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效应与反垄断抉择的两难问题浅析

时间:2022-10-25 03:20:21

网络效应与反垄断抉择的两难问题浅析

【摘要】网络经济下的市场竞争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的新现象、新趋势,然而,它依然难以回避规模经济与垄断的马歇尔冲突。本文从市场结构、标准化和兼容性三方面对网络正效应以及负面影响进行讨论:正因为网络的报酬递增影响与厂商的垄断行为相互交织,网络经济下反垄断面临着两难抉择。

【关键词】网络经济 网络效应 反垄断 抉择

按照网络的数学定义,网络是实体被模式化为图论中的节和链。当节和链相互作用而形成某种特定的经济联系并成为一个系统时,就可以将其视为组成了一个经济意义上的网络。经济网络由主体之间特殊的经济关系所定义,即各经济主体之间存在互补性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就是“网络效应”,它是网络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的根本原因,并由此衍生出网络经济的各种特征。对网络经济的研究以罗尔夫斯(Jeffery Rohlfs)1974年的论文为奠基,其中涉及到了如倒U型需求曲线、多种均衡特征、“网络”扩张中的启动问题和临界容量等网络效应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网络效应是网络经济的本质特征

网络经济下的网络效应是网络经济的本质特征,表现为网络用户规模对产品效用变化的影响关系,它可分为直接网络效应和间接网络效应两种类型。直接网络效应的实质就是需求方规模经济,表现为购买相同或兼容产品的用户数量对产品的效用价值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间接网络效应中,产品的效用取决于互补产品的品种、质量和价格。随着一种产品使用者数量的增加,市场出现更多品种的互补产品可供选择,而且质量更优,价格更低,从而消费者更乐于购买该产品,这就间接地提高了该产品的价值。

网络的这种自增强机制使网络经济系统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征。多态均衡,系统中可能存在两个以上的均衡,比如用户数量为零和大于零,系统最终选择哪一个均衡是不确定的和不可预测的。启动问题,只有超过临界容量的网络才能生存下来,均衡的非唯一性和临界容量的存在使市场表现出“一边倒”特征,即一个网络垄断市场。路径依赖,经济系统对均衡状态的选择受到前期历史的影响,甚至可能是微小事件和随机事件影响的结果。锁定,消费者受兼容性和因网络效应而加强的转换成本影响,选择受限,导致系统一旦达到某个状态就很难退出,如市场被锁定在一种技术或者产品之上。

二、传统经济中的反垄断诉求

1、垄断的社会福利损失

根据帕累托标准,垄断者定价高于边际成本,使福利从买方转移到卖方,并不属于社会福利损失。然而,除非需求是完全无弹性的,垄断高价将减少需求数量。因垄断高价停止购买的消费者所遭受的损失并不能被生产者的赢利完全抵消,垄断价格扭曲了消费者的购买选择,部分社会资源被闲置,如此将产生无谓损失。而争取垄断地位又将促使竞争者们不断投资,直到为获得垄断地位所花费的成本等于垄断的预期利润,如此,垄断利润将全部转化为成本,可能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甚至是浪费(阻止科技进步,企业内部出现低效等等)。

2、马歇尔冲突

“马歇尔冲突”第一次揭示了规模经济与垄断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并使之成为现在市场结构理论中所探求的核心问题之一。大规模生产能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然而,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也因此不断加强,垄断的厂商规模可能会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发挥作用。大规模生产产生的经济性与多厂商的竞争格局,哪个对于提高社会福利更重要并不容易判断;并且现实经济中垄断与竞争相互渗透,这意味着垄断的市场结构可能是有效率的。

3、两种垄断控制制度

结构主义的垄断控制制度源于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哈佛学派。哈佛学派的分析认为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少可以作为判断效率的标准。在制度控制上,则表现为主张强化反垄断政策,控制行业集中度,通过对企业的分割、禁止兼并等行为,调整阻碍市场竞争的不良市场结构,恢复和维护竞争的市场秩序。

行为主义的垄断控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认为厂商一般难以通过单方面的行为获得或增强垄断力量;且高市场集中度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并非不能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强调对待垄断指控中运用合理性原则进行判断,从生产效率和分配效率两个方面衡量经济效率;主张反垄断政策的重点在于对企业间价格协调行为和分配市场的协调行为实行禁止和控制。

总之,即使在传统经济下人们对“反垄断”也是不断质疑和不断重新定义的,开始它企图阻止和消除垄断,而后重心转向“保持竞争”,然后又转变为强调“提高效率”。判断垄断的方式除了企业的控制力,更需要判断其行为的合理合法性。只是合理性原理更加不易把握。

三、网络经济下网络效应与反垄断抉择的两难问题

1、网络经济下的竞争与垄断

从静态的视角看自由竞争不一定能产生经济性,即自由竞争并不能保证完全竞争,也不能保证帕累托优化。就市场结构而言,虽然网络经济环境下消除进入壁垒可以促进竞争,但它并不会显著影响市场结构。就市场绩效而言,垄断条件下潜在厂商的进入对于在位厂商的产量、价格以及利润产生的影响微小,对于消费者剩余和总剩余也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存在很强的网络效应且相互竞争的产品互不兼容时,单一厂商生成的网络收益与其市场份额及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总剩余成正比;而厂商数量较少时却能增强协调性,也能通过加强正向的网络效应弥补无谓损失。因此,在网络经济环境中,垄断的存在可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且消费者剩余最大化常常可能意味着总剩余的最小化。

