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青小说中的苏州方言现象研究

时间:2022-10-25 12:32:11

范小青小说中的苏州方言现象研究

摘 要:范小青是当代著名苏州籍作家,《裤档巷风流记》是范小青苏州方言写作的代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苏州方言元素,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语气词、叹词,还有一些谚语、俗语、歌谣等,使小说呈现出浓郁的“苏州味”。本文通过对《裤裆巷风流记》中的方言人文情况进行分析,透视范小青小说中苏州方言的特点。

关键词:范小青 《裤裆巷风流记》 苏州方言

一、引言

吴语是汉语方言之一,苏州话因为自身音韵特点和苏州城市的历史地位,被当作吴语的代表方言。

范小青以创作具有浓郁苏州地域特色的作品而蜚声文坛,一位批评家曾说:“在用苏州方言传神描写苏州风韵方面,范小青也许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个。”[1]范小青长期生活在苏州,从小就受当地地域文化熏陶,苏州方言已深深地渗透到她的语言中,影响其小说语言的叙述方式。《裤档巷风流记》是范小青苏州方言写作的代表作,采用了大量的苏州方言语汇,具有浓郁的苏州情味。本文以《裤裆巷风流记》为语料,分析范小青“苏味”作品中的方言现象。

二、《裤裆巷风流记》方言词语的选用及其语用功能

范小青作为一名乡土作家,总是善于从方言中提取有表现力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谚语、歌谣等进入作品,营造浓郁的乡土氛围, 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凸显特定的地域文化内涵,展现特殊的审美意蕴。

(一)方言名词的选用及其语用功能

《裤裆巷风流记》中的方言名词主要包括称谓词语、饮食类词语、建筑类词语等,涉及范围较广,地域特色显著,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乡土气息。

1.方言称谓名词

称谓语是由于亲属或者其他人际关系得来的名称,是人们情感态度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1)亲属称谓名词

《裤裆巷风流记》中的亲属称谓词有:小人(子女的统称)、囡(对小孩的昵称)、男人(丈夫)、阿爹(父亲)、孙囡(孙女儿)、爷娘(父母)、小毛头(小男孩)、阿叔(叔叔)、姆妈(妈妈)等。尤其是“囡”在小说中多次出现,体现了长辈对孩子的疼惜和怜爱。例如:

(1)吴圆不好意思地说:“你也说我像小人,我姆妈一直叫我乖囡的……”

(2)阿惠想起小侄女,问:“囡囡呢?囡囡一个人放在屋里了?”

2)贬称

小说中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带贬义的称谓语,如:拆家败(败家子)、赤佬(无赖)、猪头三(不明事理的人)、呒青头(头脑不清楚的人)、精刮人(精明人)、瘟生(没有生气的人)、木货(木讷的人)、恶虫水(恶毒的人)、笨煞坯(愚笨的人)、煨灶猫(精神萎靡的人)。例如:

(3)明珍又笑了,指指乔乔:“乔乔你么,嘴花野味,七勿牢牵,人家讲你们家隔代遗传宜兴夜壶,独出一张嘴!”

(4)乔乔却笑着对阿惠说:“你听他的,开口改革闭口社会,人家都叫他苏空头的。”

例(3)中的“嘴花野味,七勿牢牵”形容“花言巧语,做事马虎的人”。例(4)中的“苏空头”指“说大话、不干实事的人”。乔乔用“苏空头”形容阿侃,十分贴切。

2.饮食类方言词语

不同地域的饮食结构不同,与饮食有关的苏州方言反映出苏州人的饮食风俗。小说中的食物类方言名词有:宫饼、海参、虾仁、干贝、甲鱼、桂鱼、凤翼鸡片、苏式糕团、苏式蜜饯、苏式月饼、大闸蟹等。例如:

