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深化医院改革应该处理好的五个关系

时间:2022-10-25 11:45:42

浅论深化医院改革应该处理好的五个关系

摘要: 为探讨新形势下医院如何面对挑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阐述了进一步深化医院改革需要处理好的五个关系:即办院规模与综合效益、特色学科与一般学科、医疗队伍与护理队伍、医疗质量与基础工作、分配机制与贡献大小的关系,供医院管理者参考。

关键词: 医院;改革;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改革艰难起步,并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变革和社会文明的迅速进步而逐步深入,最终融入部分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从而彻底改变了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传统格局。改革的结果是医疗供需矛盾明显缓解,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得到较好满足,生命健康有了更好的保证[1]。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仍在不断推进,各项配套措施先后出台。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把医院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是许多医院管理者正在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谋划新一轮医院发展战略时,应妥善处理好以下五方面的关系。

1 办院规模与综合效益的关系

卫生系统的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我国医疗卫生面临的问题带有明显的“短缺经济”的特征,如“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难以满足。为了缓解供需矛盾,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扩大卫生服务供给的政策,如1985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1989年国务院批转《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等。以此为契机,不少医院通过增加床位的办法增加病人收容量,采取灵活的投资手段引进先进诊疗设备,医院规模迅速扩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了20世纪90年代,城乡居民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状况明显好转,供需矛盾不再是卫生服务的主要矛盾。进入新的世纪,这一变化更加突出。截至2002年,全国卫生机构总数已达30.6万个,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2.32张,卫生人员总数523.8万人,特别是在部分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卫生资源甚至已经相对过剩(数据引自《2002年全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因此,扩大规模不再是医院改革的出路,提高综合办院效益应摆到重要位置上来。国外很多卫生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办医院并非规模越大越好、床位越多越好,床位数在400~600张时,其经济效益最高,低于300张,容易造成资源浪费,高于700张,由于后勤等管理成本的增加等原因,单位成本也会升高[2]。目前,国内不少大医院的床位数都已超过千张,床位使用率基本维持在90%以上,孤立地看,医疗市场一片繁荣。但是,如将区域内的卫生资源综合起来看,中小医院的情形就很不容乐观,有的可谓是惨淡经营。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病员的合理分流机制还不完善,病人一窝蜂地奔大医院,势必出现一边穷于应付、一边资源闲置的局面。宏观上讲,大医院应该发挥技术专长,致力于解决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中型医院则应着力解决一些常见病与多发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为病人提供方便,各司其职,使医疗卫生服务进入有序化状态。所以,着眼内涵建设,注重提高质量,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技术、设备、场地、管理等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应是新一轮改革的主攻方向。

2 特色学科与一般学科的关系

办医院要有特色,有特色才能吸引病人。特色学科是医院的品牌,因为这些学科不仅在医院发展中起着主导和“倍增器”的作用,而且必将渗透、推动和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因此,医院的改革应该立足于特色学科的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疾病诊治链为纽带,小综合大专科,针对医疗市场的需求,将资金、人才、设备有机重组,形成专科优势,瞄准当地医疗市场的弱项,加强和巩固自己的强项,有取有舍地建立自己的特色科室,引进先进设备,选配优秀人才,创造一流的医疗品牌专科[3]。如20世纪90年代初,我校的肝胆外科学在国内外同行中达到了领先水平,但是限于编制,该科仅有60张床位,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学校果断决定,将该科从第一附属医院中剥离,独立建设,床位增加到200张。经过5年多的发展,现已成为拥有600张床位的专科医院,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病人前来就诊。今年,我们又将第一附属医院的胸心外科、第二附属医院的骨科两个前景较好的科室独立出来,成立了院中院,在人力配备和财力支持上给予倾斜,给他们以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政策到位,这两个院中院呈现了很好的发展势头。抓住特色学科,给他们提供广阔的舞台,在求得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科特别是相关学科的发展。当然,特色学科和一般学科是并存的,没有一般也就无所谓特色,在抓重点学科建设时,一般学科也不能丢。在经费的投入上,除了给特色学科以倾斜外,一般学科也应照顾到,在人员的配备上,也必须满足基本的需求。但对那些学术水平长期上不去,床位使用率始终低下的科室,必须下定决心,忍痛割爱,该撤的撤,该并的并,不搞大而全,致力于做精做强。什么都想抓,结果必然是什么都抓不好。

