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乡 第2期

时间:2022-10-25 09:36:37

我的故乡寿光,位于潍北平原,距省城济南约150公里左右的路程。这点儿距离,在交通便利的今天,实在是不足挂齿。由济南驱车沿高速公路向东,用不了两个小时就能到,方便快捷得很。但我记忆中的回故乡之路,却是异常的繁琐与漫长。

我自小跟爷爷、奶奶在青岛长大。小学上完后,爷爷离休了。当时,全国正大张旗鼓地宣传“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而这又是他老人家所大力倡导的。爷爷最听的话,当下便决定积极响应号召,毅然决然地离开城市,返回故乡去定居了。而我,也被送回了父母身边,在济南上完了中学。

爷爷、奶奶对我感情极深,说是宠爱有加、百依百顺一点儿也不为过。回到济南的日子里,年纪尚小的我,心里空落落的,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了心思,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爷爷、奶奶,以至于常常从梦中哭醒。于是,每逢暑假、寒假,回故乡去探望爷爷、奶奶,就成为了我的必做之“功课”。

记得我第一次独自回故乡的时候,还不满14周岁。父亲给我买好车票,晚上九点多钟用自行车把我送到火车站,去赶十点多的一趟火车。在那班逢站必停、叮叮咣咣的慢车上,坐上五、六个小时,于凌晨四点多钟到达益都站(如今叫青州)。下了火车,顶着满天的繁星,跟着下车的人流往长途汽车站跑,去赶每天惟一一班发往故乡的长途汽车。当汽车开出车站的时候,一弯残月还醒目地悬挂在天边。在长途汽车上再坐三、四个小时,上午九点多钟的样子,在寿光城北十多公里处一个叫古城的小站下车,然后步行三、四公里,穿过两个村庄,直到中午时分才能到家。

如此的回故乡之路,在今天看来是够复杂、漫长的了,尤其是对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而言。我不知道,如今的家长们还有谁肯让自己的孩子这样赶路,总之我是做不到。我的孩子这么大的时候,让她去买瓶酱油还嘱咐来嘱咐去的,那个不放心啊。而当时的我,却丝毫也没有感觉到路途的艰难与麻烦。从学校宣布放假那一刻起,我就进入了一种焦急的期待之状态,盼望着能尽快拿到那张奔向幸福的车票。漫长的回故乡之路,在我看来,就是不断靠近亲情和温馨、走向欢乐和无忧的过程。思念,真的有超越时空之力啊。当我远远地看到绿树掩映下爷爷、奶奶居住的小村时,耳边就仿佛传来了奶奶那一声声深情的呼唤,闻到了奶奶预备好我爱吃的煎咸鱼、炒虾酱和小米绿豆粥的香味,心情也如路边沟旁野草中的花儿一样烂漫绽放。

在故乡疯玩一个假期之后,离返回济南的日子越近,我心中的失落感就越发强烈。天天如倒计时一般,数算着还有几天就要走了,力图抓住这快乐的尾巴,不让它轻易溜走。爷爷、奶奶也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嘱我,回去后,要好好上学,放了假记得早点儿回来。告别的时候,我几乎不敢回头去看送行的爷爷、奶奶那苍老的身影。“执手相看泪眼”的场面,太过酸楚,让人实在不忍面对。

记得有一个寒假,因为雪特别大,交通受阻,我没能回故乡。那个寒假,我百爪挠心,茶饭无味,就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好不容易挨到放了暑假,我心急火燎地赶回故乡。进了村子,却发现奶奶没有如往常那般出来迎我,我的心里顿时就有种不祥的预感。及至进了家门,我看到奶奶坐在炕上,眼巴巴地在等我。我一声“奶奶”还没落地,她就一把把我揽进怀里,泣不成声:“孩子呵,你可回来了,想死奶奶了……”

