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算理结合 提高教学实效

时间:2022-10-25 12:05:45

注重算理结合 提高教学实效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教学不仅仅是“算”的教学,更是渗透“理”的教学。如何才能在计算教学中做到“算”“理”结合,切实提高师生的“教”“学”效果呢?现结合一年级计算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妙借旧知引新知

在教学中借助旧知,引出新知,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但是如何“借旧引新”,我认为是有讲究的。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时,大多数教师都是先复习“不退位减法”,继而再出示一道退位减法的算式,组织、引导学生讨论算法。这样的教学,虽然在逻辑上没有问题,但是显得比较简单,缺乏趣味性,不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学习效率也会降低。为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出示一道进位加法算式“56+37=?”,学生利用竖式计算出得数93(复习进位加法的知识);接着,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根据这道加法式子写出两道减法式子吗?”片刻思考后,学生写出“93-56=37”和“93-37=56”(复习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我指着黑板上的两道减法式子问:“你们这么快说出了这两道减法式子,是算出来的吗?”学生笑着摇摇头,我接着问:“如果没有这道加法算式,你们还能很快说出得数吗?”学生纷纷摇头。我趋势导入新课:“请用竖式在你的自练本上试试吧!看看它和我们昨天学习的减法(不退位减法)有什么不同?”

在几分钟的“导入”中,笔者三次复习了旧知,并且环环紧扣,层层设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且将“退位减法”产生的“理”呈现给了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二、巧更教材出奇效

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应认真钻研教材,在领会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认数》中“百数表”这个内容时,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对教材作了适当的处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研读教材

在教学之前,笔者习惯性地研读了《教师用书》,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图1,在横着看的时候,前面9个数的十位数字是一样的,而到第10个数却多了1,与竖着看“个位数字一样”的规律不能对应起来。另外斜着看,数表呈现的规律就更显得有点“乱”了,从左上往右下看,以图中c线所在斜行为例,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依次大1(《教师用书》中称依次大11),而另外一个符合该规律的数“10”(a圈圈注)却在右上角;从右上往左下看,以图中d线所在斜行为例,十位数字依次增加1,个位数字依次减少1(《教师用书》中称依次大9),而右上角的“30”(b圈圈注)却似乎“不符合”这样的规律。

图1 图2

2.创新教材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显然对于这么复杂的,甚至带有跳跃性的规律是不能识辨的,况且由于他们还没有学习“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减法”,因此也难发现“从左上往右下依次增加11”和“从右上往左下依次增加9”这样的规律。他们只能从十位与个位的变化中发现数表的规律,而这恰恰是图1所不能实现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经过认真思考设计出了如图2的数表。

三、趣打比方促理解

数学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的教学设计精当,思路清晰,然而学生反应冷淡,效果不佳。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在计算教学中巧妙借助打比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时,我先让学生复习了“不进位加法”,再出示例题“24+6=?”,请学生尝试解决。当学生在计算个位相加得10,不知该如何书写时,我借助计数器适时引导:个位上的“10”表示“10个一”,也就是“1个十”,可以用十位上的“1”表示,因此个位相加满“10”可以向十位进“1”——写0进1。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了“退位减法”的教学中,笔者为了让学生记住“当个位相减不够时,向十位‘借1’,在被减数的十位上点小圆点”这个计算环节,把小圆点“·”比作生活中向别人借钱时打的“欠条”,并且开玩笑地说:“如果哪个小朋友把它漏写了,那么老师可要向他家借钱了,先声明一下,我可不打欠条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做到“寓理于算”,相信一定能把一年级计算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上一篇:灵活的教学方式 多彩的数学之美 下一篇:让数学在生活中绽放