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工业园区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2-10-25 01:59:40

玉溪工业园区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以云南省玉溪市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为基础,分析了园区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从玉溪区域特色和实际情况出发,对玉溪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工业园区;对策建议;玉溪

云南玉溪工业园区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年,通过多年的持续推动,玉溪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出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良好发展态势。2007年以来玉溪市政府着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全市工业园区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玉溪工业园区现状

2003年以来,玉溪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工业强市”和“三优一特”的经济发展思路,把工业园区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在研和工业园区试点的基础上,各县区相继开展建立工业园区的工作,同时加快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招商引资,吸引了新兴钢铁、正成工数控机床、沃森生物、太标太阳能、达利食品、力高云南箱包等大批企业入园发展。目前,全市工业园区以一园多片为基本架构,工业园区的集中度大幅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园区产业覆盖高技术产业、新型战略性产业,传统特色产业和资源性产业等。红塔工业园区已基本形成以烟草及配套、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研和工业园区基本形成了以钢铁及延伸加工、太阳能光电设备制造、数控机床制造和现代物流为主导产业;通海园区基本形成了以五金机电、食品加工、彩印包装和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发展格局。各县工业园区也打出了陶瓷、磷化工循环经济、矿业循环经济、镍产业等特色牌。其中沃森疫苗产业园、数控机床产业园等部分产业集群已成为全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产业基地。

截止到2013年底,玉溪市已规划建设了10个工业园区和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实现了市县区全覆盖。其中 6个园区为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全市10个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264.29平方公里,建成面积55.31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厂房200万平方米;入园企业662户,吸纳就业10.7万人;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88.6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9.7%;同比增长1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8.29亿元,增长9%,实现税金286.24亿元,增长13%。其中,红塔园区工业总产值超过760亿元,研和园区、新平园区总产值分别超过100亿元,工业园区已成为推动玉溪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主战场,在扩大对外开放、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玉溪工业园区发展的特点

(一)定位明确,规划合理

工业园区建设坚持“规划行先”的原则,从区域内产业发展和比较优势出发,科学定位园区主导产业,突出产业特色。同时抓住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试点的机遇,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山地布局”的要求,把园区建设纳入土地利用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在全省率先开工建设低丘缓坡试点项目,缓解产业发展用地压力,目前,玉溪工业园区规划面积80%为山地、荒坡地带,实现了“工业上山,项目入园”。

(二)园区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玉溪自然资源富集,拥有40多种矿产资源,有3个高原湖泊的水资源以及丰富的农林资源。工业园区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结合园区所在地的优势和特色,科学确定主导产业,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中心城区的园区大力发展卷烟及配套、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制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矿产资源富集县区的园区重点发展钢铁、有色金属、磷化工等原材料及深加工产业;生物资源丰富县区的园区发展生物资源加工、农特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交通和商贸旅游发达县区的园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出口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等产业。

(三)园区发展重点突出

玉溪市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突出重点抓落实,以重点落实带动全局发展。 一是突出重点区域,在空间上围绕突出“一区两极两带”增长极布局,即以红塔区为全市工业发展的核心区,玉溪高新技术开发区、研和工业园区为两个增长极。二是突出重点产业。红塔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卷烟及配套、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产业;研和工业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钢铁及物流业;通海园区重点发展五金机电和食品加工业;易门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建筑陶瓷、有色金属、石油炼化深加工;新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铁、铜采选及加工、生物资源加工业等。三是突出重点项目。围绕重点产业,全力推进一批重点项目,确保重点产业发展落实到具体项目,定位在具体园区。2011年~2015年,全市115个重点项目分布在10个园区,预计总投资236亿元。

(四)产业聚集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工业园区完善园区规划、突出主导产业、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构筑招商引资平台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吸引了大批企业入园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园区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沃森疫苗产业园、数控机床产业园、五金产业园、太阳能设备制造基地、建筑陶瓷产业基地等部分产业集群已成为园区发展的核心动力和重要支撑。

(五)园区规模和实力稳步提升

工业园区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园区实力为目标,积极开展多形式招商引资活动,一批重大项目先后落户园区。以龙头企业为主建设的园中园(基地)稳步发展,为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创造了条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产业层次低且竞争力不强

