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家训:从细微处见真章

时间:2022-10-25 01:29:44

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生活理念、人生信条充斥人们的头脑,爆炸的信息更容易让人迷失。而真正能流传千古,

支撑起中华民族精神之内核的,则是那些一代代传下来的家风家训。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湖南会同县人。中国现代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主要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5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粟戎生:(1942年―)粟裕长子,中将军衔,原副司令员。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系。参与领导抗美援越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1967年在击落美侦察机作战中荣立三等功。

“你好!我是老兵粟戎生!”每当遇到陌生人,粟戎生都这样自我介绍。短平头、军便装,走路时昂首阔步。即便已退休多年,即使是在自己家中,73岁的粟戎生依然一身军人装扮,浑身上下一股飒爽风姿。住在极为平常普通的老旧小区,客厅四壁白墙,显然有些年头的蓝布沙发和电视机,作为开国大将粟裕的长子,粟戎生的生活看起来多少有些“寒酸”。

“外人看起来‘寒酸’的生活,我却过得特别自在舒适。谁叫我的父亲是粟裕呢?”说到已经去世31年的父亲,粟戎生的眼中仍有泪光。1942年出生在江苏扬州的他,因为父母要行军打仗,两岁前一直跟着外婆一起生活。外婆疼爱外孙,粟戎生从小就比较娇气。男孩怎能娇生惯养呢?1944年,粟裕派人把儿子接到了自己身边,跟随他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辗转奔波。

一心希望儿子能当兵,为祖国做贡献的粟裕,对粟戎生的教育原则也完全是军人的标准。为了让儿子能成大器,他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他做人。“记忆中,父亲对我们几个子女都特别严厉。吃饭不可以挑食,行军途中不能啼哭,饥寒交迫也不准叫喊。”粟戎生说,如果犯了这几条中的任何一条,父亲就会大声训斥甚至动用武力。随父母行军到浙西天目山地区时,一个清冷的早晨,粟戎生被父亲带到一条小溪边。“让我抱着一段竹筒,跳进水里。我不敢下水,爸爸把我一抱,‘啪’地一下扔进了水里。‘用力蹬,朝前游!’他在溪水边命令大哭不止的我。”粟戎生说,父亲是一员虎将,所以绝对不能容忍自己的儿子娇气、胆儿小,不像个男子汉。

粟戎生说,父亲最不能容忍他和弟弟、妹妹的一点就是磨蹭。谁要磨蹭了他就大声训斥:“这不行!”一家人吃饭时,不准说话,不准挑三拣四,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吃完饭,粟裕就会让妻子把碗筷都收了。如果谁过后喊饿,不仅得不到饭吃还会受罚。粟裕总对子女们说:“我参加南昌起义前,领导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我们吃饭都很紧张,一个个都是狼吞虎咽。教导队长官有时还故意在饭中掺头发和沙子,你要挑挑拣拣,那就吃不饱!”来到父亲身边不到半年,粟戎生已经学会了独立吃饭而且动作非常麻利,再难吃的饭菜也会盛多少吃多少。“挑三拣四就得饿肚子,这是我两岁多就明白的道理。”粟戎生说。

即便是后来解放了,条件好了,粟裕依然把“挑三拣四就得饿肚子”挂在嘴边,一家人吃饭也都是不声不响,动作麻利,无论是美味佳肴还是家常便饭,孩子们都吃得倍儿香。吃完饭后,粟裕喜欢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也依然和吃饭有关系。他说:“南昌起义、潮汕失败、转战上井冈山、中央苏区和后来的3年游击战争时期,有时好几天吃不上什么东西。打了土豪,才吃上饱饭。”粟裕说,“有饭吃,就要好好珍惜,用一颗敬畏的心好好享用。这是做人的最基本规矩。”他总是说,从一个人吃饭的习惯上,能看出其素质、能力和前途。

除了吃饭外,粟裕还教导孩子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要穿戴整齐,衣服鞋袜等个人用品,都要放在合适的地方。粟戎生说,他当兵期间回家休假,睡觉时衣服、鞋子随便放,父亲看到后把他从床上拽起来说:“这不行!”他依然坚持战争时期养成的习惯,“所有东西都应放在固定的地方,随手就能摸到,一有情况就能以最快速度完成准备,就是放假在家也要这样。”要求孩子做到的,粟裕自己也会坚决做到。

“父亲一辈子都按照军人着装规定,总是把衬衣、毛衣扎在裤腰里。只要穿上军装就扣好风纪扣,从未敞开过。病重期间,他已经偏瘫,别人协助他穿衣服,他仍然这样要求。离世前那几个月,他根本吃不下什么东西。但只要答应吃饭,盛多少他都吃得干干净净,而且动作依然很迅速,根本看不出是个病人。”粟戎生说。

“爸爸在衣、食、住、行上严格要求,并不是僵化古板,而是一个军人在长期战斗生活中养成的习惯,更是他作为父亲的最优秀品质。”粟戎生说。

(本文感谢北京新四军联合会协助采访)

上一篇:“小气鬼”儿子成长记 下一篇:6岁儿子想做“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