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研究

时间:2022-10-25 04:29:41

吉林省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研究

摘要: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文化旅旅游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打造具有吉林省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品牌,必能加快吉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吉林省经济发展效益和整体竞争力。

关键字:吉林省;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一、引言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的体现,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升到新阶段的必然产物。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门新兴产业。近年来国内许多地区都将文化创意产业融入旅游产业,成功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潮中,如何挖掘民族文化优势,打造具有吉林省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品牌,加快吉林省旅游产业提升转型,全面提高吉林省经济发展效益和整体竞争力,值得我们研究。

二、吉林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优势

(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吉林省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除汉族外,还有满、蒙、朝、回、锡伯等35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这里。巍峨的长白山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滚滚的鸭绿江、图们江是朝鲜族文化的摇篮,茫茫的大草原孕育了精骑善射的蒙古族。它们构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景观,其民族风情是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

(二)日益增加的文化旅游需求

随着夏季全国各地相继进入高温“烧烤模式”,避暑旅游产品销量明显上升。吉林省以其夏季凉爽舒适、自然生态良好吸引着全国众多游客。同时,吉林省在十几年间一直致力打造冰雪旅游品牌,目前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从近年旅游业发展趋势来看,相比单纯的风景观光和生态旅游,富含文化特色的观光、度假、商务等形式的文化旅游成为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选择。文化旅游能为旅游者提供大量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使游客接受艺术熏陶、提高文化修养,从中得到某些感悟与升华。旅游者怀着文化审美、文化鉴赏的心理进行旅游活动,渴望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得到文化性的收获,从而获得一次更有意义的旅游经历。

(三)政府强力主导

近年来,吉林省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战略,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和建设。2006年,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在财政、税收、融资、土地等方面为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2011年,吉林省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将以突出“吉林制造”地标性旅游商品为主线,重点开发“七大系列”旅游商品,其中包括积极扶持以朝鲜族、满族、蒙古族民俗文化历史渊源的民族特色旅游产品。2013年吉林省在旅游商品博览会新闻会上,再次提及积极支持吉林省民族文化旅游发展。

三、吉林省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开发模式

(一)准确定位吉林省民族文化旅游

旅游产品的开发导向基本上需经历两个阶段:资源导向阶段和市场导向阶段。目前,吉林省的旅游产品开发基本属于资源导向型,即有什么资源便开发什么资源,产品单一,缺乏创意,吸引力较小。且东北三省旅游资源相似,尤其是冬季旅游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如温泉、冰雕、雪雕等冰雪景观在三省多有重叠。如不能准确判断吉林省自身旅游资源存在的优劣势,打造唯我独有、唯我是优的旅游产品,吉林省在未来极有可能退化为黑龙江与辽宁的旅游中转地。

在上述背景下,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将是吉林省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树立独特旅游形象的重要途径。产业开发的顺利实现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只有政府积极营造产业的软硬件环境,保护、创新文化,逐步加大民族文化创意旅游在吉林省旅游业中的投入比重,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

(二)有针对性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有针对性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从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的需求出发,确立长春、吉林、长白山、延吉、集安、四平、松原为重要的旅游节点,重点展现延边朝鲜族歌舞之乡,叶赫、伊通满族风情,集安高句丽古迹,查干湖蒙古文化传承地等。第二,对主要节点进行优化培育。在保护原有民族文化资源的前提下,通过政府财政投入、招商引资等方式,对景区的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开发。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进行规划和指导,出台相关规划和保护政策,实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规范化发展。

(三)产品开发策略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开发意在与自然旅游产品形成互补,即根据旅游者的精神需求,将创意融入无形化的民族文化资源,转为易于旅游者直接体验、感受的有形产品。因此,可以从举办民族文化旅游创意活动和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创意景点入手,利用创意和现代手段进行包装。通过设计场景、制造环境,形成文化体验氛围,实现旅游主体与客体的互动。

(四)品牌营销策略

产品开发之后,如何成功销售将是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国内外各文化旅游创意产品营销的成功经验,结合吉林省特有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吉林省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的营销。

1.影视媒体宣传

随着《一米阳光》、《似水年华》、《冬季恋歌》等影视剧的热播,拍摄地丽江、乌镇、南怡岛知名度大增,迅速成为热门旅游胜地,且几年来游人数量逐年增长。可见媒体影视宣传包装对一地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吉林省也曾作为中央台播出的电视剧《插树岭》、《圣水湖畔》的拍摄地,然而并未对吉林省的旅游经济产生过多的带动作用。除了影视剧本身的吸引度,缺乏优秀的营销策划也是一重要因素。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等成功经验,捕捉旅游产业与影视文化相结合的市场契机,根据影视的情节开发、包装旅游景点,建立与影视剧匹配的文化园,使之既具有当地传统的民族文化特色,又重现影视剧中情节,让游客真实体验剧情,从而通过影视剧、媒体及民族文化的融合产生巨大的营销推广作用。

2.创意节目表演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的推广可以尝试开发观赏型与参与型结合的创意节目,通过挖掘民俗文化,用艺术表现形式和科技创新手段对文化进行提升和包装,从而使这种文化旅游产品全面深刻地体现当地特色文化,使之成为旅游地文化的载体。《印象·刘三姐》、《印象·大红袍》系列、杭州《宋城千古情》及凤凰县“天下凤凰”等品牌都是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品牌营销成功实施的先例。吉林省也应积极开发民族文化,树立民族文化品牌,吸引高层次的旅游管理和开发经营人才,从而打造一流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品。

四、结论与建议

积极培育产业集群。集群发展模式可以实现规模效应、品牌效应等优势。首先,吉林省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时可以从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入手,积极开发培育产业集群,塑造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活动旅游形象品牌。其次,大力宣传推介产业集群。建立以长春、吉林为中心,以延吉、长白山、四平、松原、集安等民族文化富集地为重点的民俗歌舞表演地,每天进行演出。

注重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继承性。吉林省民族文化有着悠久历史,旅游开发必定会破坏部分原有的文化生态。我们在挖掘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要充分把握原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尊重文化传承中的文化形态,尽量真实反映已有文化并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文化,使民族文化不失历史继承性。

避免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低俗化。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走向产业化也将带来其负面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文化产品在批量生产和商业运作过程中必将追求市场效益,一味地追求利润、低成本生产可能会降低民族文化的内在价值,使产品出现低俗化、媚俗化现象。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3]保继刚,楚义方.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蒋三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5]吕学武.文化创意产业前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6]王菲.文化旅游创意开发初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05).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上一篇:基于成本效率的区域竞争力测度及其验证 下一篇:河南速冻食品如何大步走上国外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