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转化的危机与价值重构

时间:2022-10-25 11:08:26

知识转化的危机与价值重构

【摘 要】知识转化即知识的再创生,是知识进行积极建构的过程。知识转化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当前知识转化倾向于功利化、权力化和娱乐化,扭曲了社会价值观,造成社会道德的缺少。因此,只有对知识转化的价值进行重构,使知识转化理性化、人性化和素养化,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和和谐。

知识转化;教育;人性化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6-0010-04

一、意义:知识转化的起点

知识转化即知识的再创生,是知识进行积极建构的过程。知识转化既是一个心智活动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过程。知识转化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不仅需要高级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还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经验,如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等。研究知识转化不仅是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理论意义。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以一定的社会文化为环境,进行意义建构的生命历程。人生活的意义是寻求幸福的生活,但人获得幸福的生活又不能仅依靠单个人,而是需要社会的交往、社会的互助共同创造的。既然人的生活需要交流,那么知识转化就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知识转化是社会交往的基础,也是人创造幸福生活的基础。

知识转化分为个人―个人的知识转化、个人―组织的知识转化以及组织―组织的知识转化。个人―个人知识转化是知识转化的平行移动,是一个学科向另一个学科的转化,是一个学科向多个学科的转化,是多个学科向一个学科的转化。比如语文知识向数学知识转化,数学知识向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生物知识转化,历史知识、政治知识、音乐知识向语文知识转化,这些都属于知识转化平移,只是在个人之间的知识转化。个人―组织是指知识的流动性,即知识具有浓度性,知识能够从浓度高的群体向浓度低的个人流动,比如社会群体所具有的知识向个人转化。个人―组织知识转化也包括知识浓度高的个人向知识浓度低的群体转化,比如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等。组织―组织的知识转化是指知识浓度高的群体向浓度低的群体转化,比如城市文化向农村文化下移,农村教师向城市教师学习等。知识转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知识转化不仅属于教育研究的范畴,也涉及到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它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也是一个价值论的问题。研究知识转化不仅可以发展学习理论,也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机智,促进教师教学理论的成长。

二、知识转化原理

知识转化存在着两种状态: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个人知识随着个人的流动而流动,随着个人的转移而转移,而组织知识是随着组织的流动而流动,随着组织的转移而转移。个人知识是组织知识的基础,是组织知识的部分,组织知识是个人知识的整体。日本学者Nonaka和Takauchi认为组织知识可以利用SEIC模式即社会化、外部化、综合化、内部化使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互化,实现组织知识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个人知识向组织知识转化,组织知识向个人知识转化。①下面我将用图表来说明知识转化的原理如表1。

三、知识转化的现实危机

在原始社会知识转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是一种和谐过程。人们进行知识转化是为了生存,为了整个群体的安全与继承。因此,在原始社会知识转化算是合理与公正的。但随着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知识转化开始变质,走向功利化与权力化。在现代社会知识转化更加专业化、系统化、标准化使知识转化功利化和权力化更加浓厚,知识转化娱乐化更加普遍。

(一)功利化

知识转化向功利化转移,是由于知识转化局限于“目的―手段”的思维中,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人心浮躁的表现。功利本意是好的,“功利的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人类追求价值,在最普遍、最根本的意义上就是追求功利。对功利的向往和追求,是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人们的普遍心态。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存在着逐利心理。”③但人们把知识转化作为获取功利的最终目的,其本义就显得不重要了,知识转化就变成了“彻底地追求功利,即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利益,着眼于眼前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它导致社会‘效用’至上的原则,导致物质的法则,导致人价值观畸形发展”。④