3 医疗队伍与护理队伍的关系

医疗、护理两支队伍是医院建设的重要技术力量,两支队伍必须协调发展,医疗质量才能有保证。从目前来看,不少医院的这两支队伍不太协调:(1)比例不合理。许多医院由于不断增加床位,而人员配备未能跟上。从医师这一面来说,几乎所有三级医院都有相当数量的进修生、研究生在临床一线工作,这是一支重要的技术力量,有效地弥补了医师队伍的不足。相形之下,病员数量的增加、护理工作范围的拓宽、病员对护理工作要求的提高等诸种因素,使护理队伍显得捉襟见肘,多数医院都采取招聘的办法救急。(2)学历差距大。各医院医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越来越高,不少科室基本达到了硕士学位以上。而我国护理专科生培养还没有普及,本科生的培养还没有形成规模,研究生的数量更少,护理队伍的主干部分还是中专,聘用的合同制护士也基本以中专为主,且岗位培训抓得不紧,护理队伍的水平短期内还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医疗与护理队伍之间暂时还难以默契配合。

正如常言所说的“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是诊疗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存在这些差异,不少医院的护理工作还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临床诊治新技术的需求。普通护理还差强人意,专科护理就难尽人意。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到整个医疗质量。提高护理人员的培训层次,抓好大专以上学历护士的聘用,解决在岗聘用护士的进修学习、职称晋升等一些实际问题,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地符合医疗工作的需要,这也是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4 医疗质量与基础工作的关系

决定医疗质量的因素很多,医务人员的水平,诊疗设备的先进程度,基础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等,其中基础工作与医疗质量密切相关。目前,不少医院摊子过大、战线过长、人手紧张,基础工作不深入、不细致,被动应付,以致医疗纠纷不断增长。怎样抓好基础工作?第一,要提高认识。诊治疾病既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医疗条件的迅速改善,不等于可以放松基础工作。医务人员不能过分地依赖仪器设备,要以临床为本,掌握全面的、具体的资料,发现新的疾病或新的临床表现,做出科学合理的诊断,才能对症治疗。所以,从业人员必须遵循严格的工作程序,练好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坚决地贯彻执行三级检诊、疑难病例会诊、医疗问题讨论以及其他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才能有利于医务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第二,要狠抓落实。《医疗护理常规》(以下简称《常规》)是指导基础医疗护理工作的规范性文件。要教育广大医务人员始终做到诊疗前学《常规》,用《常规》指导工作;诊疗中用《常规》,按《常规》开展工作;诊疗后查常规,以《常规》总结工作,把学《常规》、用《常规》贯穿到诊疗工作的全过程,养成处处按《常规》办事的好作风。第三,要加强管理。目前,不少医院的一线医疗工作,有很多都是由进修生、研究生承担,前者理论基础较薄弱,后者临床经验不多,他们离合格的医生都还有差距。如果不加强检查、指导、督促,放任自流,必然存在事故隐患,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医院机关、科室领导除了谋划好医院、科室的整体建设外,还要不厌其烦地开展经常性地检查,处理好细枝末节的问题,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工作,医疗质量才能有保证,医院建设才能有大发展。

5 分配机制与贡献大小的关系

完善的激励机制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分配机制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机制。利益分配与贡献密切挂钩,才能充分体现出激励机制的作用。不挂钩或者挂钩不密切,都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经过多年的改革,卫生系统的分配机制也早已打破了平均主义,多劳多得和优劳优得已经成为主流。但是,分配机制的改革还不是很彻底,还存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平均主义”:如科主任与住院医生、护士长与普通护士、高年资与低年资者都拿着基本相同的奖金,其结果必然导致“差错有无一个样、病员通过量多少一个样、治愈好转率高低一个样”,消极影响不容忽视[4]。有的医院在这方面已经采取新举措,如将从业人员的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根据现任岗位技术含量、工作条件等因素,建立起重实际、重贡献、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让“活工资”活起来。有的医院根据工作量大小、技术风险系数、床位使用率、岗位技术水平等要素,对科室分类、岗位分级,实行“一岗一薪,岗动薪移”。有的医院则实行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年薪制。这些做法将全院人员的收入拉开了档次,找准了医务人员的兴奋点,起到了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让卫生系统真正地活了起来。如将这些分配政策进一步完善,让那些水平高、贡献大的医务人员得到更多的实惠,一定利大于弊。

参考文献

1 李静.试论新形势下军队医院管理的五个关系.医院管理杂志,2001;8(6):412-414.

2 费尔德斯坦.卫生保健经济学.上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5.

3 吴雁鸣,常万松,许苹,等.论“小综合大专科”的办医模式.中国医院管理,2000;20(12):42-43.

4 李堂林,赵曦章,王锡宇,等.新时期军队医院建设面临的形势及对策.医院管理杂志,2001;8(3):169-170.

上一篇:穿山甲与猪蹄甲的化学成分比较 下一篇:B型超声对腰椎管狭窄症诊断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