(5)以后,逐步把苏式菜肴、苏式糕团、苏式蜜饯、苏式月饼……引进天库巷。

“苏式糕团、苏式蜜饯、苏式月饼”反映了苏州人喜欢吃甜食的特点,各类糕团在苏州食品中占有很大比重,反映了苏州人的饮食习俗。

3.建筑类方言词语

《裤裆巷风流记》中出现了大量建筑类方言词,反映了苏州独特的建筑特色和居住文明,折射出苏州的历史文化。如:库门(房屋最外之门)、阊门(苏州古城之西门)、天井(宅院中房与房之间或房与围墙之间围成的露天空地)、镂花长窗、门厅(进门大厅)、暗井(不与地面直接相通的直立巷道)、纱帽厅、隔厢(在正房前面两傍的房屋)、玄妙观、三眼灶(安放三个锅的灶)、瓦房、灶屋(厨房)、单孔石拱桥、过堂(吃饭的地方)、板壁(木板做的用来隔开房间的墙)、轿厅(旧时官宦士绅宅院中停放轿子的厅屋)、宅屋(住房)。例如:

(6)可惜凤池园福分太浅,不如拙政园、网师园那些花园寿命长。

(7)茶馆开起来,清茶一杯嫌滋味不足,便请人来演唱苏州评弹,茶馆兼作书场。

例(6)中的“拙政园、网师园”是苏州园林的杰出代表,反映了苏州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例(7)中的“茶馆”“书场”是苏州人最常去的场所,也是苏州最具特色的建筑。

总之,《裤裆巷风流记》中的方言称谓名词体现了苏州人的情感表达方式;饮食类方言名词反映了当地的饮食文化;方言建筑名词凸显了苏州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和地域文化。

(二)方言动词的选用及其语用功能

《裤裆巷风流记》出现了大量富有表现力的方言动词,对于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展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富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1.一般方言动词

《裤裆巷风流记》中一般方言动词有:轧(挤)、白相(玩)、相骂(吵架)、进宫(进监狱)、淘(结伴)、眼热(羡慕)、落雨(下雨)、搽搽(涂抹)、淘(结伴)、出脚(外出)、交运(走运)、打棚(开玩笑)、吃瘪(碰壁)、搁僵(停止)。例如:

(8)三子这种高中生,就更加吃瘪了。

(9)张师母年纪轻的辰光,一双手只要摸到麻将,不白相到大天亮是不肯歇搁的。

例(8)中的“吃瘪”指“被迫屈服、认输”,描绘了三子因工作不顺烦闷的心理状态。例(9)中的“歇搁”意为“结束”,形象地刻画出张师母对麻将的痴迷。

2.方言动词短语

《裤裆巷风流记》中的方言动词短语反映人们的社会心理和风俗民情,如:发癫(发疯)、台坍光(丢脸)、触霉头(倒霉)、甩令子(暗做动作,传送信息)、嚼舌头(瞎议论)、插蜡烛(出意外)、叨叨光(沾光)、瞎三话四(发表不符事实的言论)、乘风凉(乘凉)、打棚(开玩笑)、骂山门(当众谩骂)、吃牌头(受责备)、找脚路(托关系)、赌东道(用请客来赌博)、瞎缠三官经(将两件不相干的事混淆)。例如:

(10)一场小风波平息下去,大家仍旧各忙各的事体,一边忙一边嚼白蛆,议论东家西家。

(11)张师母已经五十八岁的人了,还在帮人家,做走做,寻几个铜钱,屋里开支。

例(10)中的“白蛆”是蝇类的幼虫,常用来比喻“令人厌恶的东西”,这里用“嚼白蛆”指“裤裆巷居民无聊的闲谈”。例(11)中的“做走做”指“揽别人家的家务零活干”,张师母生活的困窘跃然纸上。

《裤裆巷风流记》中的方言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状态以及苏州风俗,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

(三)方言形容词的选用及其语用功能

《裤裆巷风流记》选用了许多苏州方言形容词,生动形象,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文化内涵,使读者对苏州的人和事物有了更深层的认知和理解。

1.性质形容词

小说中的方言性质形容词有:头挑(最好的)、推板(差,坏)、精当光(丝毫不剩)、拆烂污(做事不负责任)、浮头劈啪(轻薄、不稳重)、不搭界(没关系)、蹩脚(差的)、顶(最)、险介乎(只差一点儿)、蛮(很)、豁边(过分)、精刮(精明)、狗皮倒灶(吝啬)、闹猛(热闹)、便当(方便)、挺括(有精神)、硬气(有骨气)、老卵(得意)、不上路(不像话)。例如:

