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优化语文课课堂教学

时间:2022-10-25 01:31:31

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优化语文课课堂教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标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现有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来优化语文课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尤为重要。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优化 语文课教学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创立,把语文教育带进广阔的天地。由于语文课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本质特征,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语文教学整合正为深化素质教育中的一新亮点,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好现有的多媒体网络设备,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优化学习资源,激发语文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多媒体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的固定模式,具有实时传输视频、音频、文本等多媒体信息功能,有利于师生的分层导学、交流合作、协作学习,优化学习资源,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向预定教学目标前进,为教师组织多种教学形式提供了方便。如:在《秋魂》的教学中,文中所描写、歌颂的“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与学生脑海中的秋天是否一样。而大多数文人笔下的秋天的肃杀、凄凉的景象也会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印象。而这些光靠教师口头说说,学生是领会不了的。教师收集这些内容的图片或音乐风光片放在自己网站上,再将它们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从视觉角度去体会作者笔下“秋”之美。教师只需在欣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对“秋魂”的理解,了解文章的主旨即可。

二、创新教学结构,激励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认知功能作用、自主探究、交流协作、创新工具等功能,创新教学结构,运用“主导―主体”理念,采用“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基本模式,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挥创造性等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沁园春・雪》一诗的教学,先欣赏《沁园春・雪》课件中的朗诵,结合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古典音乐和动态文字图片,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然后的学生自主诵读,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接下来对自学情况进行检测,练习在电脑上进行,即时在电脑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最后进行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结合网络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论坛上发表,教师即时在论坛中整理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阅读《沁园春・长沙》,分析它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

三、创造学习情境,提高学习质量。

网络教学借助虚拟的网络,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使语文课教学发生质的飞跃,它丰富的形象、艳丽的色彩、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结构和运动形式、自然风光、事件场面等主动展现出来,还能对运动的声音、制作流程加以记录和重放,同时这些信息提取与筛选超文本方式,使老师演示、讲授融为一体,重难点迎刃而解。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也从单纯语文知识讲授进入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信息素养广阔境界,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一些以往要通过大量语言文字分析归纳,而被视为教学难点的内容,就可以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难理解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例如初中语文《枣核》一课用多媒体和网络支撑,把语文搬进网络教室,采用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的基本模式,创新了课堂教学结构。(1)创设情境:主页面上以〈月之故乡〉的音乐为主,穿插表达展现祖国壮美河山的图片。打开问题,思考后进入公共讨论区,交流大家的答案。(2)合作探究。老师将大家的问题进行整合,设立专题讨论区,请同学们结合对文章和背景资料的思考,将个人思考发表在专题讨论区。浏览课文与背景资料,在专题讨论区发表、交流对专题的探讨,展示自己的成果。(3)自主探究。可以列举并结合课堂学习的收获谈谈自己的感受。亦可通过网络搜集海外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在专题区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环节集学生语文表达、思维训练、人文社会、思想教育、综合实践于一身,同学们乐于参与,善于实践效果很好,帮助同学构建自己的学习思维模式,对他们后继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小结

语文课的特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的目标指向也是现代交际和人文素养。因此它能及时吸纳现代科技,特别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工具进入语文课程,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和网络的连接,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获取与保持;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协商会话;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信息,有利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协商会话,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发展创新思维,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活创新思维火花。

再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由交流看法,自由讨论,自主研究,既符合新课程标准,而且特别受学生的欢迎。既能将作品与时代牵连起来,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参考文献:

1 王鉴;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多元化模式[J];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2 张天宝;鼓励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2期

3 覃亮生;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四性”[J];天津教育;2003年10期

上一篇:浅析高中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 下一篇:音乐教学心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