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田野 走向边疆

时间:2022-10-25 01:23:41

走向田野 走向边疆

田联韬,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导,兼任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音乐集成特约编审,云南大学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三峡大学艺术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分院等校客座教授。入编《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音乐家词典》、英国剑桥《世界音乐名人词典》(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Music )等多部名人词典。作为民族音乐学家,他主持并完成国家教委“七五”、“八五”规划博士点科研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系统研究”、“藏族传统音乐考察研究”,及北京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科研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系统研究”。2004年起主持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重点课题“中国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研究”。多次应邀赴欧洲、美国、香港、台湾及国内各地出席音乐学术会议和讲学活动。

他考察、研究领域涉及我国多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曾发表《侗族歌唱习俗与多声部民歌》、《中国境内藏族民俗音乐考察研究》、《中国境内佤族民俗音乐考察研究》、《中国境内傣族民间音乐考察研究》、《藏族传统乐器》、《藏族宗教音乐初探》、《藏传佛教羌姆乐舞音乐考察研究》、《傣族乐器》、《佤族乐器》、《哈尼族传统音乐》、《溯本求源》、《藏族音乐的形态特征研究》、《藏族音乐的地域性特征与音乐色彩区研究》等论文百余篇。出版《藏族传统音乐集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2006年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走向边疆――田联韬民族音乐文论集》等著作。

作为作曲家,他的创作涉及多种体裁和多个民族音乐,代表作包括电影音乐:《孔雀公主》(傣族)、《火娃》(苗族)、《第三女神》(藏族)、《爬满青藤的木屋》(瑶族);电视音乐:电视连续剧《红岩》、电视片《非洲纪行》等;舞剧音乐:《凉山巨变》、《阿凡提的故事》;舞蹈音乐:《黄河之水天上来》、《茶花朵朵》、《织氆氇》、《送粮路上》、《康巴清泉》、《春满草原》、《拖拉机上雪山》、《红云》等,1997年应香港回归庆委会约请,创作大型舞蹈音乐《紫荆璀璨耀中华》,回归庆典活动中在香港红|剧场公演;器乐作品:钢琴曲《塔吉克舞曲》、《天山的节日》,小提琴曲《帕米尔随想》,大提琴曲《红河的孩子》、《喜玛拉雅随想曲》等;歌曲:《家家户户运粮忙》、《边疆,我可爱的家乡》、《我们为祖国建设边疆》、《格桑拉》、《在这里留下我美丽的梦》等。作为音乐教育家,在从事教学50多年间,他先后培养了许多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包括作曲及民族音乐学两种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外国留学生,共60余人。

在民族音乐学领域,有这样一位学者――樊祖荫教授称他“师先垂范,成就斐然”;和云峰教授称他“学高位师,身正为范”;杨民康教授称他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对于田先生的采访,笔者早已筹划多时,但鉴于多位前辈学者都曾执笔撰文,便迟迟没有行动。在何振京先生的推荐下,2015年2月12日,终于如愿采访到田先生,出乎意料的是,长达3个小时的对话内容,都是笔者在其他传记文章中从未看到过的,可见田先生学术经历之丰富……

1949年4月南京解放,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文艺新闻大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当时就读于中央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的田联韬先生就是其中一员。5月,刚刚读完大学一年级的他便弃笔从戎。虽然喜爱音乐,却从未想过将长期从事音乐工作,而是期冀全国解放后再转回本行,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岂料,参军的选择就此改变了他一生的专业方向。

参军后不久,1949年冬,田先生作为第二野战军的文工团员随部队进军西南,来到重庆后,转业到地方,成为西南人民文工团的一员。事实上,他过去并未接受过任何正规的音乐教育,虽然由于爱好,有一台简陋的18个贝斯(bass)的手风琴,却没有从师学习过。在部队文工团,来自国立音乐院的战友们告诉他,这些贝斯是用来演奏和弦的。不知和弦为何物的他,将手风琴的后盖拆开,观察每个贝斯按键分别对应哪几个音,才明白大、小、属七等和弦的构成。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田先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手风琴的基本演奏技能。后来,全国撤销几个行政大区的建制,西南人民文工团转制为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他成为剧院独挡一面的手风琴演奏员。

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组织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族政策宣传、慰问的中央访问团抵达重庆,旋即分成西康、云南、贵州三个分团,而北京来的手风琴演奏员只有两位,于是田联韬先生被借调,成为第三分团文艺组的演奏员,开始了长达7个多月的贵州之行。

为了深入地对少数民族同胞进行慰问,和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第三分团的同志们几乎跑遍了全省各地。文艺组的同志们主要进行文艺演出和宣传工作,同时努力地学习少数民族的音乐,了解群众的生活,创作新的文艺节目。过去生活在城市,学生出身的田先生,此前从未经历过下乡,他生平第一次下乡,就来到了少数民族聚居的贵州地区,了解到少数民族群众过去受到的压迫和贫困的生活,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都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从无知发展到产生浓厚的感情。

在慰问演出的间歇期间,访问团文艺组的成员们深入民间调查、采风,搜集和学习当地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并以此作为素材进行创作。田先生接到第一个创作任务是为组曲《苗家四唱》中的第二首《千条江万条河》谱曲,他想运用苗族音调为歌词谱写旋律,但是由于从无音乐创作经验,对于音乐的发展手法一无所知,仅仅写出起头几个乐句就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在战友王建中(后来任总政军乐团团长,中逝世)的帮助下,作品才最终完成。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他在贵州写作的第二首作品《家家户户运粮忙》,不仅汲取了贵州苗族与汉族的音乐特点,在音乐结构和旋律发展方面也相对完善了很多。回到重庆之后,经过修改、润色,在刊物上正式发表。其后在第一届全国群众歌曲评选中获得二等奖。

上一篇:两性对比视野下女性领导的发展前景 下一篇:论副科钢琴教学中视奏教材的选用及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