与通缩[J].国际经济评论,2016(4).

[4]姚兴财.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16(11).

[5]燕雄.10月份CPI重返“2”时代[N].中国信息报,2016-11-30.

[6]刘金全,解瑶姝,龙威.“新常态”下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的新视角[J].经济问题,2016(3).

[7]尹岁.新时期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方法[J].时代金融,2016(11).

[8]何代欣.中国财政政策取向[J].中国经济报告,2016(10).

[9]刘燕,张燕丽,杨延斌.PPI与CPI关系探析[J].统计研究,2005(2).

[10]陈贝,杨姝琴.CPI与PPI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8(8).

上一篇:李绅诗歌用韵考 下一篇:对外汉语插入语语块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