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疑问语气词与现代汉语疑问语气词的对比研究

时间:2022-08-11 11:12:56

《孟子》中疑问语气词与现代汉语疑问语气词的对比研究

引言

语气词表示说话者或叙述者的语气,情态。根据语气词在剧中出现的位置,可分为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尾语气词。近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语气词基本只在句尾出现,所以可从他们在同一位置这一基点来研究他们的不同点。像《孟子》这样的古文语气词的研究却十分的多,究其原因,是其语言十分口语化,语气词相对丰富,散文气势又十分磅礴,所以对我们判定和分析语气词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对《孟子》中疑问语气词跟现代汉语疑问语气词的对比来了解汉语语气词的发展演变。

《孟子》语气词与现代汉语语气词的研究现状

《孟子》是先秦典籍中诸子散文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它成书于战国中期,是以孟子与其弟子公孙丑、万章等提问对答的形式来行文的,带有一定的口语色彩,能够反映战国中期的语言面貌。其研究的语法方向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数词和单位词,代词,副词,借词和连词,语气词和叹词,其中语气词分为句尾语气词和句首、句中语气词。

古代语气词按表达的语气分陈述、疑问、祈使、感叹、提顿、委婉等,其中,“提顿”用于句中,主要是主语之后,作用是提顿,即提示和停顿,是使语气舒缓,如“也”。“委婉”用于揣度句中,有推测商量的意思同时也用于反问句中,表示一种委婉的反问,如“其”。但句首、句中语气词,现代汉语已经没有了,现代汉语只有句末语气词,本文从疑问语气方向进行对比分析。

表示疑问语气的语气词,《孟子》中“也,乎,哉(反问)”与现代汉语中“吗、呢、吧、啊,呀”的对比。

1,“也”

“也”在《孟子》中出现过1036次,其中有87次用于疑问语句的末尾,不少语法学家(如杨树达,吕叔湘、裴学海等)认为这种用在疑问句末尾的语气词“也”表示了疑问语气。其实,《孟子》中有些句子中的疑问语气并非语气词“也”所表示的,而是句中的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表示的。

“何以谓之狂也?”(《尽心下》)

此例句中的“也”可以转换成“呢”,从他们的转化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也”在本句中是依靠“何以”这一疑问代词来表达疑问语气的,而用“呢”可以将“何以”去掉而直接表示疑问语气。当然,《孟子》中87例“也”语气词的例子中,也有句子本身不带疑问词,直接用“也”表达疑问语气的例子,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告子上》)

在此例句中,可以直接替换成“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句子的语气当然可以通过句子的语调来表示,可见“也”在担当疑问词的时候需要疑问代词或语调的配合,其在句尾的疑问语气不如“呢”强烈。

2“乎”

在《孟子》的句尾出现了166次,其主要作用是表示疑问语气。它可以分别用于是非句,正反句,反问句,选择疑问句末尾。

3“乎”在是非句中,

“乎”在是非句中出现了50次,在这类问句中,“乎”表示疑问的语气最明显,若去掉“乎”就没有疑问语气了,句子也就成了一般的陈述句、描写句或判断句了。

“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公孙丑下》)

此句中的“乎”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同样疑问语气颇重的“吗”转换。但在语气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细微的差别,古人将“乎”读成阴平时其表疑问就有一种正式略带强硬的语气,而现代汉语的“吗”读阳平时多了一种含蓄,柔缓的语气。

3.1“乎”用在选择疑问句末尾时,多数时候可译为“呢”。

“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告子上》)

此例句可用“呢”代替“乎”翻译出来。这种句式中的“乎”,疑问语气比反问句中的“乎”还弱。去掉“乎”,句子仍带有选择问句的语气。因此,从这可以看出如果用“呢”来替换,那么本句的语气会增强,比原本不用任何语气词的时候要强,附带着有委婉询问的语气。

3.2同时,“乎”也有表示测度语气的时候,这种用法是从表示疑问语气的用法中引申发展出来的。

“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公孙丑下》)

此例句中的“乎”可以用现代汉语语气词“吧”来替换,都可以表示一种“大概,可能”的推测语气。但我们可以从语调的角度来看,“吧”有些微的肯定和确定的语气,“乎”在比较中略带委婉。

4“哉”

“哉”在《孟子》中出现了102次。

4.1“哉”可用于其他反问句和特指问句中,仍然表示感叹语气,不少语法著作和词典都以为“哉”表示的是疑问和反问语气,但我认为,在有些句子中语气词“哉”仍然表示感叹的语气,句子的疑问和反问语气是由剧中的疑问词语表示的,如果去掉原句中的疑问词语,这些句子就只有感叹语气而无疑问、反问语气了。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梁惠王下》)

此例句中的“哉”在去掉疑问词“焉”后,可以和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吗”转换,但可以明显的看出“吗”的疑问语气十分重,就算去掉“焉”之后整个句子都有疑问的语气,“吧”在此句中可以理解成陈述一个事物,少了感叹,多了推测之意,“呢”却表达了一种委婉的意味。

4.2“哉”在疑问句中多数与疑问词连用,但其中也有两例“哉”是用于没有疑问词语的疑问句末位,

“予岂若是大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公孙丑下》)

第一句有疑问句“岂”,第二句的语气是从第一句的语气一直贯串下来的,所以句子的反诘语气是上下文意义表达出来的。我们可以用相同情况的“呀”和“呢”来与“哉”比较,因为“呀”和“呢”在疑问语气词中语气算比较弱的,它们往往也只能与疑问词搭配来表达疑问语气,将“呀”带入其中,本句会显出略带惊讶的语气,不如“哉”的平缓,将“呢”带入,疑问语气明显增强。

结论

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定的语气,但是从古到今凭借语气词来传达语气则是汉语特殊的语言现象,所以我们更应该过关注我们的古今语气词的发展变化,使语气词的研究脱离缓慢的状态。

以上我以《孟子》这一先秦典籍中诸子散文的代表性著作为语用材料,分类为对比方法来对《孟子》中句尾语气词与现代汉语句尾语气词进行对比,还分析了语气词中的连用语气词这一特殊用法。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相比较,最显著的差别就是语气词全部更换掉了。上古的语气词几乎全都没有留存下来,“也”,“矣”,“乎”,“哉”,“欤”,“耶”之类,连痕迹都没有了。代替他们的是不同的来自各个方面的新语气词,比如“的”,“了”,“呢”等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古今语气词的对比分析来了解现代汉语语气词的变迁轨迹,同时也可以提起人们对语言语气系统的研究兴趣。

在做这样的对比分析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今人们在表达事物上思维的一种转变,在做古文翻译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会感觉到一种言内意外的窘困感,古人抒发的情绪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就少了一种流畅感,甚至有时候会表达出一种很奇怪的意思,与原文的意思大相近庭,特别是语气词的翻译,所以,将古今语气词用来对比分析,能让我们在翻译古文的时候选用最恰当的语气词来表达正确的意思。(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崔立斌《孟子》词类研究,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266-280

[2] 杨伯峻《古代汉语虚词》,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2000

[3] 白玉林,迟铎《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中华书局,2005

[4] 杨《孟子》疑问句/感叹句句尾语气词研究,《文学与艺术》第二卷第四期

上一篇:《精神卫生法》与我国精神病强制医疗体系 下一篇:英语高考改革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