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探索

时间:2022-10-25 06:05:55

《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根据《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特点,考虑现存实验教学方法的诸多弊端,对《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与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食品理化检验;卫生检验与检疫;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68-02

《食品理化检验》是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掌握食品理化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国家标准方法对食品中主要成分、有害物质及食品添加剂等进行分析与鉴定[1]。该课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所以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教学存在诸多弊端,例如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教学方法未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因而,积极探索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实验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设计思路

“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是将项目化教学方法和课题式教学法相结合,用微型课题代替每个项目划分的若干任务,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方法是一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新的教学方法,它是将课程设计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再划分成若干个任务,按难易程度递增的方式,层层加深,逐个完成[2]。而课题式教学法属于建构性的教学,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是Marx和R.W.等在1997年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出相应的课题,每个课题围绕着启发性的问题而展开,学习者通过合作、讨论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直至解决问题[3]。“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结合了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如教学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以具体食品检验项目为导向,从查文献开始,进而设计微型课题实验方案,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按照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最终得出课题结论,完成实验教学。

基于“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的思路,《食品理化检验》课程组首先针对食品检验工作内容做大量研究,构建以实际食品检验内容为主的实验项目;参考我国目前存在的食品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微型课题;以微型课题的形式组织教学过程,实现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1.《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内容的重构。根据食品检验实际工作内容确定典型项目,组织课程内容,建立实验内容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实验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共分为4个实验项目,分别为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食品中添加剂的检测、保健食品功效的检验、食品营养成分的检验等。每个实验项目都以微型课题为载体,构成一个完整的食品检验项目。在微型课题的选择上,可参考食品的焦点问题。如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大家比较关注蔬菜中农药残留量,故“市售蔬菜中农药残留量的检测”就是一个不错的微型课题。所以,微型课题应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2.《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教学方式设计。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采用集中讲解、分组讨论、集中评论、独立操作、集中汇报等课堂形式,将2011级卫生检验专业全班42名学生分成7组,每组6人,每小组负责1个微型课题,各小组围绕自己的课题齐心协力完成实验内容。第一步,教师集中讲解。例如“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检验项目,教师应集中讲解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操作方法、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的国家标准方法、实验室具备的检测条件和可供选择的微型课题。如:市售蔬菜中农药残留、蒙古黄芪中农药残留、种植土壤中农药残留等。第二步,分组讨论。每组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一个微型课题,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课题并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第三步,集中评论。教师根据每组提交的实验方案进行评论,给出建设性建议,并组织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讨论,最终确定实验方案。最后,教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第四步,独立操作。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教师同步观察并记录实验情况,必要时提出指导意见,但尽量不干预学生操作。第五步,集中汇报总结。每组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给出课题结论。教师根据实验情况记录对每组表现进行点评并提出建议。

3.《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考核设计。突破传统实验教学的总结性评价,采用类似于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课程考核应按照项目分别考核,课程考核成绩则是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每个项目成绩分别由实验方案设计、讨论成果和实验成果三部分成绩组成。由于在课题完成过程中,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关键步骤,并且可从中判断学生获取知识、主动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故实验方案设计所占权重相对较大。考核可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报告、平常表现等方面进行,采用实验操作和问答等形式。由于课程内容分组完成,应考虑个人在课题中的作用。课程整体成绩计算如表1所示。

二、《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实施

由于“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对学生知识储备、实验技能等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所以选择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大四第一学期开设的《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向学生介绍“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内容和目的,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并向学生介绍教学计划及考核方式。在讲解实验项目相关理论课内容的同时讲解实验课程内容,提前向学生布置各实验项目内容及其微型课题。学生分组并选择课题,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讨论、提出实验方案设计。教师批阅每组实验方案设计后,利用理论课时间反馈修改建议,组织学生讨论并确定实验方案。第二阶段,每组按照确定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果。实验期间,教师和实验教辅人员应全程陪同,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实验操作。同时,记录每组同学实验情况及表现。第三阶段,实施总结。针对实验项目完成情况、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新教学方法适应情况等,课程组成员展开讨论、总结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总结

对学生而言,该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理论课知识、培养从查阅文献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建立基本的科学研究思维。同时,学生在完成课题过程中锻炼了与人沟通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对教师而言,“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把握学科研究最新发展方向和动态,提供持续科学研究的动力[4]。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课程组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筛选和设计课题,指导学生开展和完成课题,完成一个教学任务需较多课时,远超过现有教学大纲设计的课时,需占用理论课少部分课时及学生课余时间。另外,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参与程度和阅读文献获取知识能力都会影响实施效果。所以,课题组将“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的实施安排在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大四上半学期,但还是受到考研找工作的影响,学生参与投入的程度有限,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对传统实验课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为学生创造了积极主动思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完成每个微型课题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黎源倩,孙长灏,叶蔚云,等.食品理化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

[2]崔雪峰.《多媒体实用技术》项目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时代教育,2014,(16):57.

[3]杨军.研究性学习与当代学习理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0(3):39-441.

[4]钟玲,臧志和等.课题式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与理性思考[J].药学教育,2011,27(2):35-38,47.

上一篇:康熙与路易十四的交会 下一篇: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报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