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闽、赣两省生猪生产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10-22 01:33:58

关于闽、赣两省生猪生产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了解当前生猪生产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提出稳定猪肉价格的对策措施,近日,我们到福建、江西两省进行调研,了解到两省生猪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场供应充足,生猪和猪肉价格逐步回落。

一、两省生猪市场供应形势

两省生猪供应供大于求,特别是江西省,每年调出省外的生猪在1000万头以上,猪肉价格从7月达到高峰后,逐月下降,但仍在高位运行。

(一)生猪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

两省认真开展“菜篮子”工程建设,坚持实行“菜篮子”工作市长负责制,将“菜篮子”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重要项目,建立和健全副食品生产供应协调工作机制。由于“菜篮子”工作常抓不懈,加之近期国家出台扶持生猪生产政策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生猪生产发展良好, 供应稳定。福建省从2003年开始,实现了从生猪调入省向调出省的转变,每年生产生猪2200万头,由过去每年生猪净调入300万头为每年净调出生猪200万头以上。江西省2006年生猪出栏2350万头,其中1050万头调出省外,今年1―9月,生猪出栏1890万头,同比增长0.98%;生猪存栏1440万头,同比增长2.6%。

(二)猪肉价格稳中有降

据两省有关部门监测统计,自7月下旬以来,两省猪肉价格逐月回落,但价格仍在高位运行。福建省9月12日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6.98元/斤,统肉平均批发价格为8.75元/斤,瘦肉平均零售价格为11.7元/斤,比7月份最高峰时分别下降了12.6%、11.5%、8.2%。江西省9月18日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7.19 元/斤,统肉平均批发价格为11.07 元/斤,瘦肉平均零售价格为13.68元/斤,比8月最高峰时分别下降了6%、3.1%、3.9% 。

对生猪生产及猪肉市场后期走势,预测生猪仍会呈现大型养殖户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而中小型生猪养殖户还会保持谨慎的态度;生猪生产市场总体供应仍会保持增加,市场销售量也会随着节日的到来不断增加,但猪肉价格总体平稳。

二、两省认真落实政策有关规定,确保市场供应

(一)落实扶持生猪生产政策

1、认真落实能繁母猪补贴。江西省今年全省登记核查的能繁母猪数116.7万头,补贴资金已全部发放到养殖者手中,共发放能繁母猪补贴资金5835万元。福建省能繁母猪数量49.94万头,已发放补贴款2497万元。

2、积极推进能繁母猪保险。福建省于8月15日启动能繁母猪保险,截至9月13日已有8个乡镇2万多头母猪参保。江西省从9月8日开始,部分企业和农户签订保险协议,争取10月底前完成能繁母猪投保工作。

3、开展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江西省有7个县列为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补贴能繁母猪30万头,并制定了管理办法,完成了母猪登记造册工作,确定了24家供精单位和入选了781头种公猪。福建省认真落实生猪良种项目补贴,研究制定了新罗等6个县(市、区)项目实施方案,并已上报财政部、农业部,目前项目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4、落实安排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和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小区)资金。福建省通过综合评定,筛选出生猪原种场1个、扩繁场4个、资源场2个。江西省今年实施了生猪产业推进计划,重点建设20个生猪养殖基地。根据国家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申报要求,全省共安排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94个。

5、认真落实生猪疫病防控措施。福建省对列入国家一类动物疫病和高致病性蓝耳病实行免费强制免疫;逐步建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立了省、市、县动物标识管理网络,推行牲畜新型二维码耳标,已发放新型二维码耳标411万枚。江西省强制免疫所需疫苗经费,除中央财政补助外,省财政已落实口蹄疫、猪蓝耳病疫苗经费3623万元。

(三)保障市场供应

1、积极组织节日副食品供应。两省都属生猪调出省,本地猪肉市场供应充足,呈现量增价稳局面。福建省福州市计划投放粮油及主要副食品总额约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10%左右。江西省各地都制定两节生活必需品供应预案,落实了节日生猪供应基地,确保猪肉供应不脱销、不断档。

2、充实猪肉地方储备。福建省级建立常年生猪活体储备5.54万头,超过国家规定4.8万头的任务要求。江西省将恢复省、市两级猪肉储备制度。

3、积极组织副食品调运。一是畅通鲜活农产品促销通道。福建省举办了“200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手拉手―安全农产品进万家行动”,通过供需见面、自由洽谈、签订供货协议等形式,促进鲜活农产品的流通销售。江西省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经销大户、屠宰加工企业与产区和种养户签订产销合作意向书或购销合同,建立稳定的供货渠道。

4、增加风险资金。从今年开始,福建省政府将省级副食品风险金从每年3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重点用于加强对省级副食品生产基地、屠宰厂(场)建设,以及应对灾期、节日等副食品市场异常波动应急项目补助。

(三)落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补助政策

1、对低保对象增加生活补贴。福建省对全省20多万城市低保对象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15元的标准。江西省各级财政新增安排了1.1亿元,提高城乡低保对象人均补差水平,全省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水平提高到81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水平提高到30元。

2、保障大中专院校学生生活。一是对困难学生发放临时补贴。福建、江西省对全省高校、中职学生每人每月补助10元。二是福建省级财政安排500万元,落实学校食堂“零租赁”补贴政策。

