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围经济学

时间:2022-10-25 10:55:14

腰围经济学

2011年3月,北京市卫生局《北京人健康指引》征集公众意见。这份“指引”不但包括了成人每天吃盐不超6克,日睡眠不少于7小时等建议,还对男女性腰围提出了明确要求――男性腰围不超过2尺7(约90厘米),女性腰围不超2尺4(约80厘米)。

减不减肥,腰围如何本是个人私事,缘何政府要专门发文作指示?

其实,政府管腰围并非新鲜事。早在2008年,日本就出台了所谓的“腰围法律”(即日本《健康保险法》):公司和地方政府必须将40至74岁人员的腰围测量列入每年的体检项目中,其中,男性腰围不能超过85厘米;女性腰围不得超过70厘米,超标机构会被处以高额罚款,严重超标的个人甚至可能失去工作。由于肥胖已导致社会医疗成本过大、国民健康水平骤降,这条法律让日本国民意识到,肥胖已非个人问题,而将和国家利益密不可分。

“腰围法律”最终被冠以学名“腰围经济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日本的农业经济因国民饮食结构改变而深受重创。2009年,一项日本人中午吃什么的网络调查显示:近九成人选择吃面食,剩下一成多吃牛肉饭。而日本的大米90%是自产,小麦则有90%以上从美国进口。不吃大米不仅直接造成粮食自给率剧减,还导致米农入不敷出,稻田大面积荒废。因此,强制减肥法案的出台,能呼吁必需减肥的那部分人,重新回归米食为主的饮食结构,从而挽救日本农业。国民的健康问题就这样与经济、社会甚至国家政治密不可分了。

而今,中国政府也开始监管腰围。一方面,我国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已被完全改变。早在2006年,通过非动物性食品获得主要能量的中国成年人就已不足1%。另一方面,中国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个超重者,至2010年底,肥胖人口已达3.25亿,香港表现更甚,平均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超重。从这两点看,中国式“腰围学”与日本“腰围经济学”的出台背景甚有几分相像。

其实,腰围不仅与国家经济相关,还与个人收入有密切关系。

就在最近,中国年轻人中流行起了“身体”的“观念”――肉太多也是一种行为,太胖得罪人。“身体”,顾名思义就是说身体状况超出了社会主流的接受范围,人们专用这个词指代不保养、不修饰、胖得有碍观赏最终导致不环保的身体。外形是人际交往中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承担着有关个人品行的符号意义。一副肥胖的身躯可能意味着:放纵、不克制、懒散,现在又多了一层含义――不环保。一些人认为,肥胖者不但占用了更多食物、空间,连乘坐飞机都比常人消耗更多燃料,是一种浪费资源不环保的表现。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过度肥胖者在择业、社交、谈判等场合的成功机会都比身材匀称者少。

当人们开始将身体作为有意义的社会展现,当社会能通过腰围评判一个人的理性与克制力,中国的“腰围经济学”的诞生也就不远了。如果不久后的一天,“腰围”也像日本一样成为职场人从业的硬性条件,职场中的年轻人们还敢继续做个办公桌前的土豆,任由自己的腰围一再变大吗?

上一篇:毕业三年他们在想什么? 下一篇:别做职场“火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