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汉字文化,提升思维品质

时间:2022-10-25 12:22:46

渗透汉字文化,提升思维品质

一、依形据理,归一归,让思维更清晰

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了“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总结了古人的六种造字法。小学低段的教材中,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出现频率较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归类,不同类型的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构字规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1.图字结合,形象识字

象形字在汉字中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它们的构字能力强,是让学生学好其他汉字的基础。它的字形虽不复杂,但由于经过长期的演变,并不好认,学生记忆起来也未必容易。低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进行象形字的教学时,要将古代的象形字附在旁边,同时在课件中呈现出这个字所代表的事物,这样图字对照,形象生动,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很有意思。

如一年级上册集中呈现的象形字《口耳目》一课,教材中就配有相应的古字与图画,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让学生建构起图与字的联系,这样学生对字的记忆就会更加形象和牢固。

还有一部分象形字分散在课文中,教师可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重点教学。如教学“虎”字,教师可出示老虎的图片和“虎”字的古象形字图,再通过多媒体演示“虎”从甲骨文到楷体的变化过程。然后让学生对照图画与古文字,在现代的楷书“虎”中去寻找哪些笔画代表老虎的头、身子、尾巴、腿。学生们很快就能发现虎字中的部件“卜”是虎头,“七”是虎身,“几”是虎腿,“厂”是虎身和虎尾。

这样一来,在学生的脑海里,汉字就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形象的图画,一个个蕴含着丰富知识的鲜活实物了。

2.形义结合,见字会意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的字,部件的意义联合起来就是整个字的意思。会意字的教学,除了关注字形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字的构成部件去联想字义,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图文结合法。如教学“灭”字,在课件上先呈现一堆柴火,然后出现一个类似盖子的东西,把火扑灭了。学生能从字形上一下子明白“灭”就是“火熄灭了”的意思。

二是动作演示法。如“从”字的教学。可让学生上台表演一个人在前面走,另一个人跟在后面,并告诉学生这就叫“跟从”。

三是创编儿歌法。可仿照《日月明》一课将会意字编进简单易懂、琅琅上口的儿歌中。

四是字谜识记法。教材中有会意字的字谜,如“一个人,两个人,一人在前两个跟,团结起来力量大,人多谁也不离群”,谜面即提示了谜底的形和义。学生也可仿照着给其他会意字编字谜。

用以上几种方法教学会意字,既让学生识记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义,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寻找规律,举一反三

汉字中的80%都是形声字,形声字具有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偏旁部首的意义,学生就能通过偏旁表示的意义对这一类字的大意有所了解。例如,当学生知道了“扌”与手的动作有关后,当他们看见凡是带有“扌”的字,如“打、拍、拔、折、拉……”,就能很快说出这些字与手部的动作有关。

此外,在学生不清楚字的读音时,还可通过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进行识字。如学习了“巴”字后,再教学“吧、把、爸”等字,可引导学生发现这类字的特点,它们都是形声字,都含有相同的部件“巴”,由此可推测这些字的读音与“巴”相同或相近。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能掌握大多数形声字的一个规律,那就是可以根据它们的形旁了解字义,根据它们的声旁推测字音,这样,既达到了记忆字形的目的,又进行了观察、联想的思维训练。

二、品词析句,选一选,让思维更立体

汉字往往具有一字多义的特点,因此,不能孤立地就字识字,应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样,学生才能对汉字的音、形、义有更为全面、立体的把握。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语文园地二和语文园地五就出现了“张”和“打”这两个字组成的多个词语,每个词语中的汉字的意思都不相同,这是集中让学生体会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教师要注意领会编者的意图,在日常的识字教学中,抓住典型的具有一字多义特点的生字,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画”时,当学生认准了字音,认清了字形后,可出示这样的一个句子:小青画了一幅画。让学生思考这句话中出现的两个“画”字意思是否一样,再出示“画”的两个意思,一是动作,二是图画,让学生分别选一选。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前一个表示动作,后一个表示图画。

再如,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中有一个生字“熟”,教学时可结合形声字的特点,抓住“灬”了解“熟”的字义与火有关,本义是把东西煮熟。之后,教师要告诉学生这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一样。接着可出示这样四个句子:

1.果园里的果子熟了。

2.锅里的饭熟了。

3.我把课文背得很熟了。

4.我和她已经很熟了。

四个句子的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认知水平,此时,再呈现这样四个词语:熟悉、成熟、煮熟、熟练。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每个句子里的“熟”分别是哪个意思呢?学生在朗读、判断、表达中对“熟”这个生字的字义就进行了充分的了解,由单一走向多元,由陌生变得熟悉了。

三、追根溯源,辨一辨,让思维更精准

汉字中的形近字较多,识字教学中,对于形近字的辨析成为了一大难点。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用分析字形的方法来区别,忽视了字义的辨析,导致学生书写时易出错。虽然教师反复强调,并让学生通过反复抄写的方式加以巩固,但学生依然会错。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识字教学时,对于容易混淆的字,没有进行字理分析,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形近字中,形声字占绝大部分比例,学生易错的也往往是这些或者声旁相同或者形旁相同的形声字。教学时,要学会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充分辨析形近字的形、义差别,使学生准确理解字义。

形旁易错的字,该如何辨析呢?下面以“礻”与“衤”为例加以说明。因为只有一笔之差,所以凡是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特别容易混淆,究竟哪些字是“示字旁”,哪些字是“衣字旁”呢?在教学独体字“衣”时,就要从字的本源入手,让学生了解“衣”是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领口,两旁像袖筒,底下像两襟左右相覆。它可作偏旁,变化为“衤”,凡是带“衤”的字都与衣服类有关。在学习“初”时,很多学生都要将其弄错,认为是“礻”,教师在教学时要告诉学生“初”是会意字,古人在造字时结合生活经验认为用刀裁衣服是做衣的开始,它的本义是起始、开端的意思。了解了字的本源,学生自然就会把“初”与“补、被、袄、衬、衫、袜、裤”等归为一类,不会再出错了。同样的道理,在教学独体字“示”时,仍然要从字的本源入手,了解它是个会意字。“示”的甲骨文写成“T”,像个祭台形。作为偏旁变成“礻”,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例如:神、社、祝、福、祖等字。

声旁易错的字,又该如何辨析呢?下面以教学中常见的易错声旁“氏”与“氐”为例加以说明。学生在书写“低、底、纸”等一类字时,常常搞不清楚,为什么一些字右边部件底下有点,一些字没有,到底怎么区分?教师往往也搞不清楚,只能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结果学生依然会错。如果识字的时候从汉字文化入手,对“低”与“底”的声旁“氐”的字源字义加以了解,学生对字形的掌握就会更牢固。根据《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氐”字下面的一点指地下,有头向下垂之意,“低”与“底”的字义就与之相关。同时,“氐”念作dǐ,以它作声旁的字如“低、底、抵”等读音皆相同或相近。

通过追根溯源,比较辨析,既加强了学生归类识字的能力,又牢固掌握了形近字的细微差别,还让学生领略了汉字文化,真可谓一举多得。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康居西城小学

上一篇:关于cyberspace释义的探讨 下一篇:还原有效教学的本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