(四)切实减轻生猪经营者负担

江西省全面清理涉及生猪产业的收费,取消了“定点屠宰许可证工本费”、“定点屠宰场(点)工商市场管理费、价格管理费、技术监督管理费、商业定点屠宰办公室管理费”。经营收费严格按照“自愿委托、有偿服务”的原则执行,严禁对养猪户、经营户强行服务、强制收费。

(五)加强市场监管

开展副食品价格专项检查,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行为。福建省从8月上旬起开展食品价格及相关收费专项检查,截至目前已出动2000多人次,重点对肉、蛋、离等主要食品价格及对生猪、牛、羊等屠宰销售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收费进行检查。江西省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协会,召开“省市稳定市场价格座谈会”,各有关企业还共同了“价格自律倡议书”,社会反响很大,对稳定市场供应和价格产生了积极影响。江西省对一米粉经营者带头发起,并散发涨价传单的不正当价格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饲料等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生猪生产成本增加

据福州市和盛食品有限公司反映,今年7月生猪平均生产成本每斤5.23元,8月5.4元,9月5.53元,其中饲料(主要是玉米、豆粕)成本由7月3.67元升到8月的3.71元,9月3.85元。江西省樟树县一些养猪户反映,豆粕从6月的1.19元/斤涨到9月的1.71元,3个月增长43.7%。

(二)能繁母猪保险进度慢,农民仍在观望

按照现行政策,对每一头母猪保费是60元,其中农民交12元,每头死亡母猪赔偿1000元。据了解,能繁母猪的病死率大约在2―2.5%之间,按这个比例计算,100头母猪需交纳保费1200元,按最高2.5%病死率计算,农民得到赔偿是2500元,价差不是很大,加之保险公司赔付手续繁琐,一些大、中型养猪户对能繁母猪保险积极性不高,而对商品猪能实施保险政策有非常高的积极性。

(三)疫苗质量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目前,生猪常见病发生率呈增长态势,尤其近期出现的蓝耳病菌,对生猪危害非常大。一些养猪户反映其免费疫苗质量有问题,生猪得了蓝耳病,打完针后无作用,甚至给生猪打预防针还有副作用。

(四)生猪污水排放给环境带来污染

国家出台鼓励生猪生产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多数养猪企业都提出扩大生产,但随着养猪规模增大,生猪污水排放量也随之增加。生猪生产企业环保意识不强,普遍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各地对生猪污水排放不一,据一些养猪企业介绍,有的进行简单处理后排放到江河,有的就地掩埋,有的直接进行排放,严重影响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的生态环境。

(五)生猪生产信息体系不健全

有的地方反映,畜牧业信息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市场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在行情看好或行情低迷时不能做出客观预警,不能准确及时信息引导发展生产,难以指导养殖户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和规避风险。

四、进一步发展生猪生产,稳定猪肉价格的建议

(一)尽快建立猪肉风险储备制度

国家应建立养猪业行业稳定发展基金,按风险和收益相适应原则,根据整个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环节给予补偿。当猪粮比价下跌到一定比例时,政府部门委托商业企业进行储备,调节市场供求,当猪肉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可按照政府指令及时向市场出售,企业由于执行制度储备任务所产生的亏损,由政府给予补偿。

(二)加强养猪业行业预警体系建设

深入研究分析生猪供求关系和周期性波动规律,确定生猪生产的总体增长速度和猪群比例结构,在生猪生产区和产销区建立市场信息监测点,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生猪市场监控体系。加强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监测,形成国内国际生猪及产品市场风险分析,及时市场预警分析报告,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要求走势,正确引导养殖户生产经营决策,规避市场风险。

(三)进一步完善养猪保险政策

为调动养猪户生产积极性,鼓励养猪户积极参加保险,国家应降低能繁母猪保费标准,增加保险公司赔付金额。建议研究开展对仔猪、种猪保险的补贴,提高养猪户抗风险能力,消除养猪户的顾虑。

(四)加大养殖企业环保治理力度

有关部门对生猪生产污水排放要高度重视,提出治理生猪生产污水排放给环境带来污染的对策,研究规模养殖行业环保标准。对规模化养殖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督促企业进行污水处理排放;对养殖户要进行环保教育,减少生猪生产污水对环境的污染。

(五)积极扶持生猪生产规模化发展

在一些中西部省市,生猪散养现象还比较普遍,其个体养猪成本高、疫病防治无保证、风险、管理难度大,制约着生猪生产发展。国家应支持规模化养殖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扩大财政补贴的规模和范围,合理引导小规模养殖户发展到规范化养殖。鼓励养猪户加入牧业合作社形成的经营模式,及时解决银行贷款担保问题,达到统一引进良种、技术培训、购进原料,防疫防病。

(六)继续清理生猪生产、销售中的各种乱收费

我们在调查中,一些猪肉经营者向我们反映,收取的市场管理费水平偏高,摊位租金过高等问题,直接影响经营者成本。有关部门对生猪生产、流通和猪肉销售中涉及的税费进行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经营者负担。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检司、江西省价检局)

上一篇:巴西、阿根廷社会保障制度及启示 下一篇:四川省农村经济呈现出显著的劳务经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