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彝族婚恋习俗传统及其现状初探

时间:2022-10-25 09:31:09

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彝族婚恋习俗传统及其现状初探

摘 要:彝族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也是支系最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洒拉地坡乡位于昭觉县西南部,那里的彝族婚恋习俗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较高的研究和探索价值。本文以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彝族婚恋习俗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其男女婚恋的传统婚恋习俗以及近代的新变化进行阐述;分析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彝族婚恋习俗文化所受的外来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彝族;婚恋习俗;彝族文化

一、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基本概况

昭觉县是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2699平方公里,下辖7个工委,41个乡镇。2004年人口23万人,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依洛、什扎、所地三大方言区的彝族人民在这里安居乐业。“不到昭觉不算到凉山”这是许多外地人的感慨。此话一点也不为过。因为昭觉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彝族人民古朴神秘、多姿多彩的民情风俗与人文景观在这里汇聚、展现;因为昭觉曾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兄弟在这里和睦共处,谱写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业。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使昭觉成为了解凉山的窗口。

洒拉地坡乡隶属于昭觉县,洒拉地坡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37公里。面积87.2平方公里,人口0.5万。洒拉地坡乡北端是普雄火车站,南临布拖县,东接美姑县,西连州府西昌,是凉山东部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物资集散地。此地的彝族婚恋习俗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昭觉县洒拉地坡乡传统婚恋习俗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有着极其严格的婚姻制度。彝族因其社会传统的缘故,婚姻有其特殊的规矩,这些规矩以家支组织为起点,支配婚姻关系,并控制亲属团体的形成。这些婚俗制度概括起来大致如下:

1.恋爱自由,婚姻不自主

彝族因居住地区和支系的不同,婚恋呈现五彩缤纷的状态,某些彝族姑娘到了十五、六岁,便可以与钟情于他的男子在“姑娘屋”里过自由的生活,当正式结婚时,婚前所生的孩子不会受到社会的歧视,但是在缔结婚姻时要通过双方父母。在表面上看,彝族青年是生活自由恋爱的气息中,一旦涉及到选择终身伴侣的时候还是得靠父母的包办,可以说彝族男女青年的这种恋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恋爱,实质是一种在包办婚姻前,让青年男女在婚前充分享受社交自由、恋爱需求的尽情释放,以维系人性需求和社会规范的关系。尽管他们可以在社会提供给年青人进行社交、恋爱的场所活动,可以与自己爱慕的异性相识、接触、赠送香包、腰带之类的信物,但是最终是否缔结成夫妻二者并不相关。

由包办买卖婚姻逐步向自由婚姻过渡包办买卖婚姻是彝族奴隶制婚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包办买卖婚姻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婚姻制度的落后本质。有的父母在孩子只有几岁的时候就把婚事定下来了。长大以后无论男女双方志愿与否,都要强迫他们无条件地结婚。如果有反悔,就必须赔礼道歉,并由反悔的一方支付一笔很大的礼金给对方。此外,如果反悔的是男方,那么已经支付给女方父母的身价钱一概不退。如果反悔的是女方,除了给赔礼金以外,还对所收的女子的身价钱“次卜尼牧” 退还给男方的父母。所谓买卖婚姻,是指男女双方的父母在给子女定婚的同时,经双方协商确定女子的身价钱,由男方的父母支付给女方的父母。在旧制度下,把人作为商品来进行买卖活动,却是“天经地义的”。

2.民族内婚与等级内婚

所谓“民族内婚”,是指彝族只能在本民族内部互相通婚,不准与彝族以外的任何民族通婚。这一规定从表面上看,好象适用于所有的彝族,但实际上是用来限制白彝中的曲诺婚姻 的。其原因是黑彝奴隶主是自称血统纯净而高贵的人,所以他们不但不愿与外族通婚,而且在本民族内也只能在黑彝等级内通婚,此外白彝中的阿加 和呷西 是没有婚姻支配权的,他们的婚姻是由奴隶主决定婚配的。因此,在解放以前,广大彝族受到习惯法的威胁,始终不敢与别的任何民族通婚。强调“民族内婚”,虽然有利于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但是给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彝族人口素质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极大地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实行姑舅表优婚制

彝族婚姻以姑舅表婚视为最理想的婚配对象。长此以往,形成姑舅中表和从表或交错从表的双向联姻关系。姑家的女儿要优先嫁给舅家的儿子,姑母的儿女,生来就是舅舅的儿媳妇、女婿。如果姑家没有征求舅家的意见,私自将女儿他嫁,舅家有权出面交涉,并向聘方索取一定的钱财作为开口金。反之,舅家之男对于姑家亦有优先权。“姑家要舅家的女儿,不费什么力气。”婚姻的缔结,一般男女在10岁左右,即由父母做主,选择配偶。男方请人做媒说亲,并请毕摩(祭司)占卜算命,或“看猪胆”定亲(即把猪杀了以后,取胆、胰看吉凶),以猪胆黄大,胰脏肥重为吉,反之则凶,凶兆往往导致婚事不成。如获吉兆,女家接受聘礼,即算订婚。