在我的追问之下,爷爷告诉我,在我没回来的那个寒假,奶奶每天都要到路上去迎我。即使在知道了我已不能回来的情况下也是如此。结果有一天,因为下雪路滑而摔断了腿。从此之后,奶奶就再也没能站起来。为了不影响我上学,奶奶一直坚持不让爷爷写信告诉我。如此的亲情、如此的关爱,叫我怎能不思念故乡、向往故乡!后来,当我在大学上古典文学课,读到李密《陈情表》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描述其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句子时,脑海中立时就浮现出奶奶迎风孤独地站在村头,望眼欲穿地盼我归来的情景,竟至热泪盈眶,不能自持。《红灯记》中李奶奶对铁梅“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也每每看得我泪流满面。

中学毕业后,按当时的政策,我本可留城就业,但我却坚决地选择了下乡插队。我也没有按当时规定的办法,随父母所在单位职工子女去集体插队,而是回到了故乡,又陪伴了爷爷、奶奶将近两年的时间。故乡正好有个青岛知青点,我算是“借点插队”。不过这为以后的招工带来了麻烦,按照有关的政策和惯例,济南不会到那儿去招工,青岛又不招外地的知青。用一句老百姓的俗语讲,我算是掉在“空”里了。而我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就是为了守望亲情。如今回过头去看看,我深为自己能如此选择而庆幸。倘若不是这样,我想我会遗憾终生。

下乡不到两年,我因为别无选择,只能被当地一家小造船厂招了工。走的时候,奶奶拉着我的手万分不舍,连声叹息。上班不到两周,就传来了奶奶病危的消息。当我骑着借来的自行车,急行80多里路赶回奶奶身边的时候,她老人家已处于弥留状态。一听到我急切地呼唤,已昏迷了两天的奶奶,竟奇迹般地清醒了,一迭连声地催促爷爷:“快去熬小米绿豆稀饭啊,孙子回来了!”这,就是亲情的力量啊!

我回来的第二天,奶奶就安详地走了。我一遍遍抚摸着印满奶奶手迹的炕头、灶台、风箱和桌凳,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亲切。屋里院里的各个角落,仿佛仍有奶奶慈祥的絮语,不时轻轻地飘过。最挚的感情,其实就是一种深植于心的记忆,一种融入骨髓的习惯。当这些因外力的作用而失衡,人的情绪自然也会随之失控。我追思着奶奶所给予我的万般疼爱,一任热泪无声地涌流。那一刻,真的有种生活失去了色彩与欢乐、没有了温馨与寄托之感觉。如果早知道奶奶会走得如此匆忙,我宁愿放弃那个招工机会,留在奶奶身边多陪伴她老人家几天。

奶奶故去之后,爷爷随姑姑去东北呆了七八年。从东北回到故乡时间不长,爷爷也走了。他走得很突然,我听到消息从出差地赶回故乡时,爷爷已经去了。听亲戚们说,爷爷去世的前两天,老是抱怨我有些日子没回去看他了。记得爷爷在东北的时候,我专程去看过他两次。每到我提出要走的时候,爷爷总是顾左右而言他,像哄小孩一样问我:“你说,明天咱们去买些啥好吃的?”或者是:“明天咱们去哪里逛逛?”使我实在不忍心说出那个“走”字。我永远也不能忘却,爷爷像个孩子一样,扒着候车室的窗子,目送载着我的火车远去的情景。没能多去看望爷爷几次,成了我心中难以释怀的遗憾和永久的痛。

参加完爷爷的葬礼,我坐在返程的车上,透过泪眼凝望着深秋如血残阳映照下的田野,凝望着夕阳余晖中渐渐远去的村庄,心中百感交集。秋野落日分外圆,只是太凄凉!我知道,曾经充满快乐与幸福的回故乡之路,从此将更多的作为一种记忆留存于我的心底。因为我与故乡之间连结最为紧密的那根纽带,已然断了。如今,总有些人以工作忙、路途远之类的理由,为自己不常回家进行开脱。其实,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远比地理上的距离重要。当有亲情相连的时候,心理距离会远小于地理距离;反之,则远大于斯。正因为如此,世间才有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咫尺天涯”之类的说法。老人们健在,是回故乡的最好理由和最大动力。创造条件多回故乡看看,会给我们的生活,少留许多的遗憾。

回故乡之路,其实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心中。为了亲情,我们应当用心去丈量、用思念去缩短并享受幸福的回故乡之路。

上一篇:信息处理与现代汉语轻声 下一篇:崂山之恋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