在学校,教师知识转化的功利化包括教师课堂功利化、学术研究功利化和人际关系功利化。教师课堂功利化表现在应试教育推动下的分数价值观,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分数成了教师奖励的标准,因此,教师知识转化偏向好学生,而不顾后进生。教师课外给学生上课收取报酬,上公开课教师为了获得上级表扬,大搞形式,让学生假装配合,而没有实质性地为学生考虑。教师学术研究功利化表现在教师只顾教学成果和公开课带来的好处,而忽视了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在课题立项上,教师只注重课题的影响力、领导的喜好,而不注重课题本身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价值。教师人际关系的功利化表现在教师领导通过非公平的竞争来提高教师的名誉,主要是教师领导收取教师贿赂、接受饭局邀请等。同时教师收取学生家长的好处,给这些学生更多的照顾和关注,教师对这些学生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而对别的学生则是被动和消极的。

(二)权力化

知识权力化是“知识分子、专家具有优先获取知识的特权,从而形成权威话语;拥有政治权力的统治阶层对知识的控制和利用形成统治权威;富人阶层用金钱垄断信息和知识传播,造成金钱支配知识的现象。”⑤而知识转化的权力化是指在权力威慑下或者金钱诱使下拥有知识者向无知识者的权力一方的知识流动。可见从概念上看,知识转化的权力化是知识权力化的基础和前提。知识转化的权力化,是知识拥有者为了讨好领导,或者在权威下进行知识流动。知识转化的权力化的特点是强迫性和名利性。转化方式有个人―组织知识转化、组织―个人转化。在学校,知识转化的权力化表现在教师向官员子女的照顾,教师知识转化受领导控制,教师知识转化受国家控制。在社会,学者的知识转化受政府的控制,同时也受利益的驱使。因此,知识转化的权利化是知识拥有者为了获得利益或者名誉向无知识的权力方移动。

知识转化的权力化使知识的转化扭曲了人的灵魂,使社会失去公平与公正,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在应试教育下,这种危害更大,教师对学生爱恨不一,严重影响一些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拥有知识者为了获得权力或者名誉不惜出卖国家,出卖人民。

(三)娱乐化

知识转化娱乐化是指知识拥有者以娱乐为目的,向他人传递娱乐方面的知识,使他人精神获得。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物质的满足逐步向精神满足迈进。起初,人们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资、更多的利益,但在物质比较丰富的时代,人们不再以追求物质为目的,而是寻求精神的。在这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追求娱乐可使人放松,减少疲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但一切以娱乐为指导,使得一些教师在课上千方百计地挖掘‘娱乐因素’,搜集道听途说、轰动效应的娱乐线索,歪曲放大事实,制造误导角度,漠视事实的真实性原则,违背了一个教育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⑥的确,在教育领域,有的教师为了取得领导的信任、学生的开心,不惜一切代价,做表演课、形式课,浪费学生时间,使得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方面却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今的泡沫剧以及娱乐节目(如《超级女声》《非诚勿扰》等)无疑获得了大众的喜爱,但这种知识转化娱乐化的方式使大众走向低俗化、庸俗化,有的甚至为了迎合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理,不仅违背道德,违背伦理,浪费大众宝贵时间,使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严重的影响。知识转化娱乐化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在某种程度上危害社会风气,加剧了大众价值观的歪曲。

四、知识转化的价值重构

知识转化作为教育的一种实践方式,应回归人性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公平公正。知识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是人类所特有的。为构建理想生活,知识转化应追求人类实质的东西,如幸福、爱、诚实、尊严、人性、德行、公平、正义、勇敢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生活着,又构建一种可能的生活,人生活在现实,又用理想和信念来构造幸福生活。知识转化是人们基于自己的理想,用智慧来践行自己的美好生活。教育作为我们生活的另一个世界,是人寻求幸福生活的可能世界。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知识转化应回归教育价值本位,实现知识转化的理性化、知识转化的人性化、知识转化的素养化。