4.实行姨表不婚制

严禁姨表和兄弟姐妹间通婚和发生两性关系,姨表亲则视为亲兄弟姊妹亲,通称:“麻兹尼姆”,不准联姻。彝族谚语说:“再缺粮食,甜养苦养不能同吃;再缺衣裳,山羊皮绵羊皮不能合穿;再缺配偶,兄妹不能结婚。”这里所说的兄妹,不仅指同胞兄妹,而且也包含着姨表兄妹在内。在小凉山彝族的观念中,对亲戚关系,应以母亲的关系为根据。姨母等于母亲,姨表兄妹等于同胞兄妹,差别仅仅在于没有同在一个家庭中生活,故严禁通婚。

5.实行转房制

失去丈夫的妇女必须转嫁给夫家的兄弟或三代内本房的其他男子。如果平辈中无人接房,则转嫁晚辈或长辈。转嫁从不征求遗孀本人的意见。在诺合、曲诺等级中,死去丈夫的妇女,如有生育能力,且子女未成年,须转房。转房是家庭和家支内部的事,由男方的父兄同家支头人商定即可。转房次序是,先转给胞弟,次及亲房,再次远房,还可转给辈份不同的亲人。彝谚称:“兄死弟在,牛死圈在”。如夫家不按习惯法规矩转房,女家则视为耻辱,可以将该女接回娘家另嫁,从而导致两家兴师问罪,从此不通往来。男方家如实在无恰当转房对象,此妇才可另外改嫁。彝族妇女夫死不论几人皆可继续转房,男子妻死也可续弦,或娶外族少女,或纳族内寡妇,只要是彝族,无论男女,一生皆有伴侣,无鳏寡之说。

三、昭觉县洒拉地坡乡传统婚恋习俗近代新变化

1.由买卖婚姻向自由婚姻过渡

据调查,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甘孜彝族逐步由包办买卖婚姻向自由婚姻过渡。对于包办婚姻而言,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和实施,各级党政机关、司法部门大力宣传婚姻法。使广大彝族青年男女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不断增强,他们明确地给父母提出“现在是新社会了,请你们不要再干涉我们的婚姻了。”作为当父母的也慢慢地认识到,“现在世道变了,再也不能坚持老一套了。”因此,包办婚姻在彝族地区逐步失去了市场,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本上没有包办婚姻了。在一般情况下,确定青年男女的婚姻关系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由青年男女互相恋爱结婚。二是由父母给子女物色对象,并且让男女双方互相见面,相互了解情况后,他们觉得如意,就定婚,如果双方都不同意或者其中有一方不同意就不确定婚姻关系。总之,现在父母再也不会未经子女的许可就给子女确定婚姻关系了。笔者在昭觉县洒拉地坡乡调查当地彝族的婚姻形态时有意识地问当地的中、老年人,“你家准备好久给儿女找对象?”他们的回答是“让他们自己去找,现在不需要父母操心了,歌厅、舞厅是他们最好的媒人。”由此可见,在几千年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传统习惯在几十年内就能得到如此大的改变,这不能不算是一个民族觉悟和觉醒的表现。但是不排除买卖婚姻还有一定的市场。

2. 姑舅表优婚制的新变化

解放以后甘孜州彝族又怎样认识和对待姑舅表优先婚的这一婚姻习惯的呢?据调查,从解放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时期,在甘孜彝族中除了少数接受高、中等教育的人对姑舅表优先婚的认识有所改变以外,其余绝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婚姻习惯也基本照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婚姻法的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计划生育部门大力宣传优生优育的知识等,经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彝族人民对亲姑舅表结婚的认识有所改变。最根本的原因是彝族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所以当前近亲结婚的只有极少数人了。但是由于民族习惯和民族感情等方面的原因,广义范围内即相隔四、五代以上的姑舅表互相通婚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

四、结语

凉山人民用婚姻来加深民族之间的了解,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增进民族之间的友谊,从而牢固树立谁也离不开谁,五十六个兄弟民族是一家的思想,据不完全统计,50年来,全州彝族青年不顾父母、亲人的反对,通过自由恋爱结婚的家庭已超过10万户。其中,与外族结婚的超过2万户,“高攀”与“下降”结合的8万余户。这是凉山人民走向文明进步的最好见证。

参考文献:

[1] 伍精忠. 凉山彝族风俗[M].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3.

[2] 李晓霞. 中国各民族间族际婚姻的现状分析[J].人口研究, 2004.

[3] 彭建商. 彝族婚礼[J].中国西部.1993年01期

作者简介:

贾婷(1990~),女,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晏乔(1988~),女,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左亮(1990~),男,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涂祖玲(1988~),女,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项目资助:“西华大学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成果之一,2013“西华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项目。

上一篇:古代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与衡阳存续发展的关系 下一篇:浅析河南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