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竹”之意象探幽

时间:2022-10-25 12:07:13

摘要:竹是很多古诗词中常用意象,诗人通过对竹的自然客体的描写和颂扬中寄予自己的高洁品质或对现实的愤懑之情,中国古代文人们对竹子的喜爱使之形成中华文化中深远的竹的一种精神文化。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中几个有关竹子的情节整合,研究竹这一意象在构景和寄情,特别是凸显林黛玉个性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从而进一步探究竹在古代文人笔下的深入运用。

关键词:竹;林黛玉;古诗;寄情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23-01

大观园中的院落景象各具特色:蘅芜苑冷肃端庄,稻香村天然质朴,怡红院华丽精致。而让读者记忆尤深的,仍是那一片竹林掩盖下的潇湘馆。竹,在《红楼梦》中,是一个蕴含丰富在在而有的意象。潇湘馆中月下庭前,凉风袭来,摇出飒飒风雨声,此情此景,无怪宝玉会吟出“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在中国古代,文人风雅,无不是托物寄情言志。竹子以其独有的风骨和气节,成为历代文人用以表达理想和心志的典型意象。

一、《红楼梦》中竹的意象运用

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贾政带领贾宝玉等若干人参观刚建成的大观园时,“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贾政笑道‘这一处倒还好,若能月夜至此窗下读书,也不枉虚生一世。’”当贾政问宝玉牌匾应题何字时,宝玉答道“有凤来仪”,并念了一个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尤凉”。有凤来仪便是潇湘馆的原型,有凤来仪的典故出自《尚书》中的“萧韶九成,凤凰来仪”,是说凤凰会跟随着萧韶的动听之音起舞。之所以用有凤来仪来命名,不仅是因为凤凰喜爱吃竹,而且在很多文人心中居室里有竹,就反映出主人的清心寡欲,恬静淡然之气,因此而暗示这居住在这里的林黛玉的才艺超群,气质不凡,是真正的“人中龙凤”。贾宝玉所作的那幅对联中,也能让我们间接地从“鼎”、“茶”、“棋”中品味出在竹子的浓荫掩盖下,读书,下棋,品茶的清幽和闲适。这种视觉和触觉的美的享受,使贾政这样迂腐之人也不禁想居住在这等空灵之境。在这里竹子一方面是作者用以对黛玉的身份不俗的凸显。

《红楼梦》中,竹子更多是用来寄托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在第三十四回中,黛玉去看望脸部被烫伤的宝玉,因为不想被凤姐笑话自己的哭态,便提前抽身离开。宝玉过后托人送给黛玉一块旧手帕,黛玉得到后顿时沸然感慨,在上面提诗一首:“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庭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黛玉为自己孤身一人来贾家投靠亲戚感到无助和孤寂,放眼窗外,只有几竿翠竹整日陪伴,但是竹子只能寄托自己的落寞的情思,不能理解,现在难得有宝玉一人能体会自己的感受,顿时颇感亲切和欣慰。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宝钗托人给黛玉送燕窝,黛玉不禁想到自己无亲无靠的悲苦,“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这里的竹,营造的是一种凄清萧索的意境,何尝不透露出黛玉处境的凄凉和无奈。黛玉死后,探春和李纨走出潇湘馆时,唯见“竹梢风动,月影移墙”,月影下的竹影斑驳,更能衬托出黛玉之死的凄凉和冷淡。而在黛玉死后,宝玉重回潇湘馆时,小楼萧条,花木枯萎,唯有一丛翠竹青葱茂盛,宝玉痴立门前,凉风吹动竹林发出飒飒之声,痴情的宝玉还以为黛玉揭帘迎接他。这里的湘竹上似凝聚了黛玉相思的泪痕,竹子空空的牵挂着两个阴阳永隔之人,风敲竹林的声音更像黛玉隐隐的哭泣,更惹得多情公子空牵挂。

二、从竹的象征意味解读林黛玉

以竹衬黛玉的高洁品性。竹的高风亮节历来是深得文人墨客的敬重,这是一种兼容儒家和道家的达观自然的价值观和处世之道,林黛玉品质如竹,是独立桀骜的。虽然寄人篱下,但她不会曲意逢迎,她绝不是像王熙凤那样靠耍嘴皮子讨“老祖宗”欢心,人前一面,人后一面。黛玉对待自己周围的人几乎都是一视同仁,这就无怪乎紫鹃会冒着被责罚的危险帮助她试探宝玉的真心。虽然黛玉有些许的恃才傲物,但是她的处世之道,有着富贵不淫,贫贱不屈的傲骨之气。正是这样才使她没有像处事圆滑的宝钗那样面面俱到,赵姨娘这种卑劣之人又何以能令她的品性所能容忍。竹子的这种高风亮节之气古已有之。魏晋时就出现了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等组成的“竹林七贤”。他们高蹈处世,蔑视世俗,欲寻找“举世皆浊我独醒”的气节,于是吟啸山林,临流沐风,谈志论道,琴瑟相和,做竹中高士,竹的气节与他们融为一体,难解难分,因而就有了“竹林七贤”的称号。