(一)理性化

知识转化的理性化是指知识转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理论上应该是理性的。知识转化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上应该也是理性的。因为理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特有的思想活动,认识和判断能力,也是人类的一种存在特性。知识转化作为人的一种思想活动,在结果和目的上都应该具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首先,教育是理性的活动,知识转化也应该是理性的。理性是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教育合理性存在。在知识转化过程中,应该遵循教育理性规则和存在方式,因为人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人的生活规则,所以知识转化也应该遵循人所生活的文化环境。教育是理性的,因为理性能帮助人辨别谬误,知识转化作为人的思维活动也是理性的。其次,教育需要理性,知识转化也需要理性。理性是人类黑暗中的灯塔,是人类迷茫中的指南针。正如德克曼所说:“理性具有有效地选择手段的能力;理性能够协调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理性把探索求知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目标;最后,理性是所有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独立的道德源泉。”⑦知识转化是人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教育的重要手段,则理性可以帮助知识转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实现知识转化的理性化、价值化。正如石中英教授所说理性是人的维他命,是健康人格的基石,我则认为理性是教育的维他命,是知识转化的灵魂。

(二)人性化

人性按照周围教授的定义,人性是指“人作为类存在的各种属性与特征,包括来自遗传的天性以及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共同的、稳定的基本属性与特征”。⑧人性化就是要使人具有人的属性,使人变得人道、仁慈和文明。知识转化的人性化就是作为知识的拥有者教师或学者,在知识转化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信任和理解知识接受者,积极满足知识接受者生理和发展的需要。

人性包括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生理基础,是人成为人的前提。知识转化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应该遵循人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根据知识接受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知识转化,运用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向知识接受者进行知识转化,这样知识转化才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人作为社会人,当然具有社会性,知识转化要注意知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知识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这就要求知识转化能使人视野开阔、体验深刻、经历丰富,即让知识接受者能适应社会,独立生活,能够担当历史使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人作为个体的人,因而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精神属性。知识转化应注意知识接受者的认知水平、自主意识以及自我教育能力,使知识接受者在知识转化过程中个性得到发展,内心不断丰富,形成高尚品质和良好社会风范,最终能使知识接受者具有创造性和道德性。

因此,知识转化的人性化就是知识转化要以人为本,兼顾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这样知识转化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既有助于社会进步,又有助于人的发展。

(三)素养化

素养在《辞海》中的意思是“经常修习涵养”,即长期的“修习”结果。在英文中素养是指“识字能力”。从定义上来看,素养与素质和修养有关,是人的一种魄力。当前素养的意义不断扩大,素养不仅表示一种获取、分析、评价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表示一种道德品质,文化修为。孙云晓教授说:“素养是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价值观、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对人的态度、对人的行为等起稳定作用的素质才能叫做素养”。⑨素养化,就是使人形成一种持久的价值观和较强的生活适应能力。

知识转化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价值目的是让人掌握一种技能并形成稳定的价值观,这是教育价值的内在表现。知识转化的素养化就是使知识能力化、技能化,让知识不再成为摆设,而应该是一种价值,一种成就感。郝文武教授说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存在着四种状态即高分低能、高分高能、低分低能和低分高能,其中高分高能是最理想的境况,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能用知识做最大的事。知识转化就是要使知识接受者能够用更少的知识去让其做更大的事,这才是有效的知识转化方式。当然知识转化如果只是为知识而转化知识未免有失职之嫌,做父母的不能只为教孩子知识而教知识,做教师的不能为传递课本知识而教学生知识,而应该让他们懂得做事的道理,做人的学问,这才是高明的父母和老师。因此,知识转化的另一个职能就使知识接受者形成一种稳定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使知识接受者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超人的素养,使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梦想!

注释:

①②戴俊等.知识转化的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4(6).

③袁贵仁.价值学引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④李剑.教师功利化的批评[J].当代教育科学,2011(3).

⑤米丽娟.知识权力化与传媒大众化[J].四川大学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⑥谢永杰.浅谈新闻娱乐化[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

⑦里克曼.理性的探索[M].姚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⑧周围.论人性与教育人性化[J].教育研究,2011(3).

⑨孙云晓.孙云晓与你面对面丛书――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上一篇:中小学课堂教学交往的困境与出路 下一篇:36亿“三马”聚首娱乐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