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

时间:2022-10-25 04:24:07

强化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

一、问题的原因:指导—写作的规范缺失

笔者认为,当下本科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并非制度的本质性问题,而在于制度实施过程中具体环节的偏离。观以当前本科毕业论文的运作过程,除去评价机制等一些因素暂且不论,教师指导角色的缺位和学生主体角色的不足,可能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

(一)教师指导角色的缺位

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运作形式显然应当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其最主要的区别即在于指导教师的角色。在研究生阶段,一般都经过了严格的学术训练,掌握了基本的学术研究和写作的技巧,因此论文作者一般在论文选题、写作过程中都处于主导地位,而指导教师则相应地成为论文的把关者。而在本科生阶段,由于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经过学术训练,甚至是没有经过基本的论文写作规范训练,因此,要求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指导教师来说,就不仅是简单的把关主体,而事实上是论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主导者。如果说一篇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质量与论文作者紧密相关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一篇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实与指导教师的指导度更为密切。“学生是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主体,而教师则应成为主导,特别是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的现今,论文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显重要。”[4]然而,一方面本科毕业论文中的实际现状要求指导教师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却出现指导教师角色缺失的现象。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实行的导师负责制,本科毕业论文阶段的指导教师仅为临时性的论文指导教师,相比来说,重要性要小得多,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下降似乎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本科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每位教师所要指导的学生数量也不断攀升,特别是有些教师还承担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任务就更加繁重。同时,教师所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实际上也十分繁重,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也就成为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再加上,很多高校形式上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但实际上缺乏相关的政策投入,教师的指导工作缺乏应有的激励,这也是导致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整个论文周期中与指导教师见面的频率多为两次左右,甚至有部分学生除答辩外从未与指导教师有过直面联系。指导教师与学生联系的常规渠道则是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一些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主动性差,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直观地反映了一些教师指导角色的缺失。因此,如何强化教师在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角色地位,激励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投入度,优化教师的指导形式,提升指导效果,实为当下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改进与优化的基本考量点。

(二)学生主体角色的不足

当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堪忧,一方面与指导教师的角色缺失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生主体性严重不足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在调查中,当被问及是否经常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时,只有1/4的学生表示偶尔会主动联系,甚至有不少学生表示从未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过。而对于论文进度的把握,有一半的学生表示是在指导教师一再督促下完成,有的甚至直至论文答辩之前才拿出初稿。这实际上反映了不少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动力不足,态度不端正,主体意识严重缺乏。当然学生主体角色的不足,一方面与诸如动力、态度等主观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一些客观因素有着直接的关联。对于绝大多数的本科毕业生来说,毕业论文写作之际也往往是面临四年最大考验的时候。有的学生专心于考研深造,有的学生致力于各种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更多的学生奔走于各种招聘会,还有的学生则已经进入实习和准工作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学生的关注重心已经从学校迁移至社会,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不可否认地趋于直线下降,因此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漠视难以避免。再加上,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率往往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生源状况,因此,学校实际上也默许了学生的这种心理动机,就业的位阶实际上远高于毕业论文的份量。另一方面,毕业之际升学、就业等各种压力接踵而来,使得学生不再可能安心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十分有限。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其过往的课程作业质量要比毕业论文质量高得多,这说明非能力水平问题,而是环境所造成的动力、心态和投入度出现了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本科毕业论文实施环节的技术性改进,部分化解毕业环境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外部干扰,激励学生的写作动力,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是当前优化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另一着力点。

二、问题的应对:指导—写作的规范化改进

问题的出现虽并不一定证明制度之合理性的丧失,但至少证明制度优化之必要性。既然本科毕业论文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那么如何开拓制度的正向功能,而消减制度的负面效应,无疑是当下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优化的基本出发点。这种出发点,实际上就在于通过制度的规范化运行和具体实施环节的技术性改进,有效地激励和提升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良性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机制。