(12)相比起来,裤裆巷三号这宅房子还算额骨头。

(13)《珍珠塔》《白蛇传》,顶配老太太胃口,不像大书那样说得五筋扛六筋,油头汗面。

例(12)中的“额骨头”指“运气好”,体现了居民对三号宅子的羡慕。例(13)中的“五筋扛六筋”指“憋足劲,吃力的样子”,形容“说大书”的状态十分形象。

2.状态形容词

刘丹青指出:“重叠对苏州话形容词的构成有异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实语素的重叠和词缀的重叠。”[2] “作为一种修辞手段,重叠词语的选择可以调节节拍,创造音乐美感”[3](P179)《裤裆巷风流记》中的状态形容词由性质形容词附带表示程度的成分构成,具有描写事物状态的作用,分为“AABB式”“ABB式”和“AAB式”。

(1)AABB式

小说中的“AABB式”方言状态形容词有“正正派派、宽宽舒舒、清清爽爽、叮叮当当、杀杀辣辣、克克扣扣、明明亮亮、笃笃刮刮、唆唆、爽爽气气、毛毛躁躁、结结巴巴、分分明明、实实足足”等。此类“AABB式”词是性质形容词“AB式”,都能还原为“AB式”,与“AABB式”的意思基本一致,只是表示的程度不同。这类形容词主要用来形容人的态度和状态。例如:

(14)每天时间排得克克扣扣,一个月赚个五六十块。

(15)没有方京生对证,三子袋袋里实实足足,身上却清清白白。

例(14)中的“克克扣扣”写出了张师母工作时间的紧张和生活的艰辛。例(15)中的“实实足足”和“清清白白”是“实足”和“清白”的重叠,分别写出了三子的罪恶之深和虚假的清白,表达了对三子的嘲讽。

(2)ABB式

据统计,《裤裆巷风流记》中的“ABB式”方言状态形容词主要有“暖烘烘、酸溜溜、乌糟糟、寒丝丝、胖笃笃、瘦精精、死沉沉、空落落、糯答答、直辣辣、火冒冒、辣豁豁、湿滋滋、稳笃笃、呆钝钝、死板板、汗津津、孤零零”等。

在这类形容词中,词根“A”是中心成分,是整个词基本意义的体现,一类是名词性语素,如“油、水、汗、火、气”等,另一类是形容词语素,如“冷、慢、软、急、稳”等。“BB”附加在“A”后面,表示一定的附加意义。这类形容词大部分是生动地描绘事物的形貌、状态,形象鲜明,具有突出的感彩和描写色彩。例如:

(16)现在外头顶兴这种白相物事,养鸟养鱼,种花种草,稀奇得不得了,价钱也野豁豁的。

(17)阿惠走前大街,逛夜市场,只有看的份,没有买的福,口袋里瘪塌塌。

例(16)中的“野豁豁”形容“程度之深”,这里形容“养鸟养鱼,种花种草价钱之高”。例(17)中的“瘪塌塌”指“口袋里缺东西填充”,所以表面凹陷,这里形容阿惠没钱、经济状况困窘。

(3)AAB式

《裤裆巷风流记》中还有“AAB式”的状态形容词,大多是由偏正式的双音节合成词重叠前一个语素构成。如“嘎嘎响、嗦嗦抖、嘻嘻笑、血血红、生生青、呼呼响、喷喷香、答答滴、轰轰响、嗦嗦抖、煞煞白”等。这类形容词主要用于形容人。例如:

(18)另外那个老头没有心思听他们讲,走到房间旁边,敲敲门板,摸摸砖头,嘴里啧啧响。

(19)屋里只有老太太一个人,听说是台湾来信,以为是自己兄弟来的,吓得嗦嗦抖。

例(18)中的“啧啧响”表示“赞叹、惊异”等,形象地描绘了老头对裤裆巷建筑的赞美。例(19)中的“嗦嗦抖”指“抖得很厉害”,将老太太听闻兄弟来信后的激动心情表现出来。

从以上这些例子可以发现《裤裆巷风流记》中的苏州方言式形容词能够精微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状态,表现人物情感,具有极大的语言张力。

