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统计调查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5 02:05:14

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统计调查与对策研究

【摘要】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自身价值的重要保障、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好坏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然而,通过统计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明显不足,迫切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抽样调查 对策

根据国家人保部门权威统计,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规模大、增幅高,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611万人、今年为630万人。由于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体制机制尚未完善,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虽然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政策和措施,各个高校也积极应对,为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依然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对江苏淮安几所高校的部分就业基地单位、实习基地单位、毕业生招聘单位以及近几届部分毕业生的抽样调查后发现,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就业能力不足。

一、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的解读

目前,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定义。国内学者谢志远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国内学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国内学者陈薇静认为,就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特殊就业能力与基本就业能力。在国外,Hillage和Pollard(1998)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具备的获得岗位、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绩效的各种素质。归纳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个体的综合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具体包括专业能力和专业外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包括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等,它是大学生的根本性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基本标准。专业外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它是大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抓住机遇,早日实现自身价值的提高性能力。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统计调查

本次调查以江苏淮安几所高校的就业基地单位、实习基地单位、毕业生招聘单位以及近几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电子邮件、电话询问、问卷邮寄及当面访谈等形式发出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21份,有效问卷698份,问卷回收率90.1%,有效率96.8%。样本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身对高校毕业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敬业精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团队协作意识等给予肯定,综合评价优占近60%。而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外语及计算机水平等方面的评价一般,综合评价差占近70%。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身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不能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基础不实。大学生在校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应该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业素养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但是现实中,一些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科学、专业兴趣不浓、专业功底不扎实、知识积累不足,并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严重影响了其自身的顺利就业。当然,从客观上讲,大学生专业基础不实也与高校专业设置滞后和不合理有关,一些专业的设置脱离社会需求,课程开设不够合理,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

2、实践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当然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希望招聘来的大学生一上岗就能马上胜任工作。但是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一直是阻碍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大因素。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一贯偏重理论教育,轻实际操作能力;一贯重视应试能力的培养,轻整体素质教育,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不强。

3、职业能力不高。职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获得工作、进入职场的最基本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以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基本的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人、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重要标准。在这方面,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待提高,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明显缺乏应有的择业能力。

4、创新能力不够。创新能力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因素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促进所形成的一种合力,它是在多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已知信息,创造新颖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新思维、新方法、新产品的能力。它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强烈的好奇心、细微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大胆设想、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在人才招聘时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然而,部分大学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创新能力欠缺,当然也就无法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分析

党中央、国务院、各级党委政府、各个高校和全社会高度重视,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政策和措施,为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依然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抓住问题的根本,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政府要完善机制,转变职能,出台政策,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政府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成功的经验和策略,积极主动介入高校毕业生的配置和安排,不能只靠市场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竞争环境和奖励措施,减少和消除对大学生个体资源配置的不利影响,通过积极的干预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具体来说,一是要培育统一、开放、有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建立全国人才市场信息网,定期供需信息;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实现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的衔接,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录用标准,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和大学生毕业生的择业行为,维护社会信誉。二是要加快户籍人事制度改革,彻底取消地区、行业限制。三是要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调控功能,为大学生职前培训、职业发展服务。四是要建立大学生就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培育并不断完善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联系政府、高校与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其服务、咨询、协调、评价、监督等功能。另外,政府还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

2、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大学生就业层次下移,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一是深化课程改革,大学教学在讲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学科当前所处的发展状况,了解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让学生及时捕捉学术动态,开阔学生的视野。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对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着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价值观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性。让大学生懂得只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必须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在学生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时间控制和规划能力等。此外,要加强与社会中介组织、社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的合作,为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接受职前培训提供服务。四是要强化就业指导工作。教育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尽早作出学业和职业规划,让学生早日了解就业形势、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教会学生求职面试技巧,使学生作为就业的主动者,培养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

3、加强创业创新教育,增强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个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蕴涵着巨大的创业潜力,是最有可能成为创业型人才的群体之一。当前加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可以通过举办“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创业服务工程、大学生创业联盟计划以及校企合作等让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具备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当前,许多高校开设“创业教育”、“创业与风险投资”、“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技法”等各式各样有关创业创新教育的课程,有的学校还规定学生必须选修多少学分,并已取得不少经验,值得借鉴。另外,应支持鼓励大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团队等社团组织,将兴趣和爱好相同的大学生聚集到一起,吸收更多大学生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对在各类竞赛中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大力进行表彰和奖励,不仅给予免修与之相关的课程学分,还可作为选拔优异生、免试推荐研究生和颁发各类奖学金的重要参考等。

【参考文献】

[1] 高飞、杨冠字、谢树春: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研究[J].教育经济研究, 2008(2).

[2] 王自强: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3] 赖德伟: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政府职责[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8).

[4]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研究 下一篇: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