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只会听课,不会做题“的成因和对策

时间:2022-10-25 10:34:32

浅析学生”只会听课,不会做题“的成因和对策

摘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总能听到学生埋怨.上化学课时教师所讲的知识、习题能“听懂”,但课后的作业却不会做.其实,这些通病也不仅反映在化学这门科上.本文从教和学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探究学生“只会听课,不会做题”的成因,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应对策略.学生上课能听懂,独立作业却有困难,说明上课听懂与独立作业之间客观存在着差距.如何认识和反思这段距离,并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宏观调控,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化学;听课;做题;成因;对策

一、学生“学”方面存在的误区

1.不懂装懂

有少部分学生所谓的“懂”,其实一点都不懂,纯粹的不懂装懂.

如,

教师在讲解试卷选择题时,一部分学生误认为只须知答案就万事大吉了,一堂课下来试卷上只有答案,其他什么都没有,以至对解题的方法和步骤什么都不懂.

2.误认为:半懂=全懂

大部分学生所谓的“懂”,只是“半懂”,懂得只是局限于课堂上的一部分知识,还有一部分其实没懂.这样对整个知识点只做到了半懂,而没有全懂,对教学中的陷阱、难点、要点都一知半解.

例1

下列物质能发生催化氧化的( )

(A) CH3CH2OH (B) (CH3)2CHOH

(C) (CH3)3COH (D) CH3OH

分析:误选(A)(D),误认为能发生催化氧化的醇应具有的条件是:与—OH直接相连的碳上至少应有2个H的结构特征.而事实是:与—OH直接相连的碳上只要有H就能发生催化氧化.正确答案是(A)(B)(

D),产生错误的原因是上课没有认真听讲,对知识的掌握不是很全面,只做到了半懂.

3.误认为:浅懂=真懂

从知识层面上看,有的学生觉得懂了,可是一做题发现,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实他们的认知只停留在知识表面,而非深入理解、研究.

例2

在讲解了溶液的酸碱性知识后做了如下一题:

在室温下,将pH=2的硫酸溶液加水稀释10倍、100倍、1000倍、10000倍……,所得溶液的pH分别为多少?

分析:学生都能用“对强酸溶液每稀释10倍,PH增大一个单位”的知识点,误认为: PH分别为3、4、5、6、7、8、9…….而正确答案为:pH分别为3、4、5、6、≈7,不会跨越7到8、9…….因为酸不可能经无限稀释后变成碱,只能无限的接近水的pH(7).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不仅在于学生对“懂”的认识不够到位,而且还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的内涵研究不深,以至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误区.

二、教师“教”方面存在的误区

1.简单的知识不等于易学、易掌握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简单的知识总是一笔带过,一句讲过.其实我们高估了学生的水平,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反差,学生对知识都需要有一个接受、理解、消化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接受知识、消化知识.

2.教师讲清楚了不等于学生听懂了、掌握了

在我们教师心中总是理想化的认为:只要我们有条理的讲解知识、习题,学生肯定能听懂,能掌握.若教师“讲”与学生“听”之间没有衔接好,那么讲也是白讲,听也就白听.教师若能注意讲授知识的方式、方法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就可把复杂知识简单化,把抽象概念具体化.

3.巩固练习、课后作业应按需分配

布置作业应具有针对性,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应采用不同梯度的习题.这样既达到了对知识的巩固,又树立了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由于教师课堂教学“教”方面的欠缺,学生“学”方面的不足,及课后作业的不成熟,造成了学生“听课易,做题难”的尴尬局面,那么我们如何来打破这个局面呢?

三、教师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教学结构,认真挑选课后习题

1.创造环境、完善策略,改变一种陋习

上课听的懂,可作业不会做,从而产生抄作业(或不做作业)现象,教师应该改变策略:由“堵”变“疏”.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受到阻挠,而且培养了良好的独立作业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元认知”的能力.

2.因材施教,合理化设计习题

上课听懂与独立作业之间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思维能力的差距.我们应当把这种差异看成是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做到差生不差,优生更优,各得其所.例如:可以把习题分为A、B、C三层选做,其中A层为教材习题,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B层为教材习题的变式题,面向中等生;C层为提高题,面向优秀学生.

3.及时复习,适时归纳

知识学习时间间隔越长,又不复习巩固,就越容易遗忘.因而做题前,看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把基础知识都弄懂了再动手作业.在完成一定量的作业或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以后,应当好好小结一下,将各类习题适时归类,从中摸索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和应当注意的要点.让学生在做中学、辨中明、思中悟,才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敢于探索、创新

教师课后布置作业时可适量补充些难度适当的情景题、应用题、开放题等,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能力的空间,从而以学生自己擅长的方式构思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独特的解法,提出各式各样创新问题,并加强讨论交流,充分发掘隐藏在学生的创造性.

我们知道,学生接受知识有以下几步:一、听懂,二、理解,三、熟记,四、运用(练习),五、掌握,六、灵活应用.可见,上课听懂只是学生认知的初级阶段,要使听懂过渡到掌握最后达到灵活应用的最高境界,教师必须关注教与学之间的差距,并在实践中加以研究和探索,逐步让学生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方知深”的真谛,激发学生自觉的拓展知识的视野,开启思维的大门,激发潜能.最后就会出现“上课能听懂,课后会做题,考试有分数”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唐加俊.透视上课听懂与独立作业之间的距离[J].数学教学研究,2005(7):10.

[2] 陈雪林. 隆回一中 浅谈高中化学作业布置的功能与策略.

[3] 徐晓菊. 浅谈高中化学:高中化学学习的困难.

上一篇:巧借“名人”拿高分 下一篇:人船模型的结论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