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使用盗窃

时间:2022-10-25 02:49:19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02

摘要: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如窃占房屋、盗用耕牛、盗用电话帐号等,有的使用盗窃甚至直接造成财产所有权人的经济损失,已经由刑法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对于大部分的使用盗窃行为,刑法尚无明文规定,形成刑罚真空,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无法达到打击犯罪,维护公民合法权利的目的。因此,极有必要对使用盗窃进行深入地研究探讨,以期能够对推动我国有关使用盗窃的立法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使用盗窃 可罚性 使用盗窃罪

一、使用盗窃的涵义

使用盗窃,是指不以直接占有原物为目的,而是以暂时占用为目的,并且使用后将原物归还的行为。使用盗窃应当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使用的目的;二是盗窃的行为。

盗窃行为的解释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秘密性和非暴力性。秘密性是从盗窃行为的本质出发界定行为性质,一般指犯罪分子采取主观上自认为不会被财物所有人、管理人或经手人发觉的方法将公私财物据为己有。非暴力性是针对盗窃行为与抢劫行为、抢夺行为的区分而言的,至于恶意实施致使人失去反抗力处于不能抵抗状态的行为再实施所谓“秘密窃取”的,不能认为是盗窃行为。

二、对使用盗窃的立法情况

(一)大陆法系国家的规定

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立法普遍承认使用盗窃罪,比如日本刑法典修正草案第356条规定:“因没有得到占有者的同意,把他人的汽车、飞机及其它具有发动机的乘用物一时性的使用者,处三年以下徒刑或十万元以下罚金或拘留。”德国刑法典第248条B(未经授权使用交通工具)规定:“违背汽车或自行车所有人意愿,擅自使用的,处三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但其他条款处罚较重的,依该条款。”西班牙刑法典第516-1条也规定有“汽车使用之盗窃罪”,即:“未经适当许可,亦无据为已有之意图擅自使用别人之汽车……”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规定

英美法系国家刑法中多以盗用罪来规定使用盗窃行为,即采取欺骗手段挪用或滥用他人财产的行为。加拿大、马来西亚、印度等国的刑法典将违反信托罪、未经同意使用机动车或船只罪、背信罪视为盗用罪性质。我国港澳地区对使用盗窃均作为犯罪规定,例如香港地区(盗窃罪条例)第14条第1款将偷开交通工具罪规定为公诉罪,可判处七年监禁。澳门刑法规定有窃用车辆罪,规定未经有权者许可而使用机动车辆、航空器、船只或脚踏车者,最高可处两年徒刑,或课以最高240元罚金。台湾刑法学说与判例认为使用盗窃仅为民事不法行为,不构成犯罪。

三、当前理论界对使用盗窃的研究情况

当前刑法界吴大华和董玉庭的观点影响较大。董玉庭认为,使用盗窃行为一般是指以临时非法使用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像汽车类贵重物品的使用盗窃能否构成犯罪或应否受到刑事处罚,首先是看这种行为是否有社会危害性,当汽车被使用盗窃后,权利人无法占有该物,权利人对物的支配权利被使用盗窃彻底破坏,使用盗窃破坏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其社会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其次,从刑法的角度分析,一种行为对社会造成危害,这种危害性决不能因为这种行为对权利人的侵害有可能得到恢复而消灭,因而对于汽车等贵重物品的使用盗窃应作为犯罪给予处罚。我也同意董玉庭的观点,一些具有刑法可罚性的使用盗窃行为由于与盗窃罪在主观上存在着质的区别,虽然客观上都表现为秘密窃取行为,根据犯罪构成中的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同时依据罪刑法定的原理,可罚性的使用盗窃行为不构成盗窃罪。

四、使用盗窃在我国的刑事司法中的处置方式及其评价

1.依照《解释》规定,偶尔偷开机动车辆,情节轻微的,可以不认为是犯罪。那么从司法解释的逻辑顺序入手,行为人多次偷开机动车辆的,是否应当以犯罪论处。应当以何种罪名处罚,解释未作进一步说明。

2.根据《解释》的规定,偷开机动车辆造成车辆损坏的,按照《刑法》第275条的规定,以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定罪处罚。这里应该区分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如果是故意造成车辆损坏可以认定为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如果是出于过于自信或者是疏忽大意的过失造成车辆毁损的,应当以何种罪名处罚,司法解释中并未做出进一步的说明。

3.虽然在司法实践中,使用盗窃行为大多表现为非法使用机动车辆等交通工具上,但除此之外,现实中还存在许多盗窃使用对象,如盗用耕牛、盗接电话线路等。这就使该解释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存在立法疏漏。为了体现对公民财产权保护的全面性,可以将一些价值量大、对公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财物纳入刑法保护的范围,以同我国物权法的规定相呼。

五、建议增设使用盗窃罪

我国有必要在刑法中增设“使用盗窃罪”,主要理由如下:1.我国司法实践需要增设“使用盗窃罪”。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愈显复杂性和多样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已使这一标准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不能彻底有效地保护公私财产的所有权。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就不能对其他虽无非法占有故意,但盗窃他人财物造成财物所有人严重损失的行为人处以刑罚。2.弥补刑事立法空白必然要求增设“使用盗窃罪”。“使用盗窃罪”,其行为虽然它不像盗窃罪那样直接侵犯他人对财物的所有权,但是它侵犯了他人正常运用财物获取重大利益的权利,给他人乃至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或威胁,对于这样的危害结果,民法上的赔偿救济方式已不足以挽回和惩戒,因为这样的损失程度并不比盗窃罪轻多少, “使用盗窃罪”应作为一罪种在刑法上加以规定,同时这也是现行刑法修订的重要的任务之一,立法工作者理应严格考虑将此罪种在下一步工作中写入刑法。

六、结 语

使用盗窃作为现实生活中频繁出现的一种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理应受到刑法规范的调整。刑事立法中应当增设使用盗窃罪,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善我国的法律规范体系,使之能更好的适应现实的需要,让更多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且及时的保障,并且刑法也能够做到疏而不漏,从而彰显法律的威慑力。

参考文献:

[1]魏东.刑法各论若干前沿问题要论[M].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2]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3]赵秉志.侵犯财产罪研究[M].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4]董玉庭.浅论使用盗窃犯罪―――以盗开汽车为参照[J].行政与法,2001,(1).

[5]高铭暄,王作富.新中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何鹏.现代日本刑法专题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上一篇:浅析情势变更原则 下一篇:论隋唐山水画的发展和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