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朗诵《蛇》作品分析

时间:2022-10-25 08:26:31

诗朗诵《蛇》作品分析

冯至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呵,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的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象一只绯红的花朵。

一、作品整体感知

《蛇》是冯至在上世纪20年代创作的抒情诗。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恒久主题。正如专家所论:“《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却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

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一个人一旦陷入痛苦寂寞的境地,常表现为无言的沉默。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两种事物的性质有很大的距离,然而,作为诗歌语言,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提示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体验。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静静地没有言语”,既是蛇的特点(形体修长而冰凉无言),也是当心爱的姑娘不在身时“我”而感到寂寞的写照。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因为蛇会咬人、缠人,所以“我”紧接着告诉心爱的姑娘,万一梦到它时,不要悚惧。这里用“梦”字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而“见”则似乎只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这里用的是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这一节,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写蛇像月光般轻轻走过,同时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姑娘的梦境,可以作多种

理解,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她的希望,她的理想,甚至她对“我”的感情等等。“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一方面是暗示姑娘心境、感情,另一方面也隐约地暗示“我”的意愿,“我”的企盼。这时,抒情主人公也就非常心满意足。这种写法,有诗情诗趣。把“我”的爱意,她不在身边时的寂寞的心,化成了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给人难忘的印象。

二、现代诗朗诵审美特征

从朗诵诗文本来说,抒情性和音乐性是它的基本属性。抒情性是就诗的内容来说的,音乐性是指诗的外在形式。诗歌只有从表达情感和安排组织字词的声音两方面出发,做到声情和谐、情声并茂,才能产生最佳的艺术效果。然而在多媒体时代,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传播技术越来越发达,受众需求也越来越高,朗诵诗经过舞台、影视和网络艺术的包装、排练、演出、传播,又具有表演性和视听性审美特征。

本人在舞台上进行诗朗诵正是在多媒体时代,融合音乐、舞台、灯光等多种元素,从而使得这样的一种诗朗诵的样式不仅有抒情情、音乐性、表演性,还有视听性等审美特征。笔者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抒情情。

诗歌的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朗诵诗以直接抒情居多,但也有间接抒情的情况。直接抒情就是诗人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用形象的语言直抒胸臆。如在这篇诗朗诵中,“我的寂寞是一条蛇,冰冷的没有言语”一句,我是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用虚实结合的声音、充分运用“内在语”、“情景再现”等表达技巧,来抒发感情,抒发出一种寂寞难耐之情。间接抒情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种种方式来间接抒发诗人的感情。比如“它是我忠诚的伴侣,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一句,是间接抒情,用“蛇”作为一种思念的象征,我在表达时,要换一种情境,改变一种语境,间接地表达对姑娘的思念之情。

2.音乐性

诗歌本身就具有音乐性,在阴阳上去之间,在平平仄仄里,展现音乐之美。诗的音乐性表现为外在的音乐性和内在的音乐性。外在的音乐性,“主要指诗歌语言外在的格律、音韵、节奏、押韵等形式因素所构成的韵律”,即语音层面的韵律和节奏;内在的音乐性,“主要指读者从语音形式的韵律体验中上升到对诗歌内在情感和表现对象的理解、领悟,从而获得回味无穷的旋律感”,即语义或句式所呈现出来的心灵律动和情感节奏。二者的完美结合,使诗产生抑扬顿挫、往复回旋、轻重起伏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便于人们吟诵和歌咏。比如,在表现这篇作品时,我会注重一个节奏的变化。“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表达较平实,“冰冷的没有言语”,表达时语气稍重。“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用一种真诚的圆润的声音去表达。“梦”字突出一种音律美。“千万啊莫要悚惧”,这一句,我的字音拉长,轻重交接,表现出一种节奏感。

3.视听性

朗诵是通过听觉和视觉作用于广大受众的,受众在对语音、语义、情调、背景音乐的听的感受和对场景、表情、动作、形体、姿势的看的感受中,综合接受朗诵诗的艺术内涵。因此,朗诵诗是一种综合性的视听语言艺术。另外,朗诵艺术又是表演艺术的一种,它是独具特色融合表演艺术的一种艺术样式,因而也就必然具备着表演艺术的可视性和可听性特征。在舞台上,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也为了让朗诵本身多一些视听性,我也设计了一些肢体语言,作为辅助表达,比如,伸出手臂,凝望远方,仿佛在向远处的姑娘发出信号,诉说爱意。再如,“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一句,我用手捂住心口,用真诚的眼神传达感情,以求共鸣。同时,诗朗诵融入了配乐,让诗朗诵更有意境,意味悠长。

三、个人感悟

艺术是人类进程中跳跃的浪花,艺术是人类进程中永恒的插曲。正如老师在课上说的一句话,“真正的语言会命名,要寻求其意义,这是文学的作用,意义越丰富,人越自由,幸福感越强”,朗诵艺术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如何将作品中的文字通过深刻的理解,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值得朗诵者来深思的。我深知,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于作品的把握还不够深刻,对于情感的表达还不够贴近。但是,我将不断地去关注生活,增强阅历,提升语言功力和表达技巧,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上一篇:悲喜交融 直抒胸臆 下一篇:认知视角下的翻译能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