目前,玉溪工业园区建设总体还处于企业集中向企业集群过渡的阶段,入驻园区的大多是中小项目,企业规模小、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档次低,入园企业间技术和产品关联度不高,产业链不长,难以形成园区产业优势。面对市场竞争、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

(二)体制机制缺乏活力

玉溪工业园区基本是政府主导型,市场机制作用不强。人权、财权、事权不够明确,办事效率不高,运行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急待加强。园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服务质量、办事效率还有待改善提高。

(三)产业要素配置效率不高

玉溪工业园区大多在低丘缓坡进行开发建设,土地开发成本高,入园企业用地贵,土地利用率偏低。2012年,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平均产出规模每平方公里仅为19亿元,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在资金方面,市县区政府财力有限,难以“包办”园区建设,对民间资本投入,园区政策吸引力不强,导致园区部分基础设施滞后,无法满足企业要求。

(四)对资源环境依赖较大

受当地工业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态建设成本依然较高,企业技术不足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产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较大,制约了园区发展。

(五)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多数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少,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相集聚,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不够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还不足。

(六)信息化、城镇化建设滞后

园区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没有凸显。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刚刚起步,“工强城兴”的效果还不明显。

四、玉溪工业园区发展对策建议

(一)科学定位,提升产业层次

根据产业政策,结合当地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科学规划园区的产业特色和定位。要因地制宜探索园区发展模式,对拥有特色资源优势和大型骨干企业的地区,应依托特色资源和大企业发展主导产业带动型产业园区;对产业基础较好、在产业链上同类企业集聚较多的地区,应发展专业配套协作型产业园区。在产业发展上,要注重引进和发展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围绕上下游能迅速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

(二)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园区活力

积极探索园区管理和运行新机制,实现园区“封闭式管理、市场化运作、独立式运行”,推动园区建设管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划分管委会的事权。按照管理与开发分离、政府与企业分离的“双重分离”原则,不断提高园区市场化经营运作水平。按照“实体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的原则,最大限度减少审批环节,逐步实行动态管理。

(三)优化园区发展的各类资源配置

在土地管理方面,必须坚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批准,严格用途管制;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开发政策,推进园区向低丘缓坡布局。在资金方面,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与园区共建投融资平台,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园区投融资格局。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发行企业债、股票上市等方式融资。

(四)抓住机遇,强化招商引资

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桥头堡”战略的深入实施,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强化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园区跨越发展的生命线,创新招商方式,变“单一项目招商”为“链条整体招商”,既注重引进龙头骨干企业,也注重引进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形成带动、辐射效应。特别要集中力量引进在产业链构建中起关键作用的大企业和重大项目,做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形成产业链。

(五)加强人才培养,保障园区跨越发展

打造引入人才的优良环境,面向市内外选聘懂产业政策、会企业管理、善招商引资的人才;园区和企业要采取特殊政策引进高质量的研发团队,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不断加强企业的研发创新,鼓励园区和企业与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大中企业进行人才交流合作,积极培养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及领军人才。

(六)搭建平台,孵化企业促发展

企业的发展就是园区的发展,因此,为企业谋发展才是园区改善“软环境”的根本所在,工业园区要帮助企业解决好诸如资金、人员等需求的困难,打通园区与企业,园区与金融机构的有效商业对接通道,使园区成为企业的帮扶平台和孵化器,扶持企业发展壮大,把项目孵化成产业。

(七)加强城镇和信息化建设,促进园区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园区信息化和城镇化建设,充分认识工业化的基础性地位和信息化的战略地位,从玉溪的实际出发,认真规划,打造一个集网络化办公、信息化服务、国际化交流为一体的信息化园区。

参考文献:

[1]梁琦.产业集群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吴向鹏,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发展[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2).

[3]周耀根.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6.

[4]张毅.产业集群视角下的重庆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玉溪工业园区发展研究”(2012Y325)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加强高校办公室政工队伍建设的认识 下一篇:靖安油田塞392长6油藏见水井治理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