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大漠的非传奇记录

时间:2022-10-25 08:49:17

烽火大漠的非传奇记录

题记:去年,沈空雷达某旅赴西北沙漠执行任务,让 “红色前哨”精神在茫茫祁连山下扎根发芽。由于保密的原因,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一直没有被人所知,如今,时间虽过,却并没有失去新闻价值,因为有一种精神永远不老,一旦植入人的大脑,将会使人永葆生机,精神振奋。随着中央军委转变作风大力推进,我们如何掀起今年马上到来的热训浪潮,大漠中的那场战争成为我们永攀的高峰。

这几天,老葛总是在梦中被惊醒,风沙急速扑面而来,迷得人眼睛都难以睁开,打得皮肤生疼,还不时夹杂着防空预警的声音……等醒来时,自己已出了一身冷汗,熟悉的环境、舒适的床被,还有身边均匀呼吸的妻子和梦中微笑的女儿。

再有两个月,新的一轮年度练兵热潮就要来临,该如何开端,老葛心中还是想着大漠时的豪情。在他心里,大漠已是今后难以超越的神话,更是部队练兵打仗的标杆。

“你应该写点东西,把大漠精神告诉大家,以后练兵,咱就按照这个来!!”老葛随手递给我一张存有几百张照片的光盘,随着这些惊心动魄的真实画面,我开始了追寻老葛梦中的真实战场。

打仗,对敌人狠一点,对家人也要“狠”一点

火车高速飞驰,由美丽滨城赴3000公里外的大漠戈壁。

在火车上,老葛脑海里总是闪现着妻子女儿的疑问:“外出学习两个月?为啥不能联系?你到底去干吗?”

老葛还是那句话:“部队的事,哪能随便多问!”

作为一名老军嫂,妻子知道怎么回事,于是含着泪说了句,小心点,安全回来。

此时,老葛心里对家人充满愧疚。

在动员大会上,老葛高亢有力地说:“对敌人狠一点,对家人也要“狠”一点!因为我们这是要去打仗!打胜仗!!”

随后的两个月,部队几乎与家人隔绝。

由于高度机密,演习整个进程,官兵们都不准使用手机,更不能告诉家人去哪里在干什么。两个月里,考验了许多家庭,也孕育出许多人间真情与大爱。

在老葛的建议下,笔者赴某高山阵地采访。

时任演习分队队长的何翔,如今又参加了另一个即将开始的演习任务。

见到笔者,他微笑着说:“咱媳妇已经怀孕了,也许等咱回去,就有娃了!”

去年,执行完任务的何翔迫不及待地在车上给已经订婚的女友打电话,不到一分钟,他就心情沉重地找到带队总指挥老葛说:“她要和我分手,两个月只联系一次,她怀疑我外面有人了。”

其实,就在同一天,老葛听到许多类似的汇报,每一次,无论他怎么笑都掩盖不住内心的苦涩,是啊,两个月几乎失去音讯,那是对家人怎样的折磨,“别怕,回去党委帮助解决。”他随即安慰他们。

于是,该旅历史上第一个以党委名义为几名干部证明纯洁的红头文件下发到几名家属恋人的手里。

“老婆,看,咱这两个月去干正事了,心里始终想着你。”

黝黑的皮肤、闪动的眼泪、笨拙的笑容,还有粗糙双手擎着党委给家属的证明,当何翔家属看到这一切时,情不自禁地扑到他怀里。“结婚!结婚!!结婚!!!”

不到一个礼拜,他们就举办了婚礼。

今年,何翔又报名参加演习,已有身孕的妻子开玩笑说道:“去吧,爱多长时间多长时间,我有孩子了,就不要你了。”

战场瞬间宝贵,根本来不及抉择生死

大漠天气恶劣,刚刚还是晴空万里,不一会就大风来袭,沙石乱飞。无论你帐篷搭得多坚固,都会有被吹起的危险。于是,每名官兵睡前都在床边准备把铁锹,迎战不时来袭的狂风。

部队驻扎第三天,沙漠就给了部队一个下马威。本以为几层沙袋压着的帐篷已经很坚固,但还是在半夜被掀翻了好几顶。

高工苑立军是参演年龄最大的兵。大校军衔,五十多岁。在官兵眼里,高工就是他们的精神领袖,永远笑眯眯的,让人心里十分舒畅。每次迎接狂风,高工都冲在最前面。

“其实,在多变的沙漠中,受威胁最严重的不是人,而是装备,今天阵地上还是一马平川,也许明天就出现许多沙坑沙眼。”高工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是有亲身体会的。