(四)其他方言语汇语用功能

1.方言语气词、叹词的语用功能

《裤裆巷风流记》中频繁出现苏州方言语气词和叹词,这些词语表达了小说人物的不同语气和情感,富有文学表现功能。语气词最主要是“兮兮”,用于增强感彩,强调词所表达的情态。叹词主要有“喏”“喔哟喂”“喔哟”“喔哟嘘”“喏”一般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其他几个表感叹。例如:

(20)连考三年考不取大学,算是败了状元人家的面子,弄得神经兮兮。

(21)阿惠点点头,和看热闹的人一起散出来,有人指了她讲:“喏,那个小姑娘喏!”

2.谚语、俗语、歌谣的语用功能

小说中也出现了苏州方言谚语、俗语和歌谣,这些谚语、俗语和歌谣具有十分浓郁的苏州地域特色,真实再现了苏州富有地域特征的风俗习惯和风貌。例如:

(22)乔老先生是个疙瘩老头子,顶欢喜象牙筷上扳刺丝,可是在这个媳妇身上也扳不出什么错头。

(23)原先大家不满吴家收的房钱太贵,看见人家纺绸褂子一披,鹅毛扇子一摇,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

(24)到唐朝白公刺史辰光,苏州城里老百姓唱苏州城“苏州七堰八城门,七塔八幢九馒头,三横四直泊舟航,三宫六观十八坊”。

例(22)中的“象牙筷上扳刺丝”是苏州常用谚语,意指“纯属吹毛求疵,没事找茬”。例(23)中的俗语“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中的“皮包水”指“进茶馆喝茶”,“水包皮”指“进浴室洗浴”。描绘了苏州人的生活习惯和地域文化特色。例(24)中的歌谣描写了苏州城里多堤坝、城门、佛塔、石幢、道观的特点,凸显了苏州的建筑特色,反映了苏州受到佛教影响的地域文化特点。

三、方言呈现特点和审美意蕴

通过对《裤裆巷风流记》中方言现象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小说中的苏州方言运用具有3个特点:1.方言要素中遗存古语词。袁家骅认为:“方言口语忠实地保存了古词的音义。”[4](P11)范小青将“寻”“嚼”“轧”等古语词方言土语写入小说中,激活了古语词的生命力。2.方言要素种类繁多,但重点突出。小说中的方言要素包括方言名词、动词、形容词、语气词、叹词、副词、代词和俗语歌谣,但大量出现的只有富有表现力的方言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其中形容词出现最多,而方言代词、副词、量词很少出现。3.方言要素的表现功能各有侧重。方言名词侧重表现苏州地域风貌、生活方式、历史文化和习俗;方言动词重在刻画人物形象,描绘人物心理;方言形容词形象生动,富有丰富的文学表现力,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方言语气词和叹词重在表达各种不同的语气和情感,谚语、俗语歌谣则重在表现民俗风情。

王希杰说:“方言成分的适当用,可增添作品的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尤其如此。”[3](P85)《裤裆巷风流记》通过运用大量苏州方言语汇,保持了小说语言的鲜活,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首先,苏州方言的运用形成“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引导读者探索和想象苏州方言语境下的故事和人物,拓展了读者的想象力,增强了小说语言的张力。其次,营造了浓郁的苏州文化氛围。反映了苏州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和民俗风情,有助于读者感悟底蕴深厚的苏州地域文化。再次,方言蕴涵了苏州人对生活的态度、认识和情感,呈现了苏州人特有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生动地展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塑造了典型的苏州人物形象。此外,范小青的苏州方言写作有力地表明“方言作为规范之外的话语形式和文学语言资源,具备特殊的审美品质,能够对汉语写作特定性和普遍性进行补充”。[5]

参考文献:

[1]樊星.“苏味小说”之韵――陆文夫、范小青比较论[J].当代作

家评论,1993,(2).

[2]刘丹青.苏州方言重叠式研究[J].语言研究,1986,(1).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5]何锡章,王中.方言与中国现代文学初论[J].文学评论,2006,

(1).

(林英魁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

上一篇:释意翻译理论视域下财经新闻英译研究 下一篇:自然地理要素对浙江省方言空间分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