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时间:2022-10-25 03:18:07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 要] 由于农村信用社贷款的特征是以“三农”为服务对象、以“社区”为服务范围、以“季节”为贷款周期、以“分散”为贷款特点、以“低利”为主要特征,这使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其他银行。针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客户信息数据库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未充分落实实贷实付制度、贷后管理流于形式、内部审计作用薄弱等问题,应采取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库,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合理落实实贷实付制度,适当增加信贷人员数量,增强内部审计作用等对策,以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30.341 [文献标识码] B

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绝对核心,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进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发展迅猛,其资产规模、税后利润逐年大幅增长,2011年我国银行业实现利润占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近三分之一。我国银行的盈利渠道广泛,包括贷款、银行类保险、销售理财基金类产品、金融智能终端业务消费获利、票据业务等。其中贷款收入是我国银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约在30%以上。这种依赖传统息差收入的盈利模式使贷款的安全性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额及不良贷款率持续增长,因而对国内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显得尤为关键。

根据上图的数据显示,在整个银行业中,不同类型的银行不良贷款率相差巨大,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更是明显高于其他银行。

一、农村信用社及其贷款

(一)农村信用社的概念

农村信用社是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保障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依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特点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

(二)农村信用社贷款的特征

1.以“三农”为服务对象。这是农村信用社与其他银行本质的不同,农村信用社在定位时,就是服务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这样的市场定位,使农民成为了信贷的主要对象。农民的还款能力不同于拥有净资产的企业和固定收入的城镇居民,无形中增加了农信社的信贷风险。

2.以“社区”为服务范围。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村信用社多按行政区划划分。其存款多是源于当地农村居民和企业,贷款也主要发放在当地,由此,信贷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农户与信贷人员熟络影响信贷评级客观性等都为信用社发展带来困境。

3.以“季节”为贷款周期。农业生产拥有季节性,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也具有季节性。从化肥种子以及牲畜的采购开始,经历培育饲养到最终收获出售,资金变为物资再重新变为资金的过程是具有季节性的,在此期间集中贷款并且资金回流困难给农信社带来不能避免的信贷压力。

4.以“分散”为贷款特点。农信社贷款不同于其他银行贷款,具有金额小却极为分散的特点。农村居民的居住因地形而异,例如北方平原地广人稀,行政区中的自然村距离遥远。这就为信贷人员营销和回访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5.以“低利”为主要特征。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低利,一方面源于我国农村金融政策的制约,要求农村信用社实行信贷倾斜,为农民在利率上提供优惠。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主要还是传统的靠天吃饭,自然灾害,农产品销售情况等客观因素直接影响贷款的收回。

图3 农村信用社贷款流程图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客户信息数据库不完善

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类型为针对农户的小额贷款,在贷款受理及调查阶段,基层信贷员会收集农户的基本信息,包括其身份信息,居住信息,个人收入及资产情况等。正如农信社按照行政区划进行服务的特点,信贷员们在工作中会常年负责部分农户,信息的收集也主要依靠以前年度信息传承,不能定期及时更新。加之,现有的信息采集表内容相对局限,无法对贷款农户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致使农户信用评价工作的信息基础薄弱。再者,农村信用社在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落后于其他银行,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沟通渠道和信息分享平台,不利于客户信息的传递和数据库的完善。

(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

在农信社内部建有一套内控制度,同时在基层网点也有一系列贷款业务操作规范,但在执行的过程中,这些控制措施却大打折扣。首先,信贷人员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在工作中随意性高,有规不依,有章不循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次,由于信贷业务中存在强制摊派的情况,致使信贷人员迫于压力,讲一些信用度较差的客户也纳入其中,导致发生不良贷款的风险增加。再次,管理层的监管不严格,当信贷人员出现违规操作时,为了达成任务指标,管理层漠视不作处理。

(三)未充分落实实贷实付制度

在贷款发放环节,银监会要求银行建立全流程的精细化贷款管理模式。实贷实付从源头上控制信贷资金被挪作他用的风险,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由于农信社为农服务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使实贷实付在执行上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例如,某化肥品牌降价促销会使农民大量购买囤积,资金一次性支出巨大,没有时间规律。再加之农业生产中零星支出较多,随意性更强,能够开具正规发票的机会少,不利于资金监管。最后农户生产支出与生活支出多混在一起,很难分开核算,也使实贷实付制度落实变得更为困难。

(四)贷后管理流于形式

贷后管理一直是贷款管理薄弱的环节,银行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在农信社这个难题尤为明显。资金贷给农户以后,由农户自己根据生产所需进行资金的使用,具体用于农业生产还是挪为他用,信贷人员很难进行监督管理。其次,在实际工作中,信贷人员数量有限,经常出现一个信贷人员同时负责几十上百个农户的情况,信贷人员没有足够的经历深入到每户了解情况,因而管理流于形式也在所难免。

(五)内部审计作用薄弱

首先,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中,内部审计部门处于管理层的领导下,与其他部门例如财务部,人力资源部门平行,这样的层级关系,使内审部门很难客观公正的评价其他部门的工作,更别说监督管理层是否。其次,内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农信社的内审部门中工作的人员多数是内部的老员工,对于审计知识不了解,也很少接受系统知识的培训,难以使内审发挥作用。

三、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改进建议

(一)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数据库

在农户信息搜集的环节中,信贷人员应该与村长等自然村的管理者取得联系,搜集更加全面的农户信息资料。同时,信贷人员可以考虑建立农户关系网,直系亲属之间的相互借贷融资可能成为信贷风险的另外源头。最后,要形成动态信息管理的制度和意识,不断丰富和修改农户信息数据库。

(二)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

对信贷人员进行信贷风险和内部控制的相关培训,使信贷人员认识到内部控制设计的初衷是降低信贷风险,保护信贷人员避免发放不良贷款而承担相应责任。同时建立一套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不仅强调贷款任务的完成情况,也要将贷款的收回作为衡量信贷员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绩效考核的方法促使信贷人员提高风险意识。

(三)合理落实实贷实付制度

在贷款前充分了解农户贷款的使用计划,尽可能制定合理的贷款使用计划。同时加强对于历年农户贷款使用情况的了解分析,掌握其中规律,可以采用试点方式,对农户实施分次贷款,对试点农户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一旦发现挪用贷款或其他违法违规情况发生,及时冻结剩余贷款,降低不良贷款风险。

(四)适当增加信贷人员数量

结合农信社服务三农的业务特点,其应当适当增加信贷人员的数量。目前一名信贷员负责的农户数量过多,致使信息采集,后续跟踪管理都无法充分落实,农信社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增加信贷人员数目,同时提高信贷人员素质,信贷风险更多的是靠信息的搜集和数据的分析得出,招聘高素质的信贷人员可以降低信贷风险。

(五)增强内部审计作用

内部审计的地位应当改变,缺乏独立性的内审是无法为管理层起到监督作用的。与此同时,内审部门应当聘用审计专业人员,执行审计程序,及时发现问题,保证内部控制运行有效。管理层也应客观地理解内审的作用,除了监管以外,内审还强调为内部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管理层应当使内审真正参与到银行系统运行中来,为决策管理提出建议。

[参 考 文 献]

[1]王会金,王璨.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现实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1(6):45-47

[2]任金海.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控制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上一篇:浅析区域经济与创业人才培养的关系 下一篇:互联网金融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