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章立制 积极破解 推动事业单位注销登记实现常态化

时间:2022-10-25 07:55:17

建章立制 积极破解 推动事业单位注销登记实现常态化

依法做好事业单位注销登记工作,既是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的法定义务,也是保护事业单位合法权益、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现实需求,对巩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成果、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济南市针对事业单位注销登记难题积极探索,于2013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制定了事业单位注销登记办法,并结合事业单位改革进程,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初步实现了注销登记规范化、常态化。

一、问题及原因分析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事业单位被撤销、解散的,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或者注销备案。”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事业单位被撤销、解散后不及时、主动进行注销登记,已成为共性难题。如果已撤销的事业单位不进行注销登记,既不利于保护事业单位自身合法权益,也不利于保护国有资产和债权人及社会其他方的利益,甚至可能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被非法侵占,或出现“假法人”带来的社会利益损害。比如,市经信委某事业单位2004年已撤销,但一直未办理注销登记,十多年后因经济纠纷成为被告被推上法庭。事业单位注销登记难的原因,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是重视程度不统一,主动意识不强。有些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对注销登记规定不了解、不熟悉,甚至认为事业单位被撤销、解散后,事业单位法人自然就消亡了,不知道要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同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申请注销登记前,成立清算组织,完成清算工作,于30天内至少3次拟申请注销登记的公告等事项,使有些事业单位感觉注销程序繁琐,导致注销主动性不强。

二是人员划转有难度,工作进展受影响。事业单位撤销必然会涉及工作人员分流划转。因事业单位人员分流途径一般限制在本行业、本系统的同类单位,具有较大局限性,人员划转工作有难度,一定程度上影响注销登记工作进度。

三是配套制度不完善,监管体制不健全。从全国范围看,事业单位注销登记工作目前仍在摸索中,1998年颁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2014年修订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对事业单位注销、清算等相关程序和内容等问题,没有明确具体的表述,给注销登记工作实践带来困惑。

四是债权债务未完成,注销工作难结束。事业单位是以其全部资产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主体,而法律法规中并未有事业单位破产制度的相关规定。有的事业单位因资不抵债、债务不清等原因导致清算工作难以完成,注销登记工作也就无法推进。

五是处罚措施缺乏威慑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不按照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申请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的”,“登记管理机关根据情况分别给予书面警告并通报其举办单位、暂扣《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并责令限期改正、撤销登记并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的处罚”。上述处罚措施对事业单位未形成足够威慑力度,其及时注销登记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不高。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为保护事业单位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济南市从建章立制、推动落实、强化合力三个方面入手,扎实推动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工作。

(一)专门制定《办法》,实现有据可依。为有效破解注销登记难题,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基础上,济南市编办积极探索,大胆突破,按照《行政许可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法律法规规章有关规定,于2013年9月会同市财政局、质监局联合印发《济南市事业单位注销登记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重点规定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具体规定事业单位清算和注销的启动时间、程序、内容和时限,形成一套相对规范完整的流程。事业单位自其被撤销、解散文件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成立清算组织,清算期限不得超出180日,清算程序包括成立清算组织、制定清算方案、通知债权人并公告、开展审计评估工作、清查资产和负债、处理未了结业务和债权债务、拟定清算报告七个环节;事业单位自市财政部门批复清算报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登记管理机关经核准后,收缴其法人证书的正、副本及单位印章,并注销登记公告;事业单位自注销之日起30日内,到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组织机构代码注销登记手续。二是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市财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单位)负责对事业单位清算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登记管理机关具体负责注销登记工作,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组织机构代码注销工作。三是对未按《办法》注销的事业单位,明确规定相关处罚措施。规定未按《办法》进行清算的,市机构编制部门暂停受理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机构编制事项,给予事业单位书面警告并通报其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撤销登记并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市财政部门停止拨付财政性资金并责令限期改正;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其予以警告并责令其限期改正等。《办法》的出台,为全市注销登记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导与制度保障。

(二)强化四项措施,推进注销登记。为使《办法》落地生效,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培训指导。自《办法》出台以来,市编办牵头,联合市财政局、质监局每年平均举办两次事业单位注销登记工作法人培训班,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权责关系,督促相关单位积极主动地开展事业单位注销登记工作;编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文件汇编及服务指南》600多册,发放到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手中,方便其顺利开展注销登记工作。二是主动上门服务。提前介入已撤销事业单位,现场指导注销登记相关材料准备工作。如,农业部门所属4家事业单位合并撤销,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主动上门,指导其在报刊上3次拟申请注销登记公告,成立清算组织,目前4家单位均已进入注销登记程序。三是创新监管方式。自2014年开始实施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以来,《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效期由1年改为5年,这对已撤销未注销的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有所削弱。为解决此问题,结合实际,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将2015年前已撤销未注销的事业单位的法人证书有效期减为1年,并只能用于注销、清算及人员保险缴纳等事项,从而督促事业单位尽快完成注销登记工作。四是定期进行排查。根据机构编制文件定期梳理已撤销的事业单位,对在规定时限内没有注销登记的,督促其及时办理。

上一篇:改革创新勇为先 综合执法显成效 下一篇:山上挥动红纱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