演习第7天凌晨,高工早早起来检查装备,突然发现,原本宽阔平坦的阵地缩小了许多,也出现了无数的沙眼。踩上去,脚几乎都被陷了进去。

等到高工把官兵们集合起来时,装备已经开始倾斜。

“现在是早晨6:30,两个半小时以后演习就要开始,必须立即解决。”高工号召大家。

但,阵地四处松软,连个给力的着力点也没有,如果再迟一会,装备就有翻倒的危险。

来,用木板垫在脚下,人工抬起,把轮胎也垫上几层木板。高工第一个冲上去,此时,雷达装备继续向下陷。于是几十名官兵和高工一道,不顾装备倾倒的危险,高吼着抬装备。

总指挥语音未落,装备已被抬起,木板成功垫在轮胎下,全体官兵出了一身冷汗。是啊,这么重的装备是怎么被抬起来的,如果侧翻,后果不堪设想。

而苑高工却不以为然,“假如现在敌人马上来袭,装备比人重要。既然是演习,就得真刀真枪地干。战场瞬间宝贵,根本来不及抉择生死。”

直到如今,老葛想到当时情景,眼里还忍不住淌泪。当时,老高工带领着官兵,为了确保装备安全,已把生命置之度外。这种精神,就是真实的不能再真实的战争写真。

“这不是演习,这是纯粹的战争。今后一切演练,就得有这种随时准备牺牲的不怕死的精神!”老葛为今年的训练定下了调子。

大漠深处演绎“霍去病”的传奇

“公元123年,时年只有17岁的汉朝大将霍去病率兵800,深入沙漠几百里奇袭匈奴软肋,斩敌数千,斩杀和俘虏匈奴首领多名,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而如今,我们也孤入大漠,为的就是给敌人以防不胜防……”每次李春松讲起这个故事时,大家都热血沸腾。

演习期间,导演部大胆决定,命李春松带领雷达分队几十名官兵深入大漠几百公里建立机动雷达站,重新演绎一场几千年前的传奇故事,把官兵的雄心壮志埋在大漠深处生根发芽。

仅仅几十名官兵在茫茫大漠中央,正常生活面临严峻挑战,能否建立奇功,还真是个未知数。

但不到半个月,随着一批批准确无误的空情成功上报,这个未知数永远成为根植于大漠中央的神奇数字。

由于分队神奇般地出现在沙漠中央,躲过了“敌方”的干扰,每一次都能为上级提供准确无误的情报。

“敌方”首长不得不感叹,“我说无论怎么干扰都不见效果,原来他们有大漠深处的‘霍去病’!!”

可谁知道分队刚刚到来,就遇到了大难题——扎营。

沙漠中央风沙滚动,眼看着眼前有个沙丘,第二天就不见了踪影。有时候第一天刚刚扎好的帐篷,第二天就被风沙埋了一大截,再重行驻扎。为此,官兵每天的劳动量很大,但都还是毫无怨言,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值班站岗。

没有几天,分队官兵就遇到了更大的困难,由于补给线太长,水和蔬菜短缺严重。驻扎地离最近的采购点也有一百多公里,加上沙漠路难行,来回少说也得三天,如果遇到大风沙天气,汽车根本不敢通行,容易迷路。

演习中期,为了保障油机用水,官兵们几天不洗脸刷牙,连续三天喝阵地旁飘满骆驼粪的水,几名官兵为此得了胃病。

在几名战士的日记里,笔者看到最多就是对水和蔬菜的渴望,其次就是对风沙的无奈和厌恶。

“一个月以来,每一顿饭都夹杂着风沙。有时候风沙严重,大家便一粒一粒地吃米饭。”李春松介绍。

待任务结束,导演部给官兵放假到最近城镇洗澡,面对诱人的浴池,他们没有一个人敢跳下去,因为,身体干燥得已经龟裂,跳下去就泡得钻心的疼。

但,当几名官兵谈起大漠深处的那段时光时,仍然流连忘返。那种苦刻骨铭心,有了克服苦难的精神,才能有战胜敌人的信心。

上一篇:特战班的女兵们 下一篇:努尔波力入营第3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