以竹显黛玉的闲适清雅。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元妃为了不让园子闲置下来,便命宝玉等一干人住进园中,宝玉问黛玉选哪一出居住,黛玉回答:“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径,比别处幽静些。”从黛玉的选择中更能显露出她的一种文人气质。文人风雅往往会合竹子相伴相生。潇湘馆中竹影婆娑,翠竹掩盖下,绿烟朦胧,浓荫蔽日,凉意初生。在此品茗,弈棋,读书,这份心旷神怡,悠然自得,最合黛玉品性。而对于黛玉和宝钗所住之处,一个寒烟小院,疏竹虚窗,一个空篱旧圃,瘦月清窗。前者沁出绿影和凉意,后者溢出冷香和寒气,一凉一冷正好相对,一个清幽凉澈,一个冷肃端庄,二者气质不同,要求有别,结局自然也不一样。

以竹寄寓着黛玉的泪和悲。竹子是作者对黛玉的身份与悲剧结局的一个暗示。传说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舜做妃子,舜死后,两个妃子悲恸万分,泪染青竹,竹上生斑,故称“湘妃竹”。黛玉本是一株绛珠草,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的恩情,才化为人形,以毕生的泪水为报答。黛玉的多愁善感,爱哭的个性也源于此。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探春开黛玉玩笑说:“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做潇湘妃子就完了。”这就暗示了黛玉最终泪逝而尽的结局。刘鹗说:“其间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泪水极能展现人之心灵。林黛玉之哭泣不仅有深刻的内涵‘也有鲜明的个性,呈现着“悲哀着的秀美”。既缠绵悱恻,又刚烈果断,强烈地表现出一种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反叛精神,同时也闪动着灵性。

三、古代诗歌中的竹的意象运用

中国古代文人的自觉与自悟,很多都是通过一草一木来寄托自己的情怀和志向的,《红楼梦》中竹的文化底蕴,是历代文人喜欢颂竹,赏竹的浓厚的沉淀。如果说,魏晋时的阮籍和嵇康等诗中的竹是一种真性情的淋漓化表露,那唐朝诗人对竹的意象的运用,则比魏晋时更为深远。在王维的《竹里馆》中这样描写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林常给人“幽”,“深”,“明”的韵味,在这样的地方独坐,往往是缘于内心的孤独,这种弹琴长啸其实是王维对于孤独的召唤。这时的竹林从一个性情的标志变成了一种自我存在的方式。诗人在对竹林的品性中感悟自身,并在对自然物的观照中领悟一种澄明的境界。

古代文人对于竹的喜爱达到癫狂状态的,就是苏轼和郑板桥了。宋词的豪放派创始人苏轼,在他的诗句中很多都能看到竹的影子。他把竹作为君子的标准“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始终是他的品性的标杆,在其年少轻狂时,就有了“门前万竿竹,掌上四库书”的抱负。乌台诗案中获罪时,他在狱中题《御史台榆、槐、竹、柏》中道:“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任凭凛冽狂肆的风吹打竹身,竹子宁愿受折而不受辱,这个坚毅的气节正反映了苏轼在那个随波逐流的时代威武不屈的志向和气节。苏轼的诗中的竹所折射出来的是苏轼高洁傲骨的品性。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画竹,赏竹,咏竹。在他的《竹石》一诗中写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他所吟之竹也正像他所画之竹一样,坚韧笔直,立根破岩,尽显刚毅之气。竹子的意象不仅在他的文字中,而且也在他心中,他极为推崇一种像竹一样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也使这位两袖清风,一生清廉的淡泊官员凸显了独特的人格魅力。

中国古代文化中竹的意象总是随处可见。它经过漫长岁月,所传承下来的不仅是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而且寄寓着一种高节不屈的耿直之气。竹的意象和人融为一体,以所见之竹察所见之人曹雪芹更是借竹造就了永恒经典的儒雅而忧郁的林黛玉的形象。

参考文献:

[1]燕泥.声色繁花红楼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2.

[2]任明华.林黛玉[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上一篇:“层折”之美 下一篇:别让离乡的父母感到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