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七大怪异小行星等

时间:2022-10-25 07:49:46

太阳系七大怪异小行星等

尽管在过去两个多世纪的观测中,人类观测到的小行星数不胜数,但是其中最著名、最怪异的七颗小行星却不得不提,它们分别是:最大最重的小行星谷神星、呈狗骨头形状的艳后星、最大的特洛伊星赫克托星、恐龙灭绝的杀手巴普提斯蒂娜星、地球生命的可能传送者西弥斯星、无法预测的扭曲状天体托搭提斯星和传说中将可能导致世界末日的太空岩石阿波菲斯星。

1. 谷神星:最大最重小行星

谷神星被发现于1801年,是最早发现的小行星,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小行星(这也可以用来解释它为什么会最早被发现)。谷神星的质量占整个小行星带的1/3。这颗小行星是如此之重,以至于它也是唯一一颗用重力将自己拉成球体的小行星。由于谷神星很圆,因此它也被认为是一颗矮行星。“曙光”号在完成对灶神星的探测任务后,将继续飞往谷神星,预计将于2015年抵达那里。抵达谷神星后,“曙光”号将搜集科学家关心的数据,如谷神星的化学成分等。谷神星还可能是一颗最潮湿的小行星,其内核可能以冰的形态存储有大量的水资源。还有一种可能是,在其表面之下有一个液态层。

2. 艳后星:呈狗骨头形状

艳后星即克丽欧佩特拉(著名的埃及艳后)星。不管你相信与否,许多小行星都拥有卫星,有的甚至有两颗卫星。艳后星也拥有两颗卫星,它们分别是阿历克斯太阳神星和克利奥月神星。最奇特之处在于,这颗金属小行星还拥有逼真的狗骨头形状。艳后星的长、高、宽分别为217千米、94千米、81千米。它的两颗卫星直径分别为5公里(阿历克斯太阳神星)和3千米(克利奥月神星)。

3. 赫克托星:最大的特洛伊星

与艳后星一样,赫克托星的长度很长,长、宽分别约为370千米和200千米。赫克托星也有卫星。不过,与艳后星不同的是,赫克托星并不是在主小行星带中,这颗暗红色的天体与木星共用一条轨道,属于特洛伊星,而且是特洛伊族中最大的一颗。特洛伊族位于L4和L5拉格朗日点之间。它们的名字来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特洛伊战争。

4. 巴普提斯蒂娜星:恐龙灭绝的杀手

巴普提斯蒂娜星的著名之处在于,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杀手。巴普提斯蒂娜星是小行星带中最年轻的小行星家族成员之一。小行星家族是指共享轨道特点的一群小行星,它们以最突出的成员命名。根据计算机模型,巴普提斯蒂娜星和它的家族成员产生于大约1.6亿年前,是由一个直径约为60千米的天体与一个直径约为170千米的天体相碰撞产生。这次碰撞形成了数百个较大天体碎片,其中许多都闯入了地球的怀抱。在大约6 500万年前,其中一颗或多颗碎片撞向地球,造成了恐龙的灭绝。这次撞击形成了奇克苏卢布陨石坑,如今陨石坑被埋于尤卡坦半岛和墨西哥湾之下。巴普提斯蒂娜的家族成员同样没有放过月球。大约在1.09亿年前,巴普提斯蒂娜家族的一个成员撞向月球,在月球上形成了著名的第谷环形山。

5. 西弥斯星:地球生命的可能传送者

西弥斯星是一颗较大的主带小行星,它是迄今发现的第一颗,也是唯一一颗表面有冰的小行星。2009年,红外线观测数据证实了该小行星表面冰体中含碳或有机分子。这些特点使得这颗有冰的小行星与主带彗星一样,可能是将水或碳等生命必要物质于40亿年前送到年轻、酷热、干旱的地球上的传送者之一。

6. 托搭提斯星:无法预测的扭曲状天体

托搭提斯星是最畸形的太空岩石之一。它不是一颗以轴为核心形成的普通模样天体,它呈现出一种混乱的扭曲状。这种形状的形成,一部分原因在于托搭提斯是由两个几乎不可能互相连在一起的部分组成,另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地球和木星引力的影响。托搭提斯星的飞行路径会掠过地球。但是,由于它的轨道是无规则的,因此它的确切路径以及与地球究竟有多靠近,数百年来,仍然无人能够预测。

7. 阿波菲斯星:传说中将导致世界末日的太空岩石

阿波菲斯星曾经与地球近距离擦肩而过。2004年,它与地球的距离仅约为161万千米(约为地球与月亮距离的4倍)。有许多太空岩石曾经与地球近距离擦肩而过,但阿波菲斯星是引起天文学家最警觉和公众最关注的一颗太空岩石。阿波菲斯星被发现于2004年,以埃及神话中著名的灾难和破坏之神命名。阿波菲斯星有可能将于2029年再次向地球飞来。科学家曾经计算过,它未来与地球相撞的可能性高达1/40。不过,后来的测量数据将这种可能性几乎降至零。2004年12月,阿波菲斯星得到的杜林危险指数为4分。杜林危险指数是指一套用作衡量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的10分制指标,10分代表天体明确会撞向地球并导致世界末日。尽管阿波菲斯星2029年撞向地球的可能性已几乎降为零,但它与地球表面的距离将可能会缩小到大约30万千米。

解开木卫二“变脸”之谜

木星的卫星木卫二的海洋被估计位于大约100千米厚的冰层之下,然而最新的科学研究显示,即便如此,被这个海洋溶解的物质仍可以传输到木卫二的表面。天文学家长久以来一直对木卫二的两副面孔感到困惑:它永远面朝木星的前导半球是微黄色的,而它的后随半球则纵横交错着赤色的斑块和条纹。

伽利略号探测器曾于1995年至2003年环绕木卫二飞行,但是伽利略号上的传感器以相对宽泛的波长带对木卫二进行探测,因此研究者不能利用它的探测数据来确认具体是什么化学物质给木卫二的表面渲染上了颜色。

现在,通过利用波长为伽利略号1/40的地基天文望远镜进行探测,研究者已经辨认出木卫二后随半球的颜色来源于硫酸镁。科学家解释道,一整套非常复杂的过程致使硫酸镁仅染红了木卫二的一个半球。各种被溶解的元素――包括在木卫二大气中微量存在的钠和钾,以及在木卫二大气中并不存在的镁――是通过间歇泉或者冰的裂缝从木卫二的海洋传输到这颗卫星的表面的。

木卫一的火山喷发出来的硫磺被木星的磁场电离后,以每小时30万千米的速度轰击木卫二的表面(硫磺主要轰击木卫二后随半球的原因是木星以及它的磁场的旋转速度大于木卫二环绕木星的速度)。一旦这些元素被综合在一起,以硫酸镁为结果的化学反应便呼之欲出了。

这一最新发现令人振奋是因为它预示着一种可能:在木卫二表面聚积的物质可能会渗入到冰层下的海洋中,而如果海洋中存在着微生物的话,含硫化合物就会成为它们的养料。

上一篇:贫血就需要“补血”吗? 下一篇:高科技“纹身片”可预测人体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