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县坡耕地现状及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25 01:27:50

同心县坡耕地现状及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同心县是一个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大县,由于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结构单一、劳动力素质低等原因造成全县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大量的坡耕地导致土地资源减少、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农业生产恶性循环。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发现,在坡耕地上修建梯田不但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而且还能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实践说明梯田建设是治理坡耕地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同心县;坡耕地;现状及治理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11-0210-02

1 同心县坡耕地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同心县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是一个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大县。全县土地总面积4596.49 km2,辖13个乡(镇),194个行政村。截止2011年底,有总人口39.35万人,10.99万户,其中农业人口29.62万人,占总人口的77%,回族人口33.71万人,占总人口的86%。全县耕地面积141304 hm2,坡耕地面积47251 hm2,占总土地总面积的10.28%,占耕地总面积的33.44%。坡耕地主要面积分布在南部黄土丘陵区,面积为40174 hm2,占85.02%,北部干旱草原区面积为7077 hm2,占14.98%。

2 坡耕地的分布与贫困和少数民族的分布关系

从统计表1和图1分析得出,同心县坡耕地的分布与贫困和少数民族的分布基本上成正比关系。全县13个乡(镇)中坡耕地比例占耕地比例大于50%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3000元,而且坡耕地比例越大,农民人均纯收入越小,其中:窑山坡耕地占耕地比例最大,为75.62%,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最低的,为1812元;豫海无坡耕地,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最高的,为4238元。全县13个乡(镇)中回族人口比例大于90%共为6个乡(镇)中,除了丁塘镇以外,其余5个乡(镇)坡耕地比例均大于50%。

3 坡耕地大量存在的原因

3.1 自然条件差

同心县属宁夏中部干旱带,多年平均降雨量只有278 mm,黄土丘陵为主的地貌,地形起伏变化大,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少量的川台地发育为千沟万壑,为满足生存、生产的需要,人们不得不在大量的荒坡上垦作。

3.2 基础设施落后

同心县是部级贫困县,长期以来地方经济发展滞后,人口不断增加,地方财政困难,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尤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基本的水利、水保等基础设施。群众经济条件差,国家投入力度不足等原因,致使全县坡耕地大量存在。

3.3 产业结构单一,自我发展后劲不足

同心县土地资源广阔,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县。长期以来,主要经济活动是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人们一直沿用“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粗放的耕作模式,且以种粮为主,粮经饲比例严重失调,且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从而进一步限制了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

3.4 社会服务程度低,劳动力素质差

全县实有动力16.44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人数占40%以上。劳动力素质低,接受科技能力差,再加上信息闭塞,科技服务滞后,生产力发展缓慢。

4 坡耕地造成的危害、影响

4.1 土地资源减少

由于在坡耕地上耕作,导致大量水土流失,沟头的延伸,沟岸的扩张,沟壑面积的逐年扩大蚕蚀着大面积的川台良田,使本已十分缺少的土地资源逐年减少。

4.2 土地质量下降

据折死沟水文站多年测定资料表明:同心县折死沟流域年侵蚀模数高达7000 t/km2,即每亩土地每年流失土壤4.7 t,每年流失的土层厚度达5.4 mm。随着表土的流失,大量的氮、磷、钾养分随之流失,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养分流失,土地质量下降。据农业部门典型调查,我县坡度在25°以上的坡耕地,各项肥力指标都远远低于平地或缓坡地的同类指标。

4.3 导致大量水土流失

坡耕地长期耕作,加上当地降雨强度大的特点,极容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逐年恶化,加剧了干旱程度,也加剧了干旱贫困带群众的贫困程度。每遇连续干旱年份,作物单产极低,甚至颗粒无收,贫困群众为了生存,抓发菜、挖甘草,致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加剧了水土流失。

4.4 农业生产陷入恶性循环

以种粮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土地生产力低下,投入产出率低。由于坡耕地保肥固土能力差,肥力极低,种植作物品种有限,经济效益差。群众为了增加收入,大面积开荒,农业生产陷入“穷—垦—穷”的恶性循环之中。

5 全县已有坡改梯的数量及治理典型

同心县自2003年~2011年实施坡改梯工程以来,在全县6个乡(镇)内累计完成坡改梯6.37万亩。这些坡改梯的建成,对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都有明显的提高。

同心县海棠湖小流域是我县坡改梯治理的一个成功的典范。海棠湖小流域位于同心县东部张家塬乡境内,属清水河二级支流,双井子沟一级支流,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流域总面积35.55 km2,水土流失面积28.84 km2,占总面积的81%,年侵蚀模数为7000 t/km2。该流域涉及3个行政村,591户,2905人。

治理前流域内有坡耕地1348.33 hm2,正常年份平均亩产

35 kg,人均有粮263 kg,农民人均纯收入1093元。2006年同心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在该流域内实施了坡改梯工程以来,累计完成坡改梯702.5 hm2,使流域内人均基本农田达到3.5亩。治理后的梯田比坡耕地每亩增产50 kg,每亩净增收入80元,流域内人均有粮增加175 kg,人均纯收入增加280元。坡改梯工程的实施不但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之外,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水土流失得到明显改善,土壤肥力得到提高,实践证明梯田建设是治理坡耕地最有效的途径。

6 当前坡耕地整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6.1 国家补助标准低,工程实施困难

目前,在我县实施的坡改梯工程中,扶贫项目投资补助标准为240元/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补助标准为400元/亩,而按照水利部《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计算,坡改梯单位投资为747元/亩,其中不足部分要由县级财政和受益群众自筹。但由于同心县地方财政困难,群众经济基础薄弱,无力承担该部资金,所以,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资金不足的困难。

6.2 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坡耕地整治应该与小型水利工程,林草工程相配套,以达到抗旱保苗,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由于我县特殊的自然条件,一般春旱秋多雨,所以配套一定数量小型蓄水工程(如水窖、涝池、小塘坝等)设施可以保证春播和保苗。坡改梯中适当配套地埂林及水保林,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生产条件。目前,我县建设的大部分坡改梯都存在配套不完善,所以严重响着工程效益的发挥。

7 地方的建议

一是:国家应提高坡改梯的国补资金比例,使工程建设资金有保障。

二是:在干旱地区,整治坡耕地应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起来,并配套相应的小型水利及林草配套工程,以确保工程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宁夏水土保持实践与探索[J].

作者简介

文玉江(1977—),男,大学,水利工程师,宁夏同心县水务局,研究方向:水利。

上一篇: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监管的思考 下一篇: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