从动态的视角看垄断也不一定能取得达到长期均衡,即从垄断结构的产生而言,无法保证其合理性,从投资行为而言,垄断结构可能加大社会资源浪费。

在网络效应带来的报酬递增的环境中,B.W.Arthur认为经济运行呈现出不可预测、路径依赖、不可偏转等特点。当报酬递增的因素以及与此相关的转换成本难以抵消时,竞争早期的小概率事件就能够导致某种技术获得并长期维持市场标准地位;此外技术市场成败的关键可能在于推广某种技术的时间先后顺序。因此,在报酬递增导致的多重均衡中,动态演进的某种路径可能并非福利最优的会成为最后的赢家,而完全可能是劣等方案“赢家通吃”。这一逻辑使得一个无论有效还是无效的市场选择都会不断扩大,直至竞争者退出市场。

对于技术创新而言,存在网络效应时,购买产品的消费者越多,产品效用越高。因此,网络效应影响NPA(New Product Announcement)的投资激励。垄断企业的NPA投资与网络效应正相关,而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投资与网络效应负相关。当孤立价值对消费者的重要性大于网络效应时,垄断企业将过多资本投向R&D活动以提高产品质量;小于时,垄断企业将过多资本投向NPA活动以提高产品的知晓度;而当孤立价值与网络效应对消费者同等重要时,垄断企业的投资决策与社会最优是一致的。

对于技术更新而言,完全垄断时,当新旧技术单位产品利润相等,企业存在着技术创新的动力。然而,为了用户数量最大化(同时吸收等待新技术不使用旧技术以及价格弹性高不选择新技术这两类消费者)进而利润最大化,企业在创新之后往往没有动力进行技术更新,更倾向于保持新旧技术并存。在异质网络效应下寡头竞争情况时,为了强迫对手退出市场,拥有新技术使用权的厂商有动力进行技术更新,从而使整个市场仅有该厂商所拥有的技术可供选择。所以,存在一定竞争的情况下比完全垄断时,厂商具有更强的动力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更新。

2、技术标准竞争与市场标准化

一方面,外部性问题可能致使行业自发形成标准的动力不足,自发形成标准的程度和速度并非最优。另一方面,网络经济中更容易出现封闭式标准,次优技术标准锁定市场使得标准化强化了市场失灵。这就使得无论是对待市场现存标准还是试图通过政策对标准进行规定都不可太过乐观。然而,在网络经济下,以旧技术或新技术形成标准化,都能达到消费者、生产者选择一致并符合社会福利最大化要求的区域。

3、兼容与非兼容

一方面,兼容提升产品价值,扩大、整合网络效应。就产出而言,Katz和Shapiro得出结论,兼容环境下产业的总产出水平高于存在一些不兼容企业的任何均衡行业的总产出水平,实现兼容对整个产业和社会都是更有效率的。就技术创新而言,兼容性提高弱势标准共存于市场的可能性,平衡网络效应对于弱势标准共存的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兼容并不绝对利于竞争,甚至可能降低价格竞争程度。在不兼容情况下,用户对兼容性的需求加剧厂商激烈竞争以吸引更多消费者,因此能导致价格和利润的降低。可兼容时,网络效应对厂商的压力减小,竞争反倒趋缓,虽然消费者的总效用可能因网络效应增大而得以提高,但是消费者境况可能变差。就其对技术更新的影响来看,非兼容网络产生市场标准的竞争条件最宽松,最容易形成事实标准。总之,在不兼容条件下,竞争程度与网络效应的大小呈正相关,这种竞争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福利。然而兼容通过增大网络效应,也使得社会总福利得以提升。

网络效应作为网络经济的本质特点,网络正效应的发挥及其隐含的负面影响是网络经济中一系列两难抉择问题的根源。中外统计资料都表明了竞争与垄断双双被强化的市场发展趋势与特征。市场结构演化的一种趋势就是市场集中度越高竞争程度越高,网络经济依然面临着规模效应与竞争的“马歇尔冲突”,总之,在网络经济中,在思考与抉择网络效应与反垄断问题时超越单向、简单化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朱彤:外部性、网络外部性与网络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1).

[2] 闻中、陈剑:网络效应与网络外部性: 概念的探讨与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0(11).

[3] 彭恒文、石磊:异质网络效应、技术进步及社会福利[J].南开经济研究,2008(2).

[4] 王庆功、杜传忠:网络经济与政府反垄断改革[J].齐鲁学刊,2006(6).

[5] 闻中、陈剑:网络效应、市场结构和进入壁垒[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2).

[6] 杜云:网络经济中的垄断与公共政策分析[J].当代财经,2006(3).

[7] 夏大慰、熊红星:网络效应、消费偏好与标准竞争[J].中国工业经济,2005(5).

[8] 张小平、甘仞初:产品兼容性和企业的合作与竞争[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9(8).

[9] 张帆、李垣:防降价均衡下的产品兼容性、网络效应和品牌效应[J].管理工程学报,2005(4).

[10] 李太勇:网络效应与进入壁垒:以微软反垄断诉讼案为例[J].财经研究,2000(8).

[11] 吴小节、宋铁波:基于网络效应与不完全信息的垄断企业R&D阻挠行为[J].管理工程学报,2008(2).

[12] 周绍东、朱乾龙:网络经济下垄断的动态效率探析[J].南方经济,2006(11).

上一篇:经济复苏环境下市场营销策略的调整途径 下一篇:中小企业营销策划力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