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商标侵权损害赔偿之法定赔偿制度

时间:2022-10-25 11:26:49

浅议我国商标侵权损害赔偿之法定赔偿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5-155-01

摘 要 商标侵权损害赔偿中的法定赔偿在近几年司法实践中的不合理运用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本文通过对法定赔偿适用过滥原因以及制度本身所存在问题的分析,得出法定赔偿适用应该审慎而周密,以彰显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关键词 商标侵权 损害赔偿 法定赔偿

法定赔偿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在法院已经了认定侵权行为的存在,但难以计算具体赔偿数额的情况下,提供法律依据。以避免有侵权行为发生,但因当事人提供的赔偿证据不足而驳回当事人诉讼请求的现象发生。作为一种补充性的赔偿制度,法定赔偿本应是在侵权所得或者被侵权损失难以确定的情况下才适用的,但在实践中它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补充作用的范围,成为确定商标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主要方法。

一、法定赔偿适用过滥的原因

司法实践中,相当多的案件适用法定赔偿。但是,当我们翻阅适用法定赔偿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时,我们会发现大量的判决在证据分析和说理部分对侵权的认定倾注了厚重的笔墨,但到了损害赔偿部分,一般均未具体分析确定赔偿额所酌定的因素及其作用,有的法院甚至不表述斟酌了哪些因素。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由于损害赔偿的举证责任确实非常困难或当事人怠于举证,从而导致审判实践中,原告方面损失的证据不足,被告一方违法所得的证据也无法采信,由于都是似是而非,含糊不清的事实,法官只能适用法定赔偿来判决①;第二,在我国法院系统目前的法官考核制度设计中,上级法院发回重审及改判的案件数量是其中一项量化的考核指标,所以在这种制度设计之下,法官必然会想方设法避免自己所审的案件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或者改判,而至于判决商标侵权损害赔偿时,法定赔偿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因为上级法院在适用法定赔偿同样也是酌定一个数额,所以只要没有充分的理由,适用法定赔偿判决的数额是不会被改判的。从我们的统计数据亦可清楚地看到,案件的上诉率趋于正常水平,但是改判率却低的惊人,比如北京的上诉率为25%,而其改判率竟然为0%,无一例改判,可想北京下级法院法官的业绩。第三,由于法律对法定赔偿规定得比较抽象,没有一个具体、准确的数额,需要法官根据各种因素在法定幅度内酌定一个合理数额,赔偿数额的确定,是法官通过心证行使自由裁量的结果,而这种心证的过程在判决书中比较难以表述,由于担心“言多必失”,只好一笔带过②。

二、法定赔偿本身存在的问题

(一)自由裁量变为恣意裁量

法定赔偿方法在审判实践中的适用比较广泛,鉴于确定赔偿数额的难度,法官根据各种相关因素酌定一个合理数额,是为了提高审判效率、做到相对公平的一个较好的方法。但是,由于法定赔偿额幅度较大,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也较大。不同法官的素质不同,侧重不一,认识有别,在确定赔偿数额上可能会有较大差异,有时还会导致赔偿数额与实际损失失调。例如,在几乎同一时期,被侵权注册商标同为LV,而侵权人的销售时间、销售数量及价格远低于秀水市场的情况下,路易威登马利蒂(法国)公司却在上海联家超市(家乐福超市经营者)的商标侵权案件中获赔人民币30万元。缺乏明确、统一的判断标准,易使判决发生与法的确定性、可预见性和一致性以及个案的公证性和合理性的价值取向相违背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在法定赔偿幅度内确定具体的赔偿数额予以必要规范。

(二)法定赔偿限额问题

如果被告侵权获利较大,侵权人只要故意隐瞒、销毁证据,阻碍取证,就很可能适用法定赔偿。而法定赔偿的最高限额50万标准太低,有时并不足以弥补被侵权人损失,反而成为侵权人的庇护伞。也就是说,被告只要阻碍举证,则为自己找到了法定限额的保护。由于销售数量、金额等资料都由侵权人控制,侵权人如意图阻碍取证是很容易做到的,易产生道德风险。

理论上讲,如果与上述情况相反,权利人受到的损失较少,则原告也可能借口取证困难而疏于举证,请求适用法定赔偿,原告同样有道德风险。但这与上述情况的区别在于,被告只要阻碍举证,能够可能达到赔偿额封顶的结果,而原告虽然能够消极举证、请求法定赔偿,但法院一般情况并不会判五十万元,而是需综合各种因素对赔偿额进行判定,判令的赔偿额一般远低于五十万元。和被告相比,即便同是恶意利用法定赔偿,原告也是受很大制约的。这也从反面证明了原告获得超过实际损失的赔偿额的可能性不大。

因此,在侵权程度严重的情况下,法定赔偿限额的规定反而易被侵权人所利用,起不到保护权利人的效果。

三、结语

商标侵权损害赔偿,是商标侵权行为经人民法院认定后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无法保护商标权利人的合法利益,也无法真正制裁侵权人的侵权行为,更会损害到司法救济制度的合理性评价。因此,作为目前赔偿数额主要计算方法的法定赔偿适用应该审慎而又周密,从而实现民事诉讼对因侵权行为而造成利益失衡状态的矫正功能,以彰显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注:

①梅雪芳,陈晓峰.知识产权法定赔偿适用问题研究.中国发明与专利.2009(1):64.

②梅雪芳,陈晓峰.知识产权法定赔偿适用问题研究.中国发明与专利.2009(1):64.

上一篇:借款人死亡与商业银行债权保护问题研究 下一篇:网络传媒炒作法律风险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