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大漠景,烽火边关情

时间:2022-02-17 10:38:06

边塞诗是古代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它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它描写迥异于中原的塞外风光――浩瀚的沙漠、滚滚的烽烟、翻卷的旌旗、苍茫的冷月……;它抒发别样的情感――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久戍边关的浓郁乡愁……;它壮丽多姿,气势恢宏,境界开阔。本期,让我们通过三首古诗重现千年前的塞外风光,体会艰苦的边民生活,一起回到那个烽烟漫漫的年代。

从军行

〔唐〕杨 炯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③。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④,胜作一书生。

注释:

①西京:长安。

②牙璋:古代皇帝调兵的符信。 凤阙:代指皇宫。

③龙城:匈奴名城。这里泛指敌方要塞。

④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诗意: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里能够平静。

出征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敌人的据点。

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黯然失色,大风狂卷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做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文人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的爱国热忱。从景入手,即景生情,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由衷的爱国激情。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方要塞的过程。一个“绕”字,显出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颈联用景物描写进行烘托,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渲染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声与色配合暗示鏖战方酣,表现了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无畏精神。尾联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作结,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整首诗布局精当,雄浑刚健,慷慨激昂,不愧为初唐边塞诗的上乘之作。

关山月

〔唐〕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诗意: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

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

汉高祖出兵征战匈奴被困白登山,吐蕃觊觎中原的大片河山。

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

戍边兵士望着边城的景色,思念家乡,现出愁眉苦颜。

当此皓月之夜,推想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叹息,盼望远方的亲人早日归来。

赏析:

此诗是从一个戍边的士兵角度来描写、抒感的。一轮明月从东边天山上升起,出没在茫茫的云海中间。这昭月是从几万里之外的家乡,驾着长风,经过玉门关,经过天山,到达这荒寒的边地。这一片广漠地带正是历来汉、胡的交战之地,从汉代匈奴与汉军的争战到近时唐军与吐蕃之间的战斗,都在这里进行。将士们或者战死沙场,或者老死边庭,少有人生还。这位士兵面对皎皎明月、凄凉边塞,不由得思念家乡:当此明月之夜,家中的亲人也一定在高楼上思念自己,望月兴叹。

玄宗后期,开边未已,此诗或作于这一段时期,描写了征战之士思乡的愁苦之情。开首四句如一幅辽阔的边塞图景,气象雄浑,使全诗悲壮而不哀怨。

陇西行

〔唐〕王 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诗意: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军中的烽火联系中断了。

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它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另外,诗歌的取材角度很有特色。虽然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侧面渲染边关战事的紧急与紧张,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

(李梓沐 撰稿)

上一篇:谈园林公司财务风险管理 下一篇:数学文化在数学高考题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