(一)教师指导角色和学生主体角色的规范化与优化

第一,教师指导角色的功能发挥。基于指导教师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导向性作用,直接关系着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一方面学校应当加大对教师参与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应当明确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指导教师来说,其指导角色不仅仅体现在对最终论文成稿的修改上,实际上在论文选题、开题、写作、答辩中都应当发挥指导性作用。指导教师应当在指导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学术写作和应用创新能力。但这绝不意味着指导教师主导论文全过程,对于指导教师来说,引导而不替代、指导而不包办、监督而不干预才是理想的角色定位。第二,学生主体的发挥。教师的指导、甚或主导角色,并不能消解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实践中,有些教师“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是要求学生围着自己转,按照他的思路去研究、构思。这种指导方法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中心主义思想在实践教学中的延续,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创造热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更不敢独自涉猎新的研究领域。”[5]因此,无论在论文选题、开题、写作以及与指导教师互动中,必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角色定位,强调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自主地完成毕业论文的重要性。第三,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机制。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足,也是造成论文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对指导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频率、互动节点有一定的规范化要求。无论在论文选题阶段、开题阶段和写作阶段,都应当强调两者间应有的互动,以确保质量的常态化监控。对于互动形式来说,可以通过面授、QQ和邮件等多种形式,可以是一对一的、一对多的,可以是常态化的,或随机式的,但必须要强调这种指导—写作互动机制的真实存在与应有功能的发挥。

(二)论文流程的规范化与优化

第一,时间选择与进度安排的规范化与优化。对于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来说,以四年制为例,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中或末开始,集中于第八学期完成。然而,这一阶段对于本科生来说,也是面临升学、就业压力最大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使得学生难以专心于论文写作。因此,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与进度安排可适度提前。如安排在第六学期末,以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论文初步工作,奠定论文写作基础。同时还可以利用六、七学期间的暑假时间。第二,论文选题的规范化。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始环节,直接关系到论文写作的质量。目前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指导教师提供,学生选择式;二是学生自拟,指导教师把关式。前者的问题在于学生自主性空间较小,学生写作中往往难以把握;后者困境则在于易导致论文选题质量不高。所以构建指导教师与学生互动协商式的选题模式,意义凸显无疑。这种互动协商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将教师对论文选题的把握度与学生的专长与兴趣结合起来,既能保证选题的质量,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可以结合学生考研方向、毕业实习以及求职去向确定论文选题,增强论文选题与社会现实及学生职业发展的关联性,从而提升学生对论文研究内容的兴趣和热情。”[4]第三,论文开题的规范化。目前本科论文写作中普遍重论文选题与写作,轻论文开题,而事实上在论文选题确定后,论文开题直接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效果,对于文科类专业尤其如此。因此,应充分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开题工作,对开题要有严格的质量评价标准,对开题中的论文写作意义、总体思路、提纲架构、文献综述要有明确的指标要求。第四,论文写作的规范化。目前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有诸多不良倾向,有的学生自说自话,无引证、无注释、无参考文献;有的学生大段引用他人成果,缺少独立观点和视角;有的学生存在抄袭现象,等等。因此,应当加强学生在写作规范与学术规范方面的要求和教育,可以考虑增加专门的毕业论文写作的讲座课程,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规范。第五,论文答辩的规范化。目前不少高校通行的做法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答辩。当然,答辩是综合考察一个学生论文写作过程情况、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有效的形式,这对于硕、博士研究生尤为适用。但在当前本科毕业论文情境下,需要答辩的学生数量多,答辩工作较为繁重,且不少学生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这就使得“走过场”的形式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实际上,答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但并不必然僵硬化的照搬,应当从提升教育效果、服务学生的视角重新审视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改革、完善其运行机制与模式,切实提升答辩的效果。对于本科毕业论文评价来说,完全可以采用两个阶段。即首先采用匿名初审制,将论文提交数位不同教师进行评阅,给出成绩评定;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对评价为优秀的进行答辩,同时对初评成绩有异议的论文也可以要求答辩。这样,既可以使评价更为客观、公正,也避免客观情境造成的形式化困境。第六,论文评价的规范化。评价机制的缺失和欠缺合理化,是造成本科毕业论文运行质量不高的基础性因素之一。正如前文所述,制度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即在于其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与引导,一个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同样能够使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走出误区。关于论文优劣的评判标准,实际上目前已经趋于成熟化。如选题的合理性,观点的创新性,结构的严密性,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学术化等。然而,这种看似合理的论文评价标准,实际上对于本科阶段来说,并不完全适用。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评价标准的达到程度是十分有限的。笔者认为,对于本科毕业论文来说,其评价的重心不应当单纯地放置于对论文结果的评判,更应该从其写作过程予以评价。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毕业论文的写作与其说是研究的过程,不如说是学术训练,或者知识应用性转化训练的过程。所以,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标准,不仅要评价其选题质量、撰写质量、答辩质量等,还要全面地考察其在论文中的参与度,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学术态度、学术素养等方面。

作者:徐理响 单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上一篇:青年作者怎样撰写优质科技论文 下一篇:关于学位论文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