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体育教学之创新教育

时间:2022-10-25 08:31:04

浅析大学体育教学之创新教育

摘 要 中国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变革已深刻的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体育也不例外。创新是大学体育进步与发展的动力,是大学教育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促使大学体育创新教育必须从认识观念到实质进行根本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由重教育学习转变为学生的自动学习,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动练习;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精髓,通过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培养高尚品质、爱国情怀;以课堂内、外体育教学结合,实现多渠道终身体育锻炼。

关键词 大学体育 体育转型 创新教育

一、大学体育面临“转型”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转型时期,作为现代社会公共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教育受新环境的带动,也正经历着一次重大的“转型”。

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之日起,我国体育从国家体育竞技优先的模式“转型”为向发展社会体育、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与竞技运动职业化分轨并进的“U型”体育的转型。体育的这种转型,是从认识、观念到实质的根本变化,它赋予了大学体育教学新的目标和要求。

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注重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展示的是政治体育,侧重的是学习成绩,强调的是体质教育,建设的是形式体育、技能体育。而转型期的大学体育,则注重“人”的意义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展示的是人文体育、终身体育、人本意识,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健康意识、生命意义,建设的是素养体育、能力体育。大学体育教育只有适应这一变化,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使教学真正深入实质。

二、大学体育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

大学体育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由重教育学习转变为学生的自动学习,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动练习。

(1)由重教向重学转变。过去的大学体育教育过分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和练。事实证明,这种教育的效果是很差的。大学体育教育的创新,必须改变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独奏者的角色改为导演或促进者的角色。教师只有很好地充当导演或促进者,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换言之,教会学生学与练,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当然也是大学体育的终极目的。

(2)由被动练习向自主练习转变。以往的大学体育教育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在体育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往往以强迫的方式或说教的方式让学生被动地练,从而达不到体育教育所应达到的目的。大学体育教育行为的创新注重由学生被动地练向主动地练转变,视学生为体育活动的主体。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自主练习。

三、大学体育创新教育要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精髓

大学体育教育不仅是要增强大学生的身体,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锻炼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加大学生的品质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

大学生只有具备健康体魄,才能更好为祖国、人民服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学生具有健康体魄、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服务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创新的精髓。

充分利用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设置正、反向情景中,挖掘大学体育教育的特殊功能,利用各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和教育功能,使大学生真正体验到弘扬中华民族体育精神与体育教学的结合点,真正继承优秀的体育教学过程、内容、手段、方法和设置正、反向情景与学生个体、群体等相互作用。

在大学培养具有健康体魄的学生,使学生不断提高体能和技能,增强抵御疾病能力,提高对自然的适应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在大学体育中造就大学生具有健康体魄的同时传承发展中华体育文化,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创新的精髓是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是体育人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四、大学体育创新教育要以课堂内、外结合的教育模式

大学体育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从大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做到有张有弛,并且利用先进的光、电、声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转化单一的教学模式,确立以终生体育为指导的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

(1)课堂体育教育。日前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仍是实现大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渠道。在课堂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把体育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数材改革、体育活动实践、教学评估充分结合起来。

利用现代教育的新技术、新手段来完善体育教学平台,用多元化、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个体的需求,为学生主体展现自我,发挥自身特长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2)课外体育教育。要想实现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目标,仅靠课堂体育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进一步在课外针对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要以个体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群体的组织活动为促进手段,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提高体育素养。

在课外帮助指导大学生实现个人体育锻炼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同时,充分依靠体育教师的指导与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使两者相结合,理顺大学生各类体育社团的体制、机制并制订各项措施,确保大学生体育社团开展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的体育文化活动,全面落实高校体育改革创新的观念和措施,做到以发展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本,使体育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统一起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努力使学生做到体育学习在课内,个性发展在课外。教育创新可使课堂体育教育与课外体育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浓郁的体育氛围,使学生在充分展示自我运动才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激情。

五、结语

大学体育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大学体育创新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在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作为大学体育教师,必须要全面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这是关系到培养现代新型体育人才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南强,寇磊.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的研究-全国学生体质廿年下滑引起的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0(5).

[2]王亚芳.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创新探析[J].华章. 2011(29).

[3]蔡志强.谈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教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23(1).

上一篇:浅谈中国水彩画传统教学 下一篇:谈影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因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