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新型农民培训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10-25 12:28:39

东营市新型农民培训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培育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文章从东营市在创建新型农民学校方面的创新做法入手,剖析了新型农民培训中存在的管理体制、培训师资、培训内容与方式及后续服务等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科学规划、理顺体制、加大投入、创新形式等五个方面的对策,从创新的角度为解决新型农民培训难题提供了思路,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培训 新型农民学校

培育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为了进一步推进东营市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东营市自2012年5月份开始创建新型农民学校,全市共创建1323所。笔者从东营市在创建新型农民学校方面的创新做法入手,在全面把握现状、深入剖析问题基础上,提出培训思路的创新思考。

一、东营市新型农民培训情况

东营市以新型农民学校为载体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截至2013年3月全市已举办培训班6061期,培训29.4万名农民,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坚持“广调研”,摸清培训需求

全市构建网络、电话、意见箱“三位一体”的培训需求常态调查平台,在政府网站设置调查问卷,县乡两级开通热线电话,村村设立培训需求“意见箱”, 市、县选派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村干部、联络员经常入户走访调查,随时征集群众需求。通过及时、深入、广泛地调研,把准了农民群众的培训需求脉搏。

(二)坚持“强管理”,理顺管理体制

全市成立创建新型农民学校领导小组,统筹抓好全市农民教育培训指导协调工作,全力创建“没有围墙”的新型农民学校。各县区成立新型农民学校校务委员会,各乡镇、街道根据总体安排,设立分校校委会或教学点。在全市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综合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群众广泛参与”的新机制。

(三)坚持“大统筹”,整合教学资源

1.整合教学阵地。依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村级活动场所等建成教学点253处、夜校925处,依托涉农企业、农村经合组织开辟教育培训基地143处。

2.整合师资队伍。打破区域、院校、身份界限,组建包括1182名教师的市县乡三级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

3.创建“流动党校”。整合市县(区)两级党校资源创建“流动党校”, 在乡镇村进行集中授课或巡回宣讲,重点培训乡镇(街道)党员干部、村“两委”成员、农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其他农村党员。

4.整合社会力量。动员212个市县区直部门、361家农业龙头企业、266个协会组织、35个专业培训机构、667名“第一书记”参与到创建工作中,形成强大社会合力。

5.整合经费投入。建立政府主导、项目支撑、分级负担、多方筹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市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作为新型农民学校培训专项资金,县乡财政随之配套相应专项资金,为培训提供保障。

(四)坚持“勇创新”,丰富培训内容与方式

1.创新课程设置。坚持“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发展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原则,紧扣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生活需要开设课程,并制定详细的教学模块和菜单,由农民点学。

2.精编适用教材。如利津县委组织部本着“看得懂、用得上、便携带”的原则,精编新型农民学校系列培训教材13种,延伸课程设置的内容。

3.创新培训形式。牢树“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理念,创新开设了“室内课堂”、“田间课堂”、“基地课堂”、“网络课堂”等,实现了课堂教学向田间地头延伸、理论培训与生产实践结合。

4.创新培训媒介。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电视、网站、“e点通”学习平台、“110培训热线”、“惠民小喇叭”、“农讯110”、“农讯超市”等媒介,拓宽办学方式,革新培训手段和方法,扩大了农民教育培训覆盖面。

(五)坚持“严考核”,增强培训实效性

1.制定《乡镇(街道)创建新型农民学校工作考核暂行办法》。从创建工作、教育培训、培训实效等方面,按照日常考核、专项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百分制标准,对全市所有乡镇(街道)的创建工作进行考核,以增强相关职责部门的压力与动力。

2.制定师资管理办法。以日常考核与教学成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授课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定期统计教师培训班次数量、培训学员数量、学员满意率,年终根据得分情况,按20%的比例评选优秀教师,调动教师积极性。

3.促进学习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新型农民创业基金”,通过“三步走”,努力推动培训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夯实农民培训效果。

二、东营市新型农民培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东营市通过一年多的新型农民培训,使广大参训农民既“富脑袋”又“富口袋”,也促进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培训内容与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培训内容上理论课多、实用性操作性课少,难以满足群众的真正需求。如讲解大蒜、胡萝卜、棉花等农作物种植技术,群众不愿听,但分析产业形势和市场行情,群众就很喜欢。培训方式基本以传统的课堂理论传授为主,典型示范、田间地头指导、现场学习、跟踪反馈等实践培训环节相对较少。培训时间大多安排在白天,与农民务工或农时相矛盾。

(二)培训师资急需进一步加强

1.师资库教师总量虽多,但高层次、高水平的不多,真正能讲精品课的不多。

2.兼职教师在单位业务重,邀请授课时间难以保证,主动下基层授课者更少。

3.没有明确的教师授课补贴标准,教师授课积极性不高。

4.教师来自各行各业,而且都是兼职,调度管理缺少有力抓手。

(三)培训供需尚待进一步平衡

从供求关系分析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并存现象,即存在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很多农民还没有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意识差,参训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部分农民群众的培训需求,新型农民学校难以满足。比如厨师、缝纫、车工、焊工这类就业技能培训,农民群众愿意学,但新型农民学校目前还没有系统开展。

(四)培训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1.激励农民参训的方式不够科学。行政命令、硬性“摊派”、发钱发物等方式较多,参训的多是年龄偏大的群众和妇女,重复培训现象突出,没有真正达到重点培训有致富愿望和致富能力农民的初衷。

2.对校务委员会成员单位激励不足。部分校委会成员单位没有把新型农民培训作为单位的工作职能,主动性不强,对此缺乏有效激励。

3.社会培训机构热情不高。目前新型农民培训主要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体,社会培训机构参与率较低。

(五)培训后续服务也需进一步跟进

培训结束后,在跟踪指导参训农民学以致用,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农民创业就业方面尚存不足。

1.培训与企业产业基地结合较少。企业对农民参训后获得的资格证书不一定认同,参训后农民的就业、收入提升等问题解决有限。

2.政府公共服务不到位。在农产品推介和劳务供需对接等后续工作方面有待提升。

3.相关政策不到位。如创业培训结束后,广大参训农民创业热情高涨,积极申请创业贷款,但由于手续繁琐、资金有限等原因,被批准者很少,影响农民积极性。

三、补足短板,全力开创新型农民培训新局面

(一)提升境界,科学规划,确保新型农民培训健康有序推进

1.善用“百姓思维”思考问题。切实站在农民角度抓农民教育培训,不搞形式,不搞运动,努力把新型农民培训办到农民家门口、办到农民心坎上。

2.尽快出台农民培训整体发展规划。借鉴2011年农业部印发的《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把新型农民培训纳入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3.努力营造新型农民培训浓厚氛围。加强对培训中典型经验、培训成效及优秀学员的宣传力度,吸引群众自觉走进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理顺体制,突破难点,加强农民教育培训能力建设

1.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农民教育培训机制。调动培训机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他社会机构参与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的积极性,搞好新型农民培训“大合唱”。

2.建立健全新型农民教育制度体系。

3.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明确政府责任,财政多出一点,拓宽融资渠道;市场吸纳一点,抢抓政策机遇;从上级争取一点,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缴纳一点,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

4.健全完善新型农民培训考核机制。引领科学发展,推进农民培训取得扎实实效。

(三)共建共享,开放协作,推进新型农民培训资源建设

1.建立健全培训阵地。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农民的原则,以村级教学点建设为抓手,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培训阵地。

2.转化整理培训资料。及时把涉农政策法律法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机具等新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学资源,如编成教材、整理成案例、制作成课件、印刷成图片、拍摄成影视等,方便农民学习。

3.加强师资培训与管理。组织开展对“师资库”教师的培训、进村入户调研、教学竞赛、优秀教师评选等活动。建立师资库教师进退机制, 加强师资管理,严格师资考核。积极借助外力,办好高层次培训,弥补本地师资不足。

(四)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创新新型农民培训内容和模式

1.契合农民需求开展培训。以满足农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行“学校出菜单、村民出订单、政府来买单”的“三单”联动促培训模式,分类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培训。

2.立足区域发展实际开展培训。根据当地村民思想状况和产业发展定主线、围绕当地发展思路定目标、按照当地农业产业布局和农业发展实际定重点、围绕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和人才开展培训。如广饶县大王镇将红色革命精神教育作为主轴贯穿培训始终,花官镇依托7万亩富硒大蒜基地、荣丰食用菌基地、华誉肉食鸡基地开展技能培训,效果很好。

3.创新服务载体开展培训。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及党的强民富农政策、农民喜闻乐见的健康娱乐文化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

4.是推行培训券制度开展培训。政府向农民发放培训券,农民根据个人需求持券到相关机构参训,合格后荣获证书,培训机构根据农民交付的培训券向新型农民学校申请培训经费。

(五)做好培训后续服务,提高新型农民培训吸引力

1.构建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体系。努力拓宽领域,把服务由培训向生产、销售等环节延伸。

2.加强与企业及培训机构联合,提升农民就业能力,增强培训吸引力。

3.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农民创业能力。重点对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组织领办人通过技术培训、典型引领、产业带动等途径,助其拓宽视野,提升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尤其要用好用活市县财政列支的8000万农民创业基金,搞好政银合作,激发银行放贷积极性,催生一批农民创业项目。

参考文献:

[1]刘双双.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有效途径

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7).

[2]胡艳辉 .河北省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11(10).

[3]朱仁敏.新型农民培训与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2(6).

[4]赵帮宏.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5]凤舞剑.徐州市新型农民培训模式初探[J].农业科技通讯,

上一篇:旅游业中的企业家精神调查:以凤凰古城中小旅馆... 下一篇: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对